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体能吧 关注:47贴子:119
  • 0回复贴,共1

青少年儿童体能体适能基地认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青少儿体能强国工程实施方案 (2020-2025年)
2021-01-04 10:05


青少儿体能强国工程实施方案
(2020-2025年)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卫健委、教育部、体育总局等部门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精神,以及《关于开展中国关工委健体中心校园健康教育计划青少儿体能强国工程的通知》中关于增强家庭、学校、社区的联动效应,最终形成政府主导有力、部门协作顺畅,社会活力进一步增强的青少年儿童体育工作新局面等任务要求。结合各省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 、现状分析
(一)青少年体质连续25年下降
我国青少年体质已连续 25 年下降,身高低于日本 2.54cm,力量、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全面下滑,超重肥胖已成为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超过26% 青少年儿童因为缺乏运动问题出现体弱多病、感统失调、近视、轻微自闭、内心脆弱、生长发育缓慢等亚健康状态。
(二)体质健康数据稀少,身体姿态问题严重
目前90%的幼儿园没有做过体质健康测试,青少年体能测试中大量缺失身体成分、身体姿态、功能动作筛查、素质和运动表现类测评数据。超过30%儿童已经出现驼背、高低肩、脊柱侧弯、骨盆前倾、颈前倾、xo型腿等体姿体态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青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运动能力。
(三)专项开展中基础体能水平低下,同时运动难度、强度偏低造成心理素质薄弱
青少儿专项运动开展中大量缺乏动作模式和动作技能的练习,在基础体能和素质能力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接触专项运动练习,造成学习效果差、参与度低和孩子失去运动兴趣等问题,甚至造成一些运动损伤。幼儿园因缺乏运动基础,过度保护,以及教师不会教、不敢教等综合因素影响,开展的体育和游戏活动难度偏低,通过不断挑战自己进行心理素质提升的影响较小,造成幼儿园体育活动开展的恶性循环。延伸至青少年活动开展中也表现出大量因心理素质低下造成的诸多问题。
(四)体能专业人员不足,成为制约科学理念和知识传播的瓶颈
国内高校开设体能专业的数量少、时间短,大部分更偏重于竞技,学前教育专业体能相关的学科建设更为薄弱,教材、课程、师资都处于刚刚起步和未起步阶段。社会机构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实践经验较多,但理论基础薄弱,体系结构化偏低。专业人员不足成为制约体能行业发展和青少儿体能提升的主要瓶颈。
(五)社会资源开发力度不足,对接、协调政府部门不畅
多项政策文件均提到鼓励社会参与,支持政府向社会购买体育服务,但由于企业、机构缺乏相关政策和信息的了解,且相关标准和资质认定不完善,造成企业、机构对接政府的各个环节上不顺畅,社会资源未得到完全开发和利用。
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卫健委、教育部、体育总局等部门印发的相关政策文件精神和《中国关工委健体中心校园健康教育计划青少儿体能强国工程》通知中的任务要求,增强学校、社区、家庭的联动效应。以建设各省市工程基地、加强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建立健全青少儿体质健康数据为重点,以提升青少儿体质健康水平为主线。通识性培训与专业性培训相结合,学校普适性与社区针对性相结合,学校体育与家庭练习相结合,基础达标与水平提高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全面提高青少儿体质健康水平。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
对接协调各政府部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加强各类优质体育教育资源对学校、社区、家庭提供专业指导、服务的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支持青少儿体能强国工程的开展,吸引社会捐赠,多渠道增加投入。同时处理好当前与长远、重点与一般、规模与质量等关系,健全管理体制机制,整合资源要素,推动改革创新,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活力进一步增强的强大合力。
2、强化问题导向,重点服务学校、社区、家庭
以针对性解决学校、社区、家庭的通识性问题、急迫性问题、长远性问题为导向,做好部门协调工作,充分协调各方资源,分别制定解决实施方案。
3、通过各省市建设基地,推动工程落地实施
通过各省市青少儿体能强国工程基地的建设,培养、建立专业人员团队,完善场地设施保障,加强政府部门协调工作,广泛开展培训、测评、课题、承担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等项目实施,为推动青少儿体能强国工程的落地起到保障作用。
4、坚持重心下移,加强干预方案和专业人才建设
尊从青少儿生长发育、机能提高规律、运动素质敏感期、身体姿态和人体动作模式等专业的科学依据,加强青少儿体能相关教材、课程、培训、测评等要素保障,逐步解决制约青少儿体质健康提升的颈瓶。针对青少儿主要的学习和生活场景,将重心放在推进科学化、标准化、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制定。同时通过各方合力,大量增加从业人员专业培训,大力开展专业人才培养,保障干预方案的顺利实施。
5、发展智能化测试评价,加强数据化、标准化建设
通过整合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社会资源,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推进数据化建设,逐步开展青少儿基础体能和专项体能等级评定、建立常模、相对标准化制定等科研工作。对干预方案实施、优化和结果呈现起到保障作用。
(三)主要目标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组织完善、管理科学、社会参与的发展体制,结合青少儿体能强国工程的实施,通过点线面的全国布局,推进基地建设、人员培训、干预方案和测试评估项目的开展,全面提升中国青少儿体质健康水平。
----近期目标(2020--2021年):
1. 建设50个基地。
2. 培训青少儿体能指导师1000人。
3. 完成公益性培训讲座100场。
4. 体质健康数据库达到10万人,建立常模。
---- 中期目标(2022--2023年):
1. 新建100个基地。
2. 培训青少儿体能指导师2000人。
3. 完成公益性讲座200场。
4. 体质健康数据库达到20万人,常模优化,信效度优化。
----远期目标:(2024--2025年)
1. 基地建设、人员培训、干预方案、测试评估四大体系构建完善,成果显著,全面推广,打造20个示范区和3个示范省。
2. 体质健康数据库达到50万人,建立相对标准。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建立领导机构,成立青少儿体能强国工程组委会,设置办公室、专家委员会、基地执委会、培训执委会、测评执委会。
(二)责任保障
1、办公室负责贯彻落实组委会议决定的事项,处理日常事务,做好各部门协调工作。
2、专家委员会负责青少儿体能强国工程的总体规划、重大政策、科研管理、学术评估和专业支持等工作。
3、基地执委会负责定期对青少儿体能强国工程基地相关业务开展进行督查、指导、考评;
4、培训执委会负责青少儿体能指导师培训相关工作,各省市基地开展工程相关公益培训、讲座、论坛等知识理念传播类活动的组织、协调和督导、考评。
5、测评执委会负责青少儿体能测评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对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进行学术研究和产学研项目实施。负责对青少儿体能水平等级评定相关工作的开展和监督。
(三)制度保障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主体明确、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以项目开展的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制定,逐步形成组织完备、制度规范、管理有序,流程健全的青少儿体能强国工程管理体系。
(四)设施保障
认真落实中央和各部委印发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办法》、《关于促进和规范社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精神和要求对基地进行认定评审。
1、依据各类文件要求,对基础达标、设施完备、人员资质合格的单位认定为青少儿体能强国工程基地。
2、积极对接民政部门探索社区公共服务场所的新型运行机制,增强社区的联动效应和对青少儿体能针对性干预的社会功能。
3、积极协调政府和社会资源,在学校、社区周边开发多样化公共体育设施,将开展体育活动作为解决中小学课后 “三点半”问题的有效途径和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载体。
(五)政策、资金支持保障
1、加强各级各类相关政策研究,积极对接各政府部门,争取相关政策为青少儿体能强国工程实施提供保障。
2、对接、协调、申报政府各类专项资金、科研资金支持。
3、对接、协调、引导社会资金多样化参与支持,加强引入各类公益基金,吸引社会捐赠支持。
(六)评价保障
1、加强基地评定制度,每年度对基地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评考核,不达标给予调整;对考核优秀、成绩突出的基地给予奖励。
2、不断加强人员培训考评制度,不断优化培训和考核内容,保证从业人员培训质量。
3、不断加强青少儿体质健康测试评价和体能等级评定体系的建设,不断优化常模和信效度,保障评价体系的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和准确性。结合测评数据,每年对干预方案进行评定和专家评审,不断优化干预方案的标准化、适用性、针对性等指标。
(七)人才保障
通过对接高校、科研部门、社会资源解决专家、讲师人员保障。对接高校学生、社会机构教练员、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退役运动员、军转人员等,通过培训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审核,增加专业人员基数,保障各类活动的顺利开展。
(八)宣传保障
充分利用广电网络、报刊媒体和新媒体等多形式多渠道对青少儿体能强国工程进行正面宣传报道,并开展形式多样的公益、半公益活动,传播科学的体能知识和理念,加强舆论引导,凝聚发展共识,掀起全民关注、共同参与的社会热潮。
青少儿体能强国工程组委会
2020年10月12日


IP属地:北京1楼2021-01-04 10:3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