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3年十月,蒋琬迁徙到涪县,这个消息传到吴国时却变了味。
当时诸葛恪在皖城(吴庐江郡治所)不断派出细作想要谋取寿春,司马懿听说以后就挺军至舒县(属魏庐江郡,已靠近吴境),孙权马上将诸葛恪后撤到柴桑(属吴豫章郡)。
这时步骘、朱然向孙权说,
“听从蜀地回来的人说,蜀国想要背弃盟约,与魏通好,多作舟船,修葺城郭。司马懿这次出兵南下,蜀国不但不出兵(吸引魏军),反而迁徙大本营靠近成都,放弃汉中。事态已如此明显(言下之意蜀背盟投魏且修船欲作魏顺江下讨吴前锋),不能再犹豫了,应该早做防备。”
这时候的孙权正被手下已分为两派的群臣搞得晕头转向(*注十二),61岁的孙权仔细想了想,还没有糊涂到不分敌友的地步,跟群臣说,坚持蜀吴同盟,不要轻信别人的谣言。
魏国的太傅司马懿一出兵就吓的吴国君臣又是撤军,又是朝议,使得这位次于首辅曹爽的老臣在魏朝廷内外的声望更高了。
早已经开始和司马懿明争暗斗的曹爽坐不住了,他急着给自己找一个增加军事威望的机会,手下的邓飏和李胜就出了个馊主意:征讨蜀汉。
曹爽看到蒋琬退驻涪县,也觉得进攻汉中是个好主意。
任命亲族夏侯玄(夏侯渊从子夏侯尚之子,玄母为曹爽的姑姑)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雍州刺史郭淮为夏侯玄军前锋,244年三月曹爽自己从长安率七万人出发和夏侯玄会合从骆谷(即傥骆谷,今陕西秦岭之谷。北口称骆谷,在周至县西南;南口称傥谷,在洋县北。亦总称骆谷*注四)攻击汉中,总共约十万人。
当时驻守汉中的是蜀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王平,听说魏军前锋已到骆谷,而当时驻守汉中的守军不到三万。
有人就建议,
“魏军来势汹汹,咱们兵少,不如固守汉、乐二城(即229年诸葛亮修筑的汉城于沔阳和乐城于城固),魏军来就让他们进来好了,等到涪县援军到达再救关(阳平关,后改阳安关)也不迟。”
王平是长期军旅打拼出来的老兵油子,据说只认识不到十个字,但对于战场形势的捕捉却从来没错过。这次他又摇头说,
“不行,汉中离涪县近千里,如果弃守阳平关,魏军就能得据险关为祸。现在应该以护军刘敏和参军(杜义?杜祺?)占据兴势,我率军据后(据关),如果魏军想要进黄金戌,我可率军自上而下攻之。如此争取时间,援军就可及时到达,这才是上策。”
王平的建议得到了刘敏的拥护得以执行。随后涪县援军和费祎成都援军赶到,魏军就撤退了。
此战就是后来所说的兴势之役,王平本传说的很简单,后世却津津乐道于此战,刘伯温著《百战奇略》此役被归类为“退战”,说两军作战,如果敌军占据险地,战局陷入困境,就应早早退兵,以保全军。《三国志曹爽传、刘敏费祎传》《晋书文帝纪》《汉晋春秋》都有相关记载。
综合各处,再来说一下这次防守反击战。
曹爽和夏侯玄两军会合后从骆谷进军汉中,骆谷在三条汉中通雍州的谷道中最短(*注四),但是中间绝水地段较褒斜道为长,山路险峻,通行困难。
曹爽挑的这条路使后援极其困难,当时发动关中和氐羌(雍凉)各地运输后勤物资,结果“牛马骡驴(够全乎的)多死,民夷号泣道路”。听着身后民夫的哭声,曹爽的十万魏军总算出谷面对阳平关前的崇山峻岭。(bug出现~)
当时诸葛恪在皖城(吴庐江郡治所)不断派出细作想要谋取寿春,司马懿听说以后就挺军至舒县(属魏庐江郡,已靠近吴境),孙权马上将诸葛恪后撤到柴桑(属吴豫章郡)。
这时步骘、朱然向孙权说,
“听从蜀地回来的人说,蜀国想要背弃盟约,与魏通好,多作舟船,修葺城郭。司马懿这次出兵南下,蜀国不但不出兵(吸引魏军),反而迁徙大本营靠近成都,放弃汉中。事态已如此明显(言下之意蜀背盟投魏且修船欲作魏顺江下讨吴前锋),不能再犹豫了,应该早做防备。”
这时候的孙权正被手下已分为两派的群臣搞得晕头转向(*注十二),61岁的孙权仔细想了想,还没有糊涂到不分敌友的地步,跟群臣说,坚持蜀吴同盟,不要轻信别人的谣言。
魏国的太傅司马懿一出兵就吓的吴国君臣又是撤军,又是朝议,使得这位次于首辅曹爽的老臣在魏朝廷内外的声望更高了。
早已经开始和司马懿明争暗斗的曹爽坐不住了,他急着给自己找一个增加军事威望的机会,手下的邓飏和李胜就出了个馊主意:征讨蜀汉。
曹爽看到蒋琬退驻涪县,也觉得进攻汉中是个好主意。
任命亲族夏侯玄(夏侯渊从子夏侯尚之子,玄母为曹爽的姑姑)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雍州刺史郭淮为夏侯玄军前锋,244年三月曹爽自己从长安率七万人出发和夏侯玄会合从骆谷(即傥骆谷,今陕西秦岭之谷。北口称骆谷,在周至县西南;南口称傥谷,在洋县北。亦总称骆谷*注四)攻击汉中,总共约十万人。
当时驻守汉中的是蜀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王平,听说魏军前锋已到骆谷,而当时驻守汉中的守军不到三万。
有人就建议,
“魏军来势汹汹,咱们兵少,不如固守汉、乐二城(即229年诸葛亮修筑的汉城于沔阳和乐城于城固),魏军来就让他们进来好了,等到涪县援军到达再救关(阳平关,后改阳安关)也不迟。”
王平是长期军旅打拼出来的老兵油子,据说只认识不到十个字,但对于战场形势的捕捉却从来没错过。这次他又摇头说,
“不行,汉中离涪县近千里,如果弃守阳平关,魏军就能得据险关为祸。现在应该以护军刘敏和参军(杜义?杜祺?)占据兴势,我率军据后(据关),如果魏军想要进黄金戌,我可率军自上而下攻之。如此争取时间,援军就可及时到达,这才是上策。”
王平的建议得到了刘敏的拥护得以执行。随后涪县援军和费祎成都援军赶到,魏军就撤退了。
此战就是后来所说的兴势之役,王平本传说的很简单,后世却津津乐道于此战,刘伯温著《百战奇略》此役被归类为“退战”,说两军作战,如果敌军占据险地,战局陷入困境,就应早早退兵,以保全军。《三国志曹爽传、刘敏费祎传》《晋书文帝纪》《汉晋春秋》都有相关记载。
综合各处,再来说一下这次防守反击战。
曹爽和夏侯玄两军会合后从骆谷进军汉中,骆谷在三条汉中通雍州的谷道中最短(*注四),但是中间绝水地段较褒斜道为长,山路险峻,通行困难。
曹爽挑的这条路使后援极其困难,当时发动关中和氐羌(雍凉)各地运输后勤物资,结果“牛马骡驴(够全乎的)多死,民夷号泣道路”。听着身后民夫的哭声,曹爽的十万魏军总算出谷面对阳平关前的崇山峻岭。(bug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