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拟以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这首诞生于明末清初连天烽火之中,由抗清豪杰张煌言亲笔手书的诗作,名曰《入武林》,它真实的反映了在那个国破家亡的时代背景下,坚持气节和民族大义的汉族士大夫不畏强暴,继承先人遗志,坚持尊奉南迁明宗室为正统,以保卫恢复故明疆土为理念,与由满洲贵族所建立的清王朝的军队进行殊死拼搏这一后人不得不正视且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
虽然最终南明与清朝的军事较量以南明的失败和清廷的一统江山而告一段落,但这场长达二十年之久的争战对后世所造成的影响却是非常深远的,在笔者看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战争在相当一部分的汉族士大夫和民众心目中,牢固树立了明室为主,清廷为“狄夷”的正反是非观念。
本来,立国二百七十六年的明王朝到了最后的崇祯一朝,已经是腐朽不堪,以致于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的人马攻入国都北京时,在京的明朝文武大臣除了少数人随崇祯皇帝殉节以外,大多数都以选择无条件投降的方式表达了承认过去曾被他们称为“流寇”的新贵李自成成为帝国新主人的人心所向。
不仅如此,人心的向背还表现在大批汉族士人官吏成批地望风投向满洲贵族所建立的清廷一方,并助其打败作为对手的明军和消灭与清廷相抗衡的南明政权反戈一击上,清豫亲王多铎在进入南京时,弘光朝以总督京营戍政少保兼太子太保忻城伯赵之龙为首的官员170余人,马、步兵23.83万人集体不战归降,并且大开南京洪武门,行四拜礼,跪迎多铎进城。如此的卑躬屈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确是不多见的。
但随着入关的清军开始对明帝国旧有疆域的征服,以及伴随而来的残酷杀戮和具有民族压迫与民族歧视性质的国家政策的出台实行,使得原本期望通过改朝换代的获得实惠好处的汉族士人和百姓对新来统治者暴虐的一面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他们不得不一次次地举行激烈的反抗,在这个血腥而又相对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中,自然而然的结出了民族之间积怨渐深的恶果。
国亡家破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
惭将赤手分三席,拟以丹心借一枝。
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
这首诞生于明末清初连天烽火之中,由抗清豪杰张煌言亲笔手书的诗作,名曰《入武林》,它真实的反映了在那个国破家亡的时代背景下,坚持气节和民族大义的汉族士大夫不畏强暴,继承先人遗志,坚持尊奉南迁明宗室为正统,以保卫恢复故明疆土为理念,与由满洲贵族所建立的清王朝的军队进行殊死拼搏这一后人不得不正视且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
虽然最终南明与清朝的军事较量以南明的失败和清廷的一统江山而告一段落,但这场长达二十年之久的争战对后世所造成的影响却是非常深远的,在笔者看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战争在相当一部分的汉族士大夫和民众心目中,牢固树立了明室为主,清廷为“狄夷”的正反是非观念。
本来,立国二百七十六年的明王朝到了最后的崇祯一朝,已经是腐朽不堪,以致于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的人马攻入国都北京时,在京的明朝文武大臣除了少数人随崇祯皇帝殉节以外,大多数都以选择无条件投降的方式表达了承认过去曾被他们称为“流寇”的新贵李自成成为帝国新主人的人心所向。
不仅如此,人心的向背还表现在大批汉族士人官吏成批地望风投向满洲贵族所建立的清廷一方,并助其打败作为对手的明军和消灭与清廷相抗衡的南明政权反戈一击上,清豫亲王多铎在进入南京时,弘光朝以总督京营戍政少保兼太子太保忻城伯赵之龙为首的官员170余人,马、步兵23.83万人集体不战归降,并且大开南京洪武门,行四拜礼,跪迎多铎进城。如此的卑躬屈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确是不多见的。
但随着入关的清军开始对明帝国旧有疆域的征服,以及伴随而来的残酷杀戮和具有民族压迫与民族歧视性质的国家政策的出台实行,使得原本期望通过改朝换代的获得实惠好处的汉族士人和百姓对新来统治者暴虐的一面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他们不得不一次次地举行激烈的反抗,在这个血腥而又相对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中,自然而然的结出了民族之间积怨渐深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