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天路行”特别报道组发自新疆巴里坤
9月14日,新疆巴里坤县大红柳峡乡,57岁的王朝绪,开着一辆红色皮卡,穿过一片戈壁无人区,来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新疆巴里坤红柳峡观测站,开始一天例行工作。
今年,是王朝绪从山西来新疆的第四个年头。
凭借守站优势,通过与天文科学家们的亲密接触,王朝绪不仅用天文望远镜,看到了月球上的“石头”,还听到了一个极其烧脑的天文学名词:暗能量暗物质。
四年来,九位天文科学家,轮流来站工作。科学家们“低调生活高调工作”,不仅让王朝绪敬佩不已,在同科学家们的交谈中,他开始对“外星人的存在”深信不疑。
“如果哪天我在观测站见到了外星人,我一定加个微信,和他交个朋友。”王朝绪说。
戳图片,看封面实景丨3d看国家天文台观测站↑↑
望远镜,不就是大锅盖嘛
王朝绪是观测站唯一守站人。
2016年3月1日,带着妻子,王朝绪离开老家山西运城,来到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受聘成为观测站后勤工作人员。他的工作职责很简单:看守观测站。
红柳峡观测站,隶属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是“天籁计划”的站址,建站初衷即开展暗能量射电探测。
来新疆之前,王朝绪是一位干了28年的修车匠,从未接触过天文知识。
第一次来到观测站,望着眼前的望远镜,和王朝绪熟识的望远镜,有着天壤之别。当时,他朝碟型射电望远镜瞅了半天,“你看那个,不就是大锅盖嘛,只不过是仰放着的。”
除守站,王朝绪还会给远在外地的科学家传输天文数据。“这些数据太高深了,我不懂。他们就跟我说需要按哪个按钮,我直接按就成了。”王朝绪指着机房编着“1、2、3“的按钮说。
按按钮,多操作几次,王朝绪就上手了。最令他头疼的,是牧民们敞养的牛羊。牛偶尔会将观测站围栏撞开,进入望远镜矩阵中。通过山下监控发现后,他会立即开车上山,把牛羊驱赶,以防望远镜遭到破坏。
意外总是来得猝不及防。
2017年7月,一场暴雨冲垮了观测站围栏,牛羊肆意跑进观测站,干扰了射电信号。
王朝绪带上临时聘请的工人们,匆忙赶去整修。哪知洪水冲垮了通往无人区的一座桥。他们只好步行穿越10公里无人区,踏着泥泞的戈壁,奔向观测站。
“对于科学家来说,时间最宝贵。”王朝绪说,当时他真的有点急,真怕给科学家们造成一丝麻烦。
科学家外表普通,肚子里有才
对王朝绪夫妇来说,最开心日子,是“天籁计划”九位科学家轮流来站工作的日子。
“他们每年会来三四次,他们来了,像过年一样。”王朝绪说。
通过四年的接触,王朝绪发现,这些科学家,从外表上看,和普通人没得两样。他们穿得普通,待人也亲切。
“但他们肚子里是有才的。”王朝绪每提到科学家的工作,眼中流露出钦佩和心疼。
观测站条件一般,科学家们在机房工作到凌晨三点,一床棉被,一张上下铺的高低床,他们就这样住下。
令王朝绪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年深冬的一天,几位科学家中午十二点上山检测天文台电杆。当时,室外气温零下三十度,他们只带了几个馕饼,一壶热水。戈壁空旷,四处透风,他们裹着大衣,围着142根电线一一探测。王朝绪和妻子在山下一直等,直到凌晨一点,才等到他们回屋吃晚饭。“做什么吃什么,他们不挑的。”
在巴里坤,王朝绪目前已成了科学家们的活地图,“他们不常来,医院和派出所都找不到,我带他们去。”提到自己能帮上他们一点儿忙,这位年近花甲老人露出了孩子一般的笑容。
新疆白昼悠长,黑夜短暂,在这里待久了,更觉岁月漫长。王朝绪将每位科学家的名字写到黑板上,每日看着,总期盼着他们下一次的到来。
遇见外星人,先加个微信
巴里坤位于东天山脚下,有天山松雪、镜泉宿月、黑沟藏春、沙山藏营。“当地人全是哈萨克族,我是汉族,语言沟通有点难,生活习惯也不太一样。”这让王朝绪有点孤独。
闲暇时,他喜欢刷抖音,听着节奏感的音乐,看看热闹。他的抖音里关注了许多老乡,“这里太冷清了,我看看我家乡人发的美食,听听山西家乡土话,就觉得想家了。”
王朝绪每年回乡两次,来回一次需要花一个星期。每当他回去,老乡们总对他的工作充满了好奇。他就给老乡讲第一次通过望远镜看到月球的经历:“以前觉得月亮就是月亮,又大又圆。看了望远镜才知道,原来月球上有坑,还有石头。”
对王朝绪而言,观测站守站工作,就像给他打开仰望星空的一扇窗。
以前,王朝绪从没想过会和天文学如此近距离,“尽管看不懂,也听不懂,但时间久了,就有兴趣了。”
通过和科学家们聊天,如今的王朝绪,对一些“烧脑”的科技词汇,他描述得颇为接地气:“暗物质就是看不见的物质,暗能量就是一种力量,如果出现问题会非常严重。”
更让王朝绪得到改变的是,他也慢慢开始相信“外星人可能存在”。他说,如果有一天,外星人来到观测站,他可能是能够接触到外星人的地球人之一。那时,他一定要和外星人加个微信,交个朋友。
9月14日,新疆巴里坤县大红柳峡乡,57岁的王朝绪,开着一辆红色皮卡,穿过一片戈壁无人区,来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新疆巴里坤红柳峡观测站,开始一天例行工作。
今年,是王朝绪从山西来新疆的第四个年头。
凭借守站优势,通过与天文科学家们的亲密接触,王朝绪不仅用天文望远镜,看到了月球上的“石头”,还听到了一个极其烧脑的天文学名词:暗能量暗物质。
四年来,九位天文科学家,轮流来站工作。科学家们“低调生活高调工作”,不仅让王朝绪敬佩不已,在同科学家们的交谈中,他开始对“外星人的存在”深信不疑。
“如果哪天我在观测站见到了外星人,我一定加个微信,和他交个朋友。”王朝绪说。
戳图片,看封面实景丨3d看国家天文台观测站↑↑
望远镜,不就是大锅盖嘛
王朝绪是观测站唯一守站人。
2016年3月1日,带着妻子,王朝绪离开老家山西运城,来到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受聘成为观测站后勤工作人员。他的工作职责很简单:看守观测站。
红柳峡观测站,隶属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是“天籁计划”的站址,建站初衷即开展暗能量射电探测。
来新疆之前,王朝绪是一位干了28年的修车匠,从未接触过天文知识。
第一次来到观测站,望着眼前的望远镜,和王朝绪熟识的望远镜,有着天壤之别。当时,他朝碟型射电望远镜瞅了半天,“你看那个,不就是大锅盖嘛,只不过是仰放着的。”
除守站,王朝绪还会给远在外地的科学家传输天文数据。“这些数据太高深了,我不懂。他们就跟我说需要按哪个按钮,我直接按就成了。”王朝绪指着机房编着“1、2、3“的按钮说。
按按钮,多操作几次,王朝绪就上手了。最令他头疼的,是牧民们敞养的牛羊。牛偶尔会将观测站围栏撞开,进入望远镜矩阵中。通过山下监控发现后,他会立即开车上山,把牛羊驱赶,以防望远镜遭到破坏。
意外总是来得猝不及防。
2017年7月,一场暴雨冲垮了观测站围栏,牛羊肆意跑进观测站,干扰了射电信号。
王朝绪带上临时聘请的工人们,匆忙赶去整修。哪知洪水冲垮了通往无人区的一座桥。他们只好步行穿越10公里无人区,踏着泥泞的戈壁,奔向观测站。
“对于科学家来说,时间最宝贵。”王朝绪说,当时他真的有点急,真怕给科学家们造成一丝麻烦。
科学家外表普通,肚子里有才
对王朝绪夫妇来说,最开心日子,是“天籁计划”九位科学家轮流来站工作的日子。
“他们每年会来三四次,他们来了,像过年一样。”王朝绪说。
通过四年的接触,王朝绪发现,这些科学家,从外表上看,和普通人没得两样。他们穿得普通,待人也亲切。
“但他们肚子里是有才的。”王朝绪每提到科学家的工作,眼中流露出钦佩和心疼。
观测站条件一般,科学家们在机房工作到凌晨三点,一床棉被,一张上下铺的高低床,他们就这样住下。
令王朝绪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年深冬的一天,几位科学家中午十二点上山检测天文台电杆。当时,室外气温零下三十度,他们只带了几个馕饼,一壶热水。戈壁空旷,四处透风,他们裹着大衣,围着142根电线一一探测。王朝绪和妻子在山下一直等,直到凌晨一点,才等到他们回屋吃晚饭。“做什么吃什么,他们不挑的。”
在巴里坤,王朝绪目前已成了科学家们的活地图,“他们不常来,医院和派出所都找不到,我带他们去。”提到自己能帮上他们一点儿忙,这位年近花甲老人露出了孩子一般的笑容。
新疆白昼悠长,黑夜短暂,在这里待久了,更觉岁月漫长。王朝绪将每位科学家的名字写到黑板上,每日看着,总期盼着他们下一次的到来。
遇见外星人,先加个微信
巴里坤位于东天山脚下,有天山松雪、镜泉宿月、黑沟藏春、沙山藏营。“当地人全是哈萨克族,我是汉族,语言沟通有点难,生活习惯也不太一样。”这让王朝绪有点孤独。
闲暇时,他喜欢刷抖音,听着节奏感的音乐,看看热闹。他的抖音里关注了许多老乡,“这里太冷清了,我看看我家乡人发的美食,听听山西家乡土话,就觉得想家了。”
王朝绪每年回乡两次,来回一次需要花一个星期。每当他回去,老乡们总对他的工作充满了好奇。他就给老乡讲第一次通过望远镜看到月球的经历:“以前觉得月亮就是月亮,又大又圆。看了望远镜才知道,原来月球上有坑,还有石头。”
对王朝绪而言,观测站守站工作,就像给他打开仰望星空的一扇窗。
以前,王朝绪从没想过会和天文学如此近距离,“尽管看不懂,也听不懂,但时间久了,就有兴趣了。”
通过和科学家们聊天,如今的王朝绪,对一些“烧脑”的科技词汇,他描述得颇为接地气:“暗物质就是看不见的物质,暗能量就是一种力量,如果出现问题会非常严重。”
更让王朝绪得到改变的是,他也慢慢开始相信“外星人可能存在”。他说,如果有一天,外星人来到观测站,他可能是能够接触到外星人的地球人之一。那时,他一定要和外星人加个微信,交个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