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吧 关注:89贴子:295
  • 1回复贴,共1

医养结合解决方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解决方案一养老院请医院进驻
老人看病拿药足不出院,有急症可走“绿色通道”直接住医院。
不久前,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歌乐山门诊部里,办了场别开生面的义诊:登门者基本都是“花白头发”,并且还不乏三五成群的“老伙伴们”。原来,这家门诊部就开在重庆合展天池老年护养中心的里边,当天的义诊专门面向老年人,出诊的也都是老年病方面的大夫。
让门诊部进驻养老院,合展养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郭彬做出这个决定,也是经过了一番权衡。
合展天池老年护养中心拥有700 张床位,是重庆市规模较大的民营养老机构。老年人难免多病,如果在养老院就能看看小病,自然是最好的。
如何让养老院和医院牵手,摆在郭彬面前的,有两个选择:自己筹建一个医务室,或是引进公立医院设点。但郭彬几经掂量,得出了结论:“筹建医务室要聘请医生、护士,还要购买设备、药品,运营成本高,而且医护人员待遇低、承担风险大,估计不愿意来。”郭彬选择了第二种方式——护养中心和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达成了合作协议:护养中心提供场地,医院提供设备和药品等,派出医护人员,在护养中心内建立门诊部。
就这样,护养中心和门诊部都在2013年开业了。医院每季度都会组织讲座、咨询,老人有什么病痛,可以直接到门诊看病拿药。老人有突发病和急症,还可以走“绿色通道”,暂免手续,直接住院。如果需要,老人可以到门诊进行康复治疗和护理,病情痊愈后,再回到护养中心。“与医院合作,解决了养老机构只能养、不能医的问题。有了门诊部,护养中心就只需要负责测血压、测血糖等,运营成本降了下来,我们也实现了盈利。”经过一年多的运营,郭彬评价道:“现在看来,这种选择是正确的。”
二、解决方案二医院自建养老中心
老人在养老区、慢病区、医院本部之间流转,缓解病床短缺压力除了养老机构拓展出医疗功能之外,也有医疗机构拓展出养老功能的例子。
重庆青杠老年护养中心里,79岁的邱代贵婆婆,正在康复器材的帮助下练习走路。去年,邱婆婆遭遇了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出院后,还需要长时间的康复训练。普通养老机构不能做康复训练,如果不住院,就要在养老机构和医院间来回奔波。住进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办的护养中心后,邱婆婆的困难迎刃而解:“我平时可以住在养老区,需要康复训练时到中心的康复科,有医生护士照看,家里人也都放心了。”
青杠老年护养中心,依托医院的医疗资源和医护团队,集养老、医疗、护理、康复于一体,补上了养老机构在医疗服务上的“短板”。
谈及设立老年护养中心的初衷,中心常务副院长邓庆表示,由于传统养老机构的医护服务功能欠缺,需要康复、护理的老人,通常选择常年住在医保定点的大医院。如此占据床位,既浪费医疗资源,也给家庭增添了经济负担。建立“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难题。
青杠老年护养中心设有养老区(含自理区、介护区、护理院)、慢病区(含老年病、神经系统疾病、康复理疗)等不同区域。邓庆介绍说,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失能程度,会安排老人入住不同区域。养护中心还有一套养老区、慢病区、医院本部之间的循环转区机制。
当老人生病时,可立即转到慢病区;如果病情加重,便可通过“绿色救治通道”转往医院本部;待病情稳定后,再转回慢病区或养老区。自2012 年12 月青杠老年护养中心运行以来,养老区转入医院本部诊治47 人,其中36 人病情稳定后转回养老区。“医养结合模式下,既减轻了综合医院病人长期‘压床’的压力,使紧缺的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又降低了病人的开销,同时解决了老人养老过程中的医疗救治问题。”邓庆说。


1楼2021-05-06 16:36回复
    金养通公司(http://www.jinyangtong.cn)专注智慧养老管理系统的研发,拥有强大的技术团队做支撑,在深刻理解国家政策和养老服务体系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智能呼叫、云技术、GPS定位技术等),创建 “系统+服务+老人+终端”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并且涵盖了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日间照料等多种养老形式。通过跨终端的数据互联及同步,连通各部门及角色,形成一个完整的智慧管理闭环,实现老人与子女、服务机构、医护人员的信息交互,对老人的身体状态,安全情况和日常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及时满足老人在生活、健康、安全、娱乐等各方面的需求。


    2楼2021-05-07 15: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