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扇知识吧 关注:98贴子:146
  • 0回复贴,共1

“俊逸”的清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苏州城市商报 记者赵炜文/摄
即便还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里,但空气中氤氲着的燥热,已经不时令人心烦意乱。若是能拂来几许惬意的凉风,自然是最好不过的。许得清风,翩然摇曳一把折扇,自是精神百倍。陈道俊所制的折扇,便是有这样的清韵。
相貌清秀、话语不多,陈道俊对于折扇的感情是淳朴而执着的。能与扇结缘,全因年少时他对书画的热爱。20多年前,他从安徽六安来到苏州,便是想拾起书画这个梦想。1996年,陈道俊初识折扇,便与人在扇面上作画。他自言,虽只是画些寻常的内容,但对苏扇的了解却越发深入。就是在画扇面的那些时光里,他学习并掌握了手工扇面制作的整个流程和全部技术。
画扇面的人不在少数,但既能画扇又能制扇,且能制作精美之人却寥寥无几。陈俊道说,他经营折扇的同时,对书法和绘画等勤学不缀,想着若是把制扇技艺也一并学会,似更能体悟折扇的人文雅气。他是幸运的,2011年之时,陈道俊有幸结识苏州手工制扇名家曹小弟,被其收为入室弟子,开始学习传统扇骨制作技艺。曹小弟上世纪80年代初进苏州扇厂起,就植根于这一行当,他拜杨长云为师,杨长云的父亲是过去的制扇名家杨春来。杨氏父子精通扇骨造型技艺,曹小弟把从师父那里承得的精髓,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陈道俊。
与扇相识相知多年,陈道俊在制扇上倒生出了几分灵气。他回忆道,初做扇子,到第三把之时,竟令师父曹小弟也刮目相看。“不少制扇厂的老师傅看了,都赞许有加。”陈道俊说起的时候还略有羞涩。一把手工折扇的成形要经历3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靠的是眼光和制扇的热忱,这和用机器加工截然不同。
在他的工作台上,零散地摆着各色的制扇工具,单是一把系在腰间的长镰刀,可不是人人都会使。工作台上,固定着一把30多厘米长的长刀。右手手肘圧着刀柄,右手握着刀头,把棕竹段往刀头上一搭,刀头上下均匀而有力地划动,竹段被削作薄薄的棕竹片,片片厚薄有致,这道工序就叫削料。陈道俊边演示边介绍,能把刀削得顺,手背借力得当,都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特别这玉竹,如若伤青了,也就废了。
 而这竹料的处理也不一般。“刚砍伐下来的竹子,要对其进行煮、晒,并存放一段时间。”他说,这样的好处有二,一是为了防蛀,二是为了美观。煮好的竹子还要经过曝晒。最终晒好的竹子需要存放六到八年,没有开裂霉变才能被用来制作扇骨。这之后,还要再经过烤、刮、拖、倒、磨等工艺流程进一步加工。
按照自己的节奏,10多天的时间也就能制作出一两把满意的折扇,可见制扇之难。
  即便不断进步,陈道俊不敢有半点自满之情。他说,师父对自己是严苛的,常人难以发觉的瑕疵,曹小弟都会给予指正和点拨,对于手艺的细节,工艺师应该分外虔诚。
  相比于其他的制扇人,陈道俊更有一份特长,也就是书画。——在这扇面上,他可以自行创作,从山水到花鸟,依兴致而画,以画抒情,同时加深了他对扇子的喜爱和领悟。从制扇到画扇一气呵成,这样一柄扇子成形,整个过程都是自己的汗水,凝聚着自己的智慧,这样的作品他自然分外珍视。
近年来,扇骨在市场上异军突起,成为收藏新贵,琳琅满目的扇骨中,陈道俊却最是钟情于素雅的玉竹扇骨的制作。“湘妃竹、梅鹿竹等材料虽然价格昂贵,但能遇上漂亮的也不多了。”他说,虽然这玉竹扇骨看似常见,但真正取精料悉心制作,价格也绝不便宜,而且还更容易玩出包浆来。
在陈道俊制作的扇子中,能品得一份俊逸之气。从折扇外面的边板、里面的小骨到扇头的润度,都能感受到他对于扇子的热爱。美国曼哈顿扇子收藏家霍华德·温伯格的话很耐人寻味:“你看到的是历史,而不是一把扇子。”于陈道俊而言,一把苏扇所能传达的意义,其背后的故事,值得体会。
有人把陈道俊称为制扇界的少壮派,但他始终谦虚静默如初。他还是孤言少语,坐在自己的工作台前,细心打磨,他说在这一行当中,最基本的是做好自己的手艺。
  摇曳着他所制作的扇子,感受到的是一缕“俊逸”清风。


1楼2021-04-15 21:40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