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吧 关注:18,691贴子:98,383
  • 2回复贴,共1

春秋晋国的曲沃武公氏什么?其孙晋文公氏什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春秋晋国的曲沃武公氏什么?其孙晋文公氏什么?
晋国是姬姓诸侯国,侯爵,其国君亦称晋侯。
晋国初封在古唐国之地,也就是今天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一带,故其国名仍为唐。由于诸侯以国为氏,所以,其首封君被称之为唐叔虞。
这个唐叔虞的唐,即是指唐国的国名之唐,也是指唐叔虞的氏唐之唐。
而且,由于这个唐叔虞是始封君,因此,其国名之唐与氏唐之唐可以理解为是一回事。绝不同于后来的《左传》中所载之晋重、齐环等称谓,因为晋重之晋或齐环之齐,仅指晋国的国名之晋或齐国的国名之齐,而不应该是指其国君本人的氏(毕竟人家齐国的国君是氏吕的,所谓姜姓吕氏齐国)。
唐叔虞的儿子燮父将国名改为晋,因此,唐国变成了晋国,燮父也就被称之为晋侯燮父。这就是晋国这一国名的由来。
国名改了,但国君的已得氏却不能因为其国名的改变而改变。
一如姜姓吕氏之齐国,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於吕,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盖太公之卒百有馀年,子丁公吕伋立。……二十六年,康公卒,吕氏遂绝其祀。”可见姜姓吕氏因已得吕氏,因此,并未因太公吕尚(或称吕望即太公望)封在齐地建立齐国而以国为氏改其已得吕氏为齐氏,而仍氏吕。
同理还有芈姓熊氏的楚国、姬姓康氏/子南氏的卫国(卫国不氏卫与晋国不氏晋是一样的)、嬴姓赵氏的秦国等,再有就是子姓宋氏的宋国,最后两任国君为戴族(宋戴公)之后的戴氏,也并不因君其国而改氏宋,仍称之为戴剔成和戴偃。
因此,燮父的氏应该还是唐氏,一如唐叔虞一样,我们要是称呼晋侯燮父,也可以称之为唐燮父,甚至是晋侯唐燮父。而且,其后的国君(在曲沃代晋之前)皆氏唐。
由此可知,姬姓的唐国/晋国的国君是氏唐的,国君之子,凡继位为国君者,是为大宗,皆氏唐,其余之子则皆为小宗,要别出氏,不得氏唐。
作为小宗,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子、公孙义与氏同,而公孙之子不得祖诸侯,乃以祖父之字为氏(此为诸多得氏之法之一)。
穆侯的长子继位为国君是为大宗史称文侯,则文侯的子孙凡继位为国君者皆氏唐无疑。
穆侯的次子叫公子成师,成师作为别子是为小宗,由于成师被封在曲沃,故史称其为曲沃桓叔,桓叔之子曲沃庄伯鳝亦称公孙鳝,如此,庄伯之子曲沃武公作为公孙之子,又是小宗的后代,必不得氏其大宗之唐氏,而须别出氏。
关于别出氏的规则或曰方式有很多,华南师范大学张淑一教授在其《周代命氏方式详考》一文中指出:“周代命氏方式应大体分为10类,包括以国、以邑、以字、以官、以名、以居、以谥、以爵、以身份、复氏诸种。”那么,以祖父之字为氏只是其中一种(如郑国的良宵,就是以其祖父公子去疾字子良的字为氏,故氏良。因而,自良宵始,其子孙皆氏良),但限于史料未予记载,我不知道武公作为公孙鳝之子是以什么方式而得氏,而且我们也不知道他的祖父、也就是公子成师的字是什么?但根据周代礼法,武公不氏唐则属确定无疑,因为他已不能以诸侯也就是大宗为祖了,他的祖已经是曲沃桓叔了。同样是根据周代礼法,无论武公以什么方式得氏,武公也必是早已别出氏了。
如果不出意外,作为小宗的曲沃桓叔这一支的子子孙孙,都将以桓叔为祖,以晋国的卿大夫身份世世代代生活在晋国的土地上,接受国君的领导,服务于国君,而与国君的君位宝座无缘。但意外还是发生了,自从桓叔被封到曲沃开始,就开始了与文侯的子孙也就是晋国的大宗争夺君位的残忍的斗争,经过桓叔、庄伯、武公这祖孙三代长达67年不懈的努力,到武公这一代,最终灭掉了大宗并通过周天子的确认而成为了晋国的国君。
虽然武公完成了“曲沃代晋”由曲沃武公而成为了晋武公,使自己原本是晋国的小宗一跃而成为晋国的大宗,但其必是以其小宗已得之氏而即国君之位并传之于其子孙的,一如姬姓康氏的卫国自卫平侯子南劲之后的历代国君皆为子南氏、子姓宋氏的宋国自宋君剔成即戴剔成及其之后的末代宋君偃即戴偃两代国君皆为戴氏一样。
那么,如此一来,晋武公及其子孙、尤其是我们所熟知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还有一手造就赵氏孤儿惨案、并因溺毙于粪池而闻名于世的晋景公、以及中兴复霸、集十三国诸侯历时一年灭掉以“城小而固”而著称的偪阳国的晋悼公,这些大名鼎鼎、名垂青史的晋国国君们,他们到底氏什么呢?
附1:《礼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五世而迁之宗,其继高祖者也。是故,祖迁于上,宗易于下。尊祖故敬宗,敬宗所以尊祖祢也。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庶子不为长子斩,不继祖与祢故也。庶子不祭殇与无后者,殇与无后者从祖祔食。庶子不祭祢者,明其宗也。亲亲尊尊长长,男女之有别,人道之大者也。
在此,弱翁我拟抛砖引玉、试做一大胆推测——根据“以地为氏”这一得氏方式,不排除曲沃这一支及其后的晋君皆氏“曲沃”。由此则其世系为:曲沃桓叔公子成师(氏公子)、曲沃庄伯公孙鳝(氏公孙)、曲沃武公/晋武公曲沃称(氏曲沃,下同)、晋献公曲沃诡诸、晋惠公曲沃夷吾、晋怀公曲沃圉、晋文公曲沃重耳、晋襄公曲沃欢、晋灵公曲沃夷皋、晋成公曲沃黑臀、晋景公曲沃獳、晋厉公曲沃寿曼、晋悼公曲沃周……
试说明如下:以地为氏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最著名的赵氏,就是早在西周时期,周穆王以赵城封有姓无氏的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赵氏为嬴姓),因此,嬴姓赵国的国君之赵氏就是这么来的。还有晋国的士会,先后以其封地随和范而得随氏和范氏,因此,士会在史籍中亦称之为随武子随会和范武子范会,士会也因此成为祁姓随氏和祁姓范氏的得氏始祖。等等等等。
另外,在《春秋》《左传》中,不泛氏+谥及氏+名的称名方式,比如,赵宣子赵盾,赵为氏,宣为谥,盾为名;季文子季孙行父,季为氏,文为谥,行父为名;前述范武子范会,范为氏,武为谥,会为名。等等等等。因此,也不排除史籍所载之曲沃桓叔公子成师之曲沃为氏,桓为谥,成师为名、曲沃庄伯公孙鳝之曲沃为氏,庄为谥,鳝为名。那么曲沃武公称之曲沃亦为氏,武为谥,称为名。既然武公的已得氏并不因武公本人君其国而改变,因此,晋武公之晋则为国名,其氏仍为曲沃,故也可称之为晋武公曲沃称,晋文公也可称之为晋文公曲沃重耳。
附2:《史记·秦本纪》
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死,遂葬于霍太山。蜚廉复有子曰季胜。季胜生孟增。孟增幸于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得骥、温骊、骅骝、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赵。赵衰其后也。恶来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
附3:网上关于姓氏的:曲沃qū wò
历史上罕见复姓。《姓氏考略》有载。其注“曲”云:“《风俗通》:晋穆侯封少子成师於曲沃,后氏焉。”《中国姓氏大全》亦注:“历史上的复姓。战国时魏有曲沃负。春秋时晋穆公封其小儿子成师于曲沃(今山西闻喜县东北),其后遂以地名为姓。”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4-05 20:05回复
    也许晋成公已不氏曲沃,则晋悼公亦己不氏曲沃。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04-05 20:37
    回复
      立氏规则一般就是接受封地或者受到赐氏,接受封地,建立宗庙,宗法上相当于创立新宗族/氏族,故以封地为氏名,也有的受到国君直接赐氏,以父祖的字为氏或其他命名,不同情况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历史记载的史实为准。
      举个栗子:秦非子出自嬴姓大骆部族,居于犬丘,为周天子驻守西部边防,而大骆部族与赵氏始祖造父是同族关系,早就出五服了,可以说宗法并非一个宗族了,造父给周穆王驾车有功,受封赵邑大夫,创立赵氏,但这个赵氏和大骆部族没有直接宗族隶属关系,早就分家许多年了,所以大骆的子孙不可能叫做赵氏。秦非子养马有功受封秦邑大夫,秦非子获得采邑建立宗庙之日起,秦氏就诞生了,同时被周王赐予继承嬴姓祭祀的权利。本来周王是有意让秦非子取代大骆的嫡长子成作为大骆部族也就是犬丘大夫,可是大骆的嫡妻是申侯的女儿,这个申侯是西周天子的舅舅和岳父,他反对秦非子代替他的外孙继承大骆部族,周天子无法才封秦非子以秦邑大夫。周厉王时期,西戎族反叛周王朝,灭了犬丘大骆的全族 犬丘城 。周宣王登上王位之后,任用非子后裔秦仲当大夫,讨伐西戎。西戎杀掉了秦仲。秦仲有五个儿子,大儿子叫庄公。周宣王召见庄公兄弟五人,交给他们七千兵卒,命令他们讨伐西戎,把西戎打败了。周宣王于是再次赏赐秦仲的子孙,包括他们的祖先大骆的封地犬丘在内,一并归他们所有,任命他们为西垂大夫,也就周朝的西部边防长官,但此时嬴姓秦氏只是周天子直属附庸,还没有位列诸侯一级。直到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获封秦伯,从此位列诸侯。从这些史实可知,只要受封地,大夫一级就可以命氏、赐氏或称氏了,秦非子的后代只有秦一个氏,嬴姓秦氏,自始至终,从未得氏以前就没有称过赵氏,一天也没有叫过赵氏。秦始皇年幼时在赵国做人质,称赵正,那是特例,可能是随母氏或者出于保护王子政,战国后期开始姓氏已经出现混同化的趋势,嬴政的正式称呼就是公孙政、公子政、王子政、秦王政或秦政。嬴政这种叫法也许有,但难以确认,多是后人附会。赵政这种叫法,大概只有在赵国当人质期间短暂使用。


      IP属地:辽宁3楼2021-04-07 18: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