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村

时光荏苒,一去不返。迁离老村屈指算来大概已经快有40个年头了,但每每打开记忆的星河,还是会时不时地想起老村的模样,模糊又清晰。现在的家离出生的老村在方位距离上仅有二里之遥,但却很少再回去了。从读书到后来出门求学,以及又回到生我养我的家乡参加工作,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似乎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故乡故土。
老村是那种关中平原上最常见的村落,村子不大,几百户人家,村子上的大多数建筑都是土坯房,村子由南巷、北巷和村东头的庄东和村西头的庄西几户人家几个部分组成。庄东在村子官道的东面,住着仅仅几十户人家,(不知何年月从大概从村里搬到现在的住地,时间已无法考证)老村的主体也正是是由南巷、北巷的几条坑洼街道组成,街道上零星的栽植着常见的树木,偶有街道某一拐角或者房檐下,伸出一两个苍老而又虬劲的枝干,似乎刻意要彰显出这个村庄的古老。巷道狭窄而又悠长,整体呈现北高南低,村子四面有人工开挖的城壕,城门楼在岁月的流逝中早已经消失不见,我出生的老屋就在南巷的门口紧靠着巷道,夏忙多阵雨,适逢下雨的时候,带着土性味的浑黄雨水,夹杂着些许牲口粪便顺着北巷的各个街道汇成一条短暂的溪流,沿着弯曲的巷路,一路由北向南流出,最终汇聚于村口的大涝池。(村里低洼处存雨水的池塘)
记忆中在关中平原上大多数的村庄都会有一两个大的涝池来收集宝贵的雨水,在水资源匮乏的关中北部,涝池是村里人洗衣和村中农耕牲口饮水的好地方,老村的涝池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它的岸边长满了参天的大杨柳,由于经常会受到水的滋养而显得异常高大而伟岸,树身粗壮,枝条繁茂,也是村里一道特别美的风景。春日里,街道上扬着漫天飞舞绒花般的柳絮,风一吹,犹如雪花轻舞,柳抽新芽的时候,村里年龄相仿的孩子们便相约爬上柳树,掏鸟窝、折柳枝、做柳笛,那个时节整个村庄的春天便从声声婉转悠扬的柳笛声开始了。
听村里的老人讲,很早的时候村的四周有四方的城壕围着,很宽很深,大概是在动荡的岁月年代中为防匪患而开挖的,我印象中的城壕早已荒废多年,曾经的岁月记忆早被杂生的树木和废弃的砖头瓦片所代替,树木多以构树、洋槐树,桐树、榆树居多。即使再贫瘠的村庄,也会呈现出春天里光彩夺目的一面,花儿盛开春光烂漫时节,街道弥漫在花香里,村旁田野里一片葱茏生机盎然,上树折槐花,下树捡瓦片,成就了一天快乐的时光。日薄西山炊烟四起傍晚时分,老村卸下他一天的疲惫和喧闹,在一声声母亲对孩儿呼唤中落下了帷幕,去享受那份难得的宁静。
那个时代的农村很穷,文娱活动单调,对于像我这样贪玩的男娃来说,总会想方设法创造性地开发能玩耍的地方,村子北巷后面的大碾场便是其中的另一个乐园,那些碾场很大很大,除了夏忙时候发挥它最大的功效性后,以外其他的季节都属于孩子们的乐园。阳春的三月用旧报纸糊一个简单的风筝,几个要好的伙伴从家里偷来母亲纳鞋底的绳子,(几乎每个男孩子都被母亲打过)连在一起一个简单的风筝便做成了,那便是一天的欢乐。夏天扬麦场上更是热闹,碾麦子的、扬麦的、晒麦的,一堆堆麦子齐刷刷的堆在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里,当偌大的碾场里堆起一个个麦草垛时,便宣告着短暂的夏忙结束了,星罗棋布的麦草垛成了小孩子们的天堂,一个个哧溜哧溜的在麦垛中钻来钻去,蛇一样地游走于每个麦草垛中,满身尘土,夹杂着麦草的味道,警与匪的游戏令人神往而兴奋,忘乎所以。大多数的时候总是在父母满村喊着乳名和生气谩骂中悻悻而归。秋天村后崖上的酸枣红了,一串串紫红的果子在秋风中摇曳,那种酸中带甜,甜中带酸的味道总会让很多人甘愿冒着被酸枣刺扎伤铤而走险,红红的酸枣这也许是这个季节中大自然对农村娃最美的馈赠吧!冬天,北风呼啸时大碾场才会失去往日的活力和欢乐,只有田间地畔上那些不怕冻的冬草似乎峁足了劲等待在新的舞台上展新露角。老村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演绎着村庄历史。
记忆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是杀年猪,有一年家里杀完年猪,宰杀后的猪尿泡,就成了我一个不可多得的好玩具,截一根竹筒,用来给猪尿泡吹气,瘪瘪的猪尿泡被吹胀成一个圆圆的球形,最后用绳子扎紧,一个带有浓浓尿骚味的皮球就做成了。于是便领着村里的男孩子们分成两队满街道的踢来踢去,从北巷踢到南巷,从南巷踢到城门口所到之处尘土飞扬,鸡飞狗跳……后来表哥非要争取这个“皮球”的归属权问题,为这个事情,当时我们还打了一架,现在每逢遇到表兄,谈起儿时,他微笑着告诉我早忘记了。而对于我来说,老村里留下的记忆太多太多……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离开快四十个年头了,虽然后来参加工作也没离开家乡,但却很少回去看那个地方,随着年龄的增长,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年末岁首之际,偶遇闲暇,一定会回到老村转转,看看那愈来愈老的村庄和早已闲置破损散落在残垣断壁之下的碌碡,摸一摸那苍劲古朴造型怪异的古槐,寻一寻不知去向的大青石碾盘,因为那里的一切都留有我年少时的温度。
老村似乎开始渐行渐远。前年我又回老村一次,记忆中好多的东西已经不复存在,涝池早已干涸多年填平建了房屋,曾经满岸的杨柳早已砍伐,幸存的一棵形单影只地保持着一成不变的姿势,似乎在给路人悄悄地讲述村庄的过往,大多数老庄基已经复垦还田了,多数人如同我一样早已搬离老村,现在只剩下七零八落住着几户人家,房屋已经翻新,没有土坯房的味道了,村中还生活着部分留守老人,冬日里,三三两两围坐一起,点燃一段枯木取暖闲聊,篝火下老人迟暮耄耋之年中的脸上布满了沟壑沧桑,似乎在诉说人生的艰辛。有意走近几步和老人们搭讪,对我这个突然闯入他们闲聊的陌生人分明显出漠视和冷淡,而当我报出父亲的小名时,那失去光彩的眼神,一下子又活泛了起来,佝偻的背似乎直立了好多,突然间提高声音兴奋地说道:“你就是那谁谁家的娃”!那种亲切感油然而生,随之父辈的故事,村庄的故事又一次在午后的阳光下铺展开来……
在自家的老屋旁边紧挨着一位发小的老屋,也搬迁好久了,但是过去的容貌还依稀辨得清楚,我特意停留脚步,拍了几张照片发给久不联系的他,让他猜猜这是哪里?在我多次暗示下也是无果,最终还是选择告诉了他,他告诉我早就忘了,已经记不清原来的样子了。
故乡和老村,其实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词语,它承载着村庄出生的每一代人的回忆和记忆,丰盈而又伟大。年少的时候,很多人志在千里,漂泊他乡,为心中曾经的理想而忙于奔波,垂暮之年,总是想着何时会以怎样的方式而安享晚年叶落归根,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而步入中年的我们,也许在闲暇之余,更多的是思考何为人生?
老村也是有生命的,而随着时过境迁,也许有一天他的生命也会走到尽头,就像我们失去的青春一样渐行渐远,而脚步的远离,留下的永远是记忆,冬日的暖阳下,我站在古老村庄厚重的泥土上,努力的找寻残存凋落的记忆,也许一个人总会有一天都要努力的回到自己的生地,因为那里有他的根,有他的灵魂。

时光荏苒,一去不返。迁离老村屈指算来大概已经快有40个年头了,但每每打开记忆的星河,还是会时不时地想起老村的模样,模糊又清晰。现在的家离出生的老村在方位距离上仅有二里之遥,但却很少再回去了。从读书到后来出门求学,以及又回到生我养我的家乡参加工作,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似乎从来都没有离开过故乡故土。
老村是那种关中平原上最常见的村落,村子不大,几百户人家,村子上的大多数建筑都是土坯房,村子由南巷、北巷和村东头的庄东和村西头的庄西几户人家几个部分组成。庄东在村子官道的东面,住着仅仅几十户人家,(不知何年月从大概从村里搬到现在的住地,时间已无法考证)老村的主体也正是是由南巷、北巷的几条坑洼街道组成,街道上零星的栽植着常见的树木,偶有街道某一拐角或者房檐下,伸出一两个苍老而又虬劲的枝干,似乎刻意要彰显出这个村庄的古老。巷道狭窄而又悠长,整体呈现北高南低,村子四面有人工开挖的城壕,城门楼在岁月的流逝中早已经消失不见,我出生的老屋就在南巷的门口紧靠着巷道,夏忙多阵雨,适逢下雨的时候,带着土性味的浑黄雨水,夹杂着些许牲口粪便顺着北巷的各个街道汇成一条短暂的溪流,沿着弯曲的巷路,一路由北向南流出,最终汇聚于村口的大涝池。(村里低洼处存雨水的池塘)

记忆中在关中平原上大多数的村庄都会有一两个大的涝池来收集宝贵的雨水,在水资源匮乏的关中北部,涝池是村里人洗衣和村中农耕牲口饮水的好地方,老村的涝池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它的岸边长满了参天的大杨柳,由于经常会受到水的滋养而显得异常高大而伟岸,树身粗壮,枝条繁茂,也是村里一道特别美的风景。春日里,街道上扬着漫天飞舞绒花般的柳絮,风一吹,犹如雪花轻舞,柳抽新芽的时候,村里年龄相仿的孩子们便相约爬上柳树,掏鸟窝、折柳枝、做柳笛,那个时节整个村庄的春天便从声声婉转悠扬的柳笛声开始了。
听村里的老人讲,很早的时候村的四周有四方的城壕围着,很宽很深,大概是在动荡的岁月年代中为防匪患而开挖的,我印象中的城壕早已荒废多年,曾经的岁月记忆早被杂生的树木和废弃的砖头瓦片所代替,树木多以构树、洋槐树,桐树、榆树居多。即使再贫瘠的村庄,也会呈现出春天里光彩夺目的一面,花儿盛开春光烂漫时节,街道弥漫在花香里,村旁田野里一片葱茏生机盎然,上树折槐花,下树捡瓦片,成就了一天快乐的时光。日薄西山炊烟四起傍晚时分,老村卸下他一天的疲惫和喧闹,在一声声母亲对孩儿呼唤中落下了帷幕,去享受那份难得的宁静。
那个时代的农村很穷,文娱活动单调,对于像我这样贪玩的男娃来说,总会想方设法创造性地开发能玩耍的地方,村子北巷后面的大碾场便是其中的另一个乐园,那些碾场很大很大,除了夏忙时候发挥它最大的功效性后,以外其他的季节都属于孩子们的乐园。阳春的三月用旧报纸糊一个简单的风筝,几个要好的伙伴从家里偷来母亲纳鞋底的绳子,(几乎每个男孩子都被母亲打过)连在一起一个简单的风筝便做成了,那便是一天的欢乐。夏天扬麦场上更是热闹,碾麦子的、扬麦的、晒麦的,一堆堆麦子齐刷刷的堆在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里,当偌大的碾场里堆起一个个麦草垛时,便宣告着短暂的夏忙结束了,星罗棋布的麦草垛成了小孩子们的天堂,一个个哧溜哧溜的在麦垛中钻来钻去,蛇一样地游走于每个麦草垛中,满身尘土,夹杂着麦草的味道,警与匪的游戏令人神往而兴奋,忘乎所以。大多数的时候总是在父母满村喊着乳名和生气谩骂中悻悻而归。秋天村后崖上的酸枣红了,一串串紫红的果子在秋风中摇曳,那种酸中带甜,甜中带酸的味道总会让很多人甘愿冒着被酸枣刺扎伤铤而走险,红红的酸枣这也许是这个季节中大自然对农村娃最美的馈赠吧!冬天,北风呼啸时大碾场才会失去往日的活力和欢乐,只有田间地畔上那些不怕冻的冬草似乎峁足了劲等待在新的舞台上展新露角。老村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演绎着村庄历史。

记忆最有意思的一件事是杀年猪,有一年家里杀完年猪,宰杀后的猪尿泡,就成了我一个不可多得的好玩具,截一根竹筒,用来给猪尿泡吹气,瘪瘪的猪尿泡被吹胀成一个圆圆的球形,最后用绳子扎紧,一个带有浓浓尿骚味的皮球就做成了。于是便领着村里的男孩子们分成两队满街道的踢来踢去,从北巷踢到南巷,从南巷踢到城门口所到之处尘土飞扬,鸡飞狗跳……后来表哥非要争取这个“皮球”的归属权问题,为这个事情,当时我们还打了一架,现在每逢遇到表兄,谈起儿时,他微笑着告诉我早忘记了。而对于我来说,老村里留下的记忆太多太多……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离开快四十个年头了,虽然后来参加工作也没离开家乡,但却很少回去看那个地方,随着年龄的增长,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年末岁首之际,偶遇闲暇,一定会回到老村转转,看看那愈来愈老的村庄和早已闲置破损散落在残垣断壁之下的碌碡,摸一摸那苍劲古朴造型怪异的古槐,寻一寻不知去向的大青石碾盘,因为那里的一切都留有我年少时的温度。
老村似乎开始渐行渐远。前年我又回老村一次,记忆中好多的东西已经不复存在,涝池早已干涸多年填平建了房屋,曾经满岸的杨柳早已砍伐,幸存的一棵形单影只地保持着一成不变的姿势,似乎在给路人悄悄地讲述村庄的过往,大多数老庄基已经复垦还田了,多数人如同我一样早已搬离老村,现在只剩下七零八落住着几户人家,房屋已经翻新,没有土坯房的味道了,村中还生活着部分留守老人,冬日里,三三两两围坐一起,点燃一段枯木取暖闲聊,篝火下老人迟暮耄耋之年中的脸上布满了沟壑沧桑,似乎在诉说人生的艰辛。有意走近几步和老人们搭讪,对我这个突然闯入他们闲聊的陌生人分明显出漠视和冷淡,而当我报出父亲的小名时,那失去光彩的眼神,一下子又活泛了起来,佝偻的背似乎直立了好多,突然间提高声音兴奋地说道:“你就是那谁谁家的娃”!那种亲切感油然而生,随之父辈的故事,村庄的故事又一次在午后的阳光下铺展开来……

在自家的老屋旁边紧挨着一位发小的老屋,也搬迁好久了,但是过去的容貌还依稀辨得清楚,我特意停留脚步,拍了几张照片发给久不联系的他,让他猜猜这是哪里?在我多次暗示下也是无果,最终还是选择告诉了他,他告诉我早就忘了,已经记不清原来的样子了。
故乡和老村,其实它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词语,它承载着村庄出生的每一代人的回忆和记忆,丰盈而又伟大。年少的时候,很多人志在千里,漂泊他乡,为心中曾经的理想而忙于奔波,垂暮之年,总是想着何时会以怎样的方式而安享晚年叶落归根,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而步入中年的我们,也许在闲暇之余,更多的是思考何为人生?

老村也是有生命的,而随着时过境迁,也许有一天他的生命也会走到尽头,就像我们失去的青春一样渐行渐远,而脚步的远离,留下的永远是记忆,冬日的暖阳下,我站在古老村庄厚重的泥土上,努力的找寻残存凋落的记忆,也许一个人总会有一天都要努力的回到自己的生地,因为那里有他的根,有他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