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8年的春天还没结束,在秦岭的峡谷中有一批垂头丧气的蜀军往成都的路上行进,在队伍里还可以发现有一个面目苍老的将军更是眉头紧皱。
第八次北伐又是失败而归的姜维,开始考虑蜀国内部的反对声音。
作为一个敌国的降将,姜维已经在蜀地生活了30年,面对连续的失败和孤立的局面,不知这时他是否想起当年诸葛亮带着27岁的自己撤退的情景。
这一次在芒水作战时,一向不服气姜维的杨戏在酒后言笑(有嘲弄姜维之意),等军队回到成都后被贬为庶人。(*注四十五)
而这个时候的成都却发生了不小的政治变化,刘禅在宫殿里哭哭啼啼:原来他素来喜爱的尚书令陈祗病死了。
陈祗做尚书令近8年,三国志说姜维虽位列陈祗之右,因为常年在外很少在朝中,而陈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於维”。至于权重在哪,也不得而知,反正人也死了。刘禅悲痛之后下诏说,陈祗这些年的功劳应该褒奖,加谥,谥忠侯。这样陈祗成了继法正、诸葛亮、蒋琬、费祎之后第五个有谥号的蜀臣。(*注四十六)
接下来任尚书令的是做过诸葛亮主簿的董厥,丞相逝后,他一直做尚书令的副手尚书仆射,这时补陈祗的缺却不再像以前了。刘禅身边的黄皓已经不是当年见了朝臣就打晃儿的小太监,如今已是炙手可热的红人。董允在世时,黄皓始终只是黄门丞,秦汉时的宫禁门是黄色,所以叫黄门。黄门任职的宦官就是侍从皇帝,给宫内宫外传话的。董允曾做过的黄门侍郎是在皇帝身边参谋议、拾遗补缺,与侍中的作用相同,只是秩位稍次而已。黄门丞是黄门侍郎属下的小官,黄皓怕极了董允,就算刘禅宠爱他,也无法兴风作浪。
但246年底董允病逝后,黄皓顿时解放,251年陈祗升任尚书令,黄皓上下逢源,任黄门令,到这年(258)陈祗死,黄皓一跃成为中常侍兼奉车都尉。所谓常侍,就是在皇帝身边应对的顾问,太监被称为中人,所以任的官叫中常侍,以前东汉末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两汉时的皇帝并非日日早朝,很少朝会和群臣议事,刘禅这样的皇帝估计一个月能有一次就不错了。而黄皓在蜀汉的任职估计和东汉也相同,从他日后的行为来看,他的中常侍就是负责传宣旨意,并向刘禅通报外部消息的职能。而奉车都尉是执掌皇帝车马的内官,这样一来,黄皓成了刘禅的耳舌和四肢:皇帝在哪里,说些什么,知道些什么——都得捉摸这位黄公公的意思了。(*注四十七)
而姜维这时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位中常侍的力量,尚书令由董厥接任,诸葛丞相的长子诸葛瞻(32岁)也作为尚书仆射进入尚书台,表面上似乎一切还很正常。姜维从芒水撤退回来,也许是好几年都没有去过那个方向,没有具体去管汉中的防备事务,这一次从汉中骆谷北伐的失败使姜维决定对汉中的防御系统作一次大的调整。
以前刘备时代的汉中太守魏延,在阳平(安)关外围各个围守都布置守军,以防备敌军。244年三月曹爽的十万大军也是被王平布置在阳平关外的兴势围守阻挡住的(见前文)。而姜维这次对长城的攻坚失败,决定再从汉中守军中抽调兵力,所以外围的守军也要相应减少。
姜维为此建议说, “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悬)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 所谓周易“重门”之义是《周易·系辞下》的一句:“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柝”是打更用的梆子。设置重重门户,并派更夫巡夜,指严加戒备,以防不测。
第八次北伐又是失败而归的姜维,开始考虑蜀国内部的反对声音。
作为一个敌国的降将,姜维已经在蜀地生活了30年,面对连续的失败和孤立的局面,不知这时他是否想起当年诸葛亮带着27岁的自己撤退的情景。
这一次在芒水作战时,一向不服气姜维的杨戏在酒后言笑(有嘲弄姜维之意),等军队回到成都后被贬为庶人。(*注四十五)
而这个时候的成都却发生了不小的政治变化,刘禅在宫殿里哭哭啼啼:原来他素来喜爱的尚书令陈祗病死了。
陈祗做尚书令近8年,三国志说姜维虽位列陈祗之右,因为常年在外很少在朝中,而陈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於维”。至于权重在哪,也不得而知,反正人也死了。刘禅悲痛之后下诏说,陈祗这些年的功劳应该褒奖,加谥,谥忠侯。这样陈祗成了继法正、诸葛亮、蒋琬、费祎之后第五个有谥号的蜀臣。(*注四十六)
接下来任尚书令的是做过诸葛亮主簿的董厥,丞相逝后,他一直做尚书令的副手尚书仆射,这时补陈祗的缺却不再像以前了。刘禅身边的黄皓已经不是当年见了朝臣就打晃儿的小太监,如今已是炙手可热的红人。董允在世时,黄皓始终只是黄门丞,秦汉时的宫禁门是黄色,所以叫黄门。黄门任职的宦官就是侍从皇帝,给宫内宫外传话的。董允曾做过的黄门侍郎是在皇帝身边参谋议、拾遗补缺,与侍中的作用相同,只是秩位稍次而已。黄门丞是黄门侍郎属下的小官,黄皓怕极了董允,就算刘禅宠爱他,也无法兴风作浪。
但246年底董允病逝后,黄皓顿时解放,251年陈祗升任尚书令,黄皓上下逢源,任黄门令,到这年(258)陈祗死,黄皓一跃成为中常侍兼奉车都尉。所谓常侍,就是在皇帝身边应对的顾问,太监被称为中人,所以任的官叫中常侍,以前东汉末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两汉时的皇帝并非日日早朝,很少朝会和群臣议事,刘禅这样的皇帝估计一个月能有一次就不错了。而黄皓在蜀汉的任职估计和东汉也相同,从他日后的行为来看,他的中常侍就是负责传宣旨意,并向刘禅通报外部消息的职能。而奉车都尉是执掌皇帝车马的内官,这样一来,黄皓成了刘禅的耳舌和四肢:皇帝在哪里,说些什么,知道些什么——都得捉摸这位黄公公的意思了。(*注四十七)
而姜维这时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位中常侍的力量,尚书令由董厥接任,诸葛丞相的长子诸葛瞻(32岁)也作为尚书仆射进入尚书台,表面上似乎一切还很正常。姜维从芒水撤退回来,也许是好几年都没有去过那个方向,没有具体去管汉中的防备事务,这一次从汉中骆谷北伐的失败使姜维决定对汉中的防御系统作一次大的调整。
以前刘备时代的汉中太守魏延,在阳平(安)关外围各个围守都布置守军,以防备敌军。244年三月曹爽的十万大军也是被王平布置在阳平关外的兴势围守阻挡住的(见前文)。而姜维这次对长城的攻坚失败,决定再从汉中守军中抽调兵力,所以外围的守军也要相应减少。
姜维为此建议说, “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悬)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 所谓周易“重门”之义是《周易·系辞下》的一句:“重门击柝,以待暴客。”“柝”是打更用的梆子。设置重重门户,并派更夫巡夜,指严加戒备,以防不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