赤峰,是一片古老的土地。“红山文化”、“富河文化”、“兴隆洼文化”举世闻名,夏家店和辽金遗址的一砖一石都积淀着厚重的历史云烟,卷帙浩繁的画卷无不记载着悠久而灿烂的文明。在这片土地上,出土的文物穿越时空,向人们述说着过去的故事;一处处古迹饱经风霜,等待人们去不断探索其中隐藏的古老秘密。在众多的文物古迹之中,有的成为了“赤峰之最”甚至“中国之最”,备受瞩目。
中国保存最完整、揭露最全面、面积最大的人类村落遗址——兴隆洼先民村落遗址
兴隆洼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东南1.3千米丘陵西缘,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聚落遗址,占地面积达6万平方米。1996年11月20日,兴隆洼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隆洼遗址出土有磨光玉器、玉玦、石斧、匕形玉佩、骨笛、蚌裙、合纹饰陶器、胡桃植物标本等;出土4件猪首龙形石器,大体呈S形,颈部叠压放置,较宽,身部和尾部均单层摆放,尾部渐细,明显上翘,朝向东北,通长1.92 米,为猪首龙形态;还发掘出土了圆形或盾形人头盖骨牌饰,其上有对称分布的钻孔或镂空,佩戴在墓主人胸部或右腕部。
兴隆洼遗址为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器是中国年代较早的磨光真玉器,是探索中国玉文化起源最宝贵的实物资料;出土大量中国新石器时代动物骨骼,是兴隆洼先民从事狩猎活动的实证;出土的猪首龙形石器,对研究龙的起源及崇龙礼俗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最早的玉器——玉玦

1992年秋,在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首次清理出埋入房址内的居室墓,随之也发现了迄今所知最早的玉器,其中出土在墓主人耳旁的玉玦最为耀眼,不仅玉质精良,而且做工精细。
玉玦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制装饰品,为环形形状,有一缺口。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饰和佩饰。新石器时代玉玦制作朴素,造型多作椭圆形和圆形断面的带缺环形体,除红山文化猪龙形玦外,均光素无纹。
中国最早、最大的玉龙——碧玉龙
红山玉龙,1971年8月出土于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小北山。红山玉龙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
红山文化玉龙是目前国内时代最早、体积最大的龙形玉器。它的出土标志着早在5000年前西辽河上游便已形成了对龙图腾的崇拜,表现了红山文化深邃悠远的历史内涵。红山玉龙的发现,不仅让中国人找到了龙的源头,也充分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一向以“龙的传人”自居,龙的起源同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时代的肇始紧密相关。红山玉龙对于研究我国远古的原始宗教、总结龙形发展的序列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中国体重最大的塔,高度最高的辽塔——辽中京大塔

辽中京大塔俗称大明塔,是辽中京三塔中最大的一座,为十三层密檐八角实心砖塔。辽代大塔以其80.22米的高度,名列中国古塔第二,仅比名列第一的河北省定县北宋开元寺塔低4米,但是塔的巨大体量却名列中国古塔第一,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大的古塔建筑。
辽中京大塔气势磅礴,宏伟壮观。塔顶白云缭绕,塔周雀燕腾飞,每当清风徐来,风铎便鸣奏着清心悦耳的音乐。塔身的雕塑风格近似唐代,佛之高大,与国内名塔上的佛像相比,可谓独一无二。尤其是以正面观世音和东北类似像之精美,实为罕见。这座年近千载的古塔,饱历人间沧桑,经受了大自然的考验,仍巍然屹立。
赤峰地区最早的人类居住洞穴遗址——上窑洞穴遗址

1974年,在翁牛特旗四道杖房乡新房子村上窑自然村,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人类穴居址。洞穴处在距地表100余米高的老虎洞山山顶之上,建造在陡峭的崖壁底层。洞口呈圆形,洞深10余米,宽约6米,高约3米,山南为一片较开阔的丘陵,山下泉水终年不涸,宜于古人类居住。
在洞口附近曾采集到3件打制石器,其中有较大型砍砸器1件、刮削器2件。1975年,我国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教授鉴定了这批文物,确认为旧石器时代遗物,距今约1万年。上窑旧石器时代人类穴居址是赤峰地区目前已发现的唯一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
赤峰距今时间最早的古文化及其遗址——小河西文化马架子遗址

马架子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为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的文化遗址,是研究兴隆洼文化的重要文化遗存。马架子遗址总面积56.05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区面积55万平方米。
1982年此遗址被发现,1983年经调查确认,该处为明代失尔兀赤卫所在地。1991年、1999年又经三次对该遗址进行复查,采集了石器7件(有尖状器2件、刮削器5件),手制素面夹沙黄褐、黑褐陶片,有口沿、器底,还采集到轮制泥质陶片和铁器、瓷片等。2000年3月6日,在赤峰市喀喇沁旗境内发现一处距今4500年前、面积达6万余平米的原始聚落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确认属“小河沿文化”,命名为“马架子遗址”。这一考古发现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大量文物资料,证明该遗址早在汉魏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直至辽金,一直有人类在这里定居,至明代1414年设军政统一的失尔兀赤卫,属奴尔干都司管辖,清代称“锡尔古臣”,清末由“希尔古差”代替。该遗址文化年代久远,是一处涵盖文化成分丰富的重要遗址。
1990年,该遗址被省政府列为省级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赤峰最大的岩画群——百岔河岩画群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两级文物部门对百岔河流域岩画进行了调查,从此揭开了克什克腾地区岩画调查和研究的序幕。
百岔河为典型的河川峡谷地貌,河谷狭窄而曲折,两岸为火山喷发而形成的溶岩台地,高出川地河床30~100米之间,台地边缘多为断崖和陡壁,裸露的岩石为灰黑色的火成岩和黑色的玄武岩,岩石表面大多存有一层较为光滑平整的岩面,为古人在上面作画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岩石上凿刻绘画了9处48组200余幅岩画,百岔河两岸又有“百里画廊”之称。
百里山川中的200多幅岩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到生产生活、族徽、宗教、祭祀、天体星云、人面图、图腾崇拜等诸多方面。岩画多以鹿为主,还有日月星辰、牛、马、野猪、狗、虎、豹等动物,人面图、跳舞图、祭祀图、射猎图、生殖图及古文字。这些岩画构图精巧,将粗犷与细腻、笨拙与灵巧、古朴与现代、现实与抽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人叹为观止。
赤峰地区现存辽代最大的缸瓦窑遗址——猴头沟缸瓦窑遗址

缸瓦窑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西南约70公里的松山区猴头沟乡缸瓦窑村。这里群山环抱,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煤炭和高岭土,据专家考证,人类在这里烧制瓷器的历史有1000余年。1996年,国务院正式把缸瓦窑遗址公布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窑场占地面积约3~5平方公里,堆积层厚1~4米,以烧制粗白瓷为主,也烧制细白瓷、茶叶末绿釉瓷、黑釉瓷、白釉黑花瓷、三彩釉陶及单色釉陶。出土器具主要发现刻有“宫”字铭文以及带“官”或“新官”字铭文的器物,说明该窑为辽金时代官窑遗址。人们盛赞其为“草原瓷都”。
赤峰最知名的古战场——乌兰布统古战场

“乌兰布统”为蒙语,意为红色的坛子。乌兰布统古战场位于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境内西南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与河北围场县的塞罕坝林场隔河相望,属著名皇家猎场的一部分。康熙曾以二十万大军与噶尔丹大战于此。
乌兰布统峰东北沙明如雪,白桦、红柳似翠如丹;峰西南乌兰公河绕山而过;峰前有将军泡子(因清大将军佟国纲战死于此而得名)广约千亩;东至塞罕坝为著名的坝上草原。十二座连营、点将台亦在其间。
赤峰地区最早、最大的玉带——胡人乐舞纹玉带

严格的玉带制度早在唐代时即已形成,一直到明代,玉带都是官职身份、地位高低的标志之物。而辽代是北方少数民族契丹族建立的封建政权,是玉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辽代画家胡环作的《回猎图》《出猎图》中,几位骑马抱犬的契丹贵族腰间都画有装饰玉板的腰带,可见玉带在辽代仅限于皇帝和高级贵族使用,是崇高地位的象征。
敖汉旗博物馆馆藏的四件辽代玉带銙,堪称该馆的“镇馆之宝”。辽代玉带銙皆来自内蒙古敖汉旗萨力巴乡水泉墓出土的一条玉带之上。此玉带由8件长方形玉带銙、1件方形玉带銙、1件玉铊尾共10个物件组成,带头长12.7厘米,宽7厘米;銙长6.8厘米,宽6.25厘米,厚1厘米。其玉质为青白玉,并有一些深色斑点,为长时间埋于地下形成的沁色。最具特点的是玉带銙上雕刻有胡人伎乐纹饰,是目前我国唯一的一套保存完整的胡人乐舞纹玉带板。

胡人乐舞盛行于唐代,也叫“胡旋舞”,辽代的契丹统治者非常注重与中原地区的文化融合,因此胡人乐舞纹玉带板不论从纹饰还是雕刻技法上来看,均和唐代的胡人伎乐纹玉带板有异曲同工之妙。
赤峰现存最大的空心楼阁式砖塔——庆州白塔

庆州白塔,本名“释迦佛舍利塔”,八角七级,一至七层的四个正面,当心间均辟一券门。券门两侧的稍间,雕刻二天王拱卫。第一层塔身的四个隅面,当心间饰有直棂假窗,窗顶有妙音鸟等图案,直棂假窗两侧的稍间,还雕有八大灵塔(每个隅面两座)。二至六层隅面,则饰以陀罗尼经幢。其中三、四层心间的经幢旁侍立二罗汉,二罗汉身体、头部朝向一致;五、六、七层改为蘑菇状祥云。
本文为原创,未经允许严禁转载,一经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中国保存最完整、揭露最全面、面积最大的人类村落遗址——兴隆洼先民村落遗址
兴隆洼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东南1.3千米丘陵西缘,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聚落遗址,占地面积达6万平方米。1996年11月20日,兴隆洼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隆洼遗址出土有磨光玉器、玉玦、石斧、匕形玉佩、骨笛、蚌裙、合纹饰陶器、胡桃植物标本等;出土4件猪首龙形石器,大体呈S形,颈部叠压放置,较宽,身部和尾部均单层摆放,尾部渐细,明显上翘,朝向东北,通长1.92 米,为猪首龙形态;还发掘出土了圆形或盾形人头盖骨牌饰,其上有对称分布的钻孔或镂空,佩戴在墓主人胸部或右腕部。
兴隆洼遗址为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聚落形态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器是中国年代较早的磨光真玉器,是探索中国玉文化起源最宝贵的实物资料;出土大量中国新石器时代动物骨骼,是兴隆洼先民从事狩猎活动的实证;出土的猪首龙形石器,对研究龙的起源及崇龙礼俗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最早的玉器——玉玦

1992年秋,在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中,首次清理出埋入房址内的居室墓,随之也发现了迄今所知最早的玉器,其中出土在墓主人耳旁的玉玦最为耀眼,不仅玉质精良,而且做工精细。
玉玦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制装饰品,为环形形状,有一缺口。在古代主要是被用作耳饰和佩饰。新石器时代玉玦制作朴素,造型多作椭圆形和圆形断面的带缺环形体,除红山文化猪龙形玦外,均光素无纹。
中国最早、最大的玉龙——碧玉龙
红山玉龙,1971年8月出土于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小北山。红山玉龙呈勾曲形,口闭吻长,鼻端前突,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并排两个鼻孔,颈上有长毛,尾部尖收而上卷,形体酷似甲骨文中的“龙”字。
红山文化玉龙是目前国内时代最早、体积最大的龙形玉器。它的出土标志着早在5000年前西辽河上游便已形成了对龙图腾的崇拜,表现了红山文化深邃悠远的历史内涵。红山玉龙的发现,不仅让中国人找到了龙的源头,也充分印证了中国玉文化的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一向以“龙的传人”自居,龙的起源同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时代的肇始紧密相关。红山玉龙对于研究我国远古的原始宗教、总结龙形发展的序列都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中国体重最大的塔,高度最高的辽塔——辽中京大塔

辽中京大塔俗称大明塔,是辽中京三塔中最大的一座,为十三层密檐八角实心砖塔。辽代大塔以其80.22米的高度,名列中国古塔第二,仅比名列第一的河北省定县北宋开元寺塔低4米,但是塔的巨大体量却名列中国古塔第一,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大的古塔建筑。
辽中京大塔气势磅礴,宏伟壮观。塔顶白云缭绕,塔周雀燕腾飞,每当清风徐来,风铎便鸣奏着清心悦耳的音乐。塔身的雕塑风格近似唐代,佛之高大,与国内名塔上的佛像相比,可谓独一无二。尤其是以正面观世音和东北类似像之精美,实为罕见。这座年近千载的古塔,饱历人间沧桑,经受了大自然的考验,仍巍然屹立。
赤峰地区最早的人类居住洞穴遗址——上窑洞穴遗址

1974年,在翁牛特旗四道杖房乡新房子村上窑自然村,发现一处旧石器时代人类穴居址。洞穴处在距地表100余米高的老虎洞山山顶之上,建造在陡峭的崖壁底层。洞口呈圆形,洞深10余米,宽约6米,高约3米,山南为一片较开阔的丘陵,山下泉水终年不涸,宜于古人类居住。
在洞口附近曾采集到3件打制石器,其中有较大型砍砸器1件、刮削器2件。1975年,我国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教授鉴定了这批文物,确认为旧石器时代遗物,距今约1万年。上窑旧石器时代人类穴居址是赤峰地区目前已发现的唯一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
赤峰距今时间最早的古文化及其遗址——小河西文化马架子遗址

马架子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为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的文化遗址,是研究兴隆洼文化的重要文化遗存。马架子遗址总面积56.05万平方米,重点保护区面积55万平方米。
1982年此遗址被发现,1983年经调查确认,该处为明代失尔兀赤卫所在地。1991年、1999年又经三次对该遗址进行复查,采集了石器7件(有尖状器2件、刮削器5件),手制素面夹沙黄褐、黑褐陶片,有口沿、器底,还采集到轮制泥质陶片和铁器、瓷片等。2000年3月6日,在赤峰市喀喇沁旗境内发现一处距今4500年前、面积达6万余平米的原始聚落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确认属“小河沿文化”,命名为“马架子遗址”。这一考古发现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大量文物资料,证明该遗址早在汉魏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直至辽金,一直有人类在这里定居,至明代1414年设军政统一的失尔兀赤卫,属奴尔干都司管辖,清代称“锡尔古臣”,清末由“希尔古差”代替。该遗址文化年代久远,是一处涵盖文化成分丰富的重要遗址。
1990年,该遗址被省政府列为省级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赤峰最大的岩画群——百岔河岩画群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两级文物部门对百岔河流域岩画进行了调查,从此揭开了克什克腾地区岩画调查和研究的序幕。
百岔河为典型的河川峡谷地貌,河谷狭窄而曲折,两岸为火山喷发而形成的溶岩台地,高出川地河床30~100米之间,台地边缘多为断崖和陡壁,裸露的岩石为灰黑色的火成岩和黑色的玄武岩,岩石表面大多存有一层较为光滑平整的岩面,为古人在上面作画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岩石上凿刻绘画了9处48组200余幅岩画,百岔河两岸又有“百里画廊”之称。
百里山川中的200多幅岩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到生产生活、族徽、宗教、祭祀、天体星云、人面图、图腾崇拜等诸多方面。岩画多以鹿为主,还有日月星辰、牛、马、野猪、狗、虎、豹等动物,人面图、跳舞图、祭祀图、射猎图、生殖图及古文字。这些岩画构图精巧,将粗犷与细腻、笨拙与灵巧、古朴与现代、现实与抽象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人叹为观止。
赤峰地区现存辽代最大的缸瓦窑遗址——猴头沟缸瓦窑遗址

缸瓦窑遗址位于内蒙古赤峰市西南约70公里的松山区猴头沟乡缸瓦窑村。这里群山环抱,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煤炭和高岭土,据专家考证,人类在这里烧制瓷器的历史有1000余年。1996年,国务院正式把缸瓦窑遗址公布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窑场占地面积约3~5平方公里,堆积层厚1~4米,以烧制粗白瓷为主,也烧制细白瓷、茶叶末绿釉瓷、黑釉瓷、白釉黑花瓷、三彩釉陶及单色釉陶。出土器具主要发现刻有“宫”字铭文以及带“官”或“新官”字铭文的器物,说明该窑为辽金时代官窑遗址。人们盛赞其为“草原瓷都”。
赤峰最知名的古战场——乌兰布统古战场

“乌兰布统”为蒙语,意为红色的坛子。乌兰布统古战场位于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境内西南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与河北围场县的塞罕坝林场隔河相望,属著名皇家猎场的一部分。康熙曾以二十万大军与噶尔丹大战于此。
乌兰布统峰东北沙明如雪,白桦、红柳似翠如丹;峰西南乌兰公河绕山而过;峰前有将军泡子(因清大将军佟国纲战死于此而得名)广约千亩;东至塞罕坝为著名的坝上草原。十二座连营、点将台亦在其间。
赤峰地区最早、最大的玉带——胡人乐舞纹玉带

严格的玉带制度早在唐代时即已形成,一直到明代,玉带都是官职身份、地位高低的标志之物。而辽代是北方少数民族契丹族建立的封建政权,是玉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辽代画家胡环作的《回猎图》《出猎图》中,几位骑马抱犬的契丹贵族腰间都画有装饰玉板的腰带,可见玉带在辽代仅限于皇帝和高级贵族使用,是崇高地位的象征。
敖汉旗博物馆馆藏的四件辽代玉带銙,堪称该馆的“镇馆之宝”。辽代玉带銙皆来自内蒙古敖汉旗萨力巴乡水泉墓出土的一条玉带之上。此玉带由8件长方形玉带銙、1件方形玉带銙、1件玉铊尾共10个物件组成,带头长12.7厘米,宽7厘米;銙长6.8厘米,宽6.25厘米,厚1厘米。其玉质为青白玉,并有一些深色斑点,为长时间埋于地下形成的沁色。最具特点的是玉带銙上雕刻有胡人伎乐纹饰,是目前我国唯一的一套保存完整的胡人乐舞纹玉带板。

胡人乐舞盛行于唐代,也叫“胡旋舞”,辽代的契丹统治者非常注重与中原地区的文化融合,因此胡人乐舞纹玉带板不论从纹饰还是雕刻技法上来看,均和唐代的胡人伎乐纹玉带板有异曲同工之妙。
赤峰现存最大的空心楼阁式砖塔——庆州白塔

庆州白塔,本名“释迦佛舍利塔”,八角七级,一至七层的四个正面,当心间均辟一券门。券门两侧的稍间,雕刻二天王拱卫。第一层塔身的四个隅面,当心间饰有直棂假窗,窗顶有妙音鸟等图案,直棂假窗两侧的稍间,还雕有八大灵塔(每个隅面两座)。二至六层隅面,则饰以陀罗尼经幢。其中三、四层心间的经幢旁侍立二罗汉,二罗汉身体、头部朝向一致;五、六、七层改为蘑菇状祥云。
本文为原创,未经允许严禁转载,一经发现,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