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社会的家长们,对于手机是深恶痛绝的。他们认为很多孩子都因为玩手机而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影响了身体健康,造成心理素质低下等等。但其实,毁掉孩子幸福的从来就不是手机和游戏。
可能不少家长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孩子沉迷手机,喜欢玩游戏,继而荒废学业,导致健康问题,引起近视,盗取家里钱财,养成不良的作息习惯、行为习惯等等,手机和游戏的罪名还不够大吗?
确实,初看之下这些负面的影响都是手机和游戏造成的,但是不知道家长有没有想过一件事,就是孩子为什么会沉迷手机?为什么要从游戏中寻找幸福?为什么甘愿放弃现实中的自己,而去游戏中找存在感?这样一切的答案,其实都在于家长本身。
现代社会全面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孩子接触手机本就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也是一件必须的事情。
如果完全地阻止孩子接触手机,那么孩子将会难以融入这个社会,所造成的负面后果可能会更大。
所以,家长也要搞清楚,毁掉孩子幸福的元凶,从来都不是手机和游戏,而是不正确的家教方式。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部分家长是如何毁掉孩子的幸福的吧,大家也看看,自己有没有对号入座。
毁掉孩子幸福的“元凶”,并非手机和游戏,而是这些被你忽视的行为
家长都以为自己给予孩子的是最正确的爱,殊不知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或是一个观念问题,本就是错误的。
而家长却无法意识到这种错误,导致家长在“为孩子好”的羽翼之下,实施着毁掉孩子的行为。
✔溺爱孩子无疑是一个好办法
溺爱孩子无疑是一个毁掉孩子幸福的不二法门,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不管孩子的要求合理还是不合理,这将会完全打乱孩子的是非观、价值观等观念,导致孩子的思维产生错误认识。
在家里的时候,溺爱的表现可能并不是那么突出,但是孩子一旦走出家门,那么溺爱的后果将很明显,无数的熊孩子都是例子。
另外,溺爱孩子也是一种剥夺孩子成长的手段,在溺爱中生存的孩子,缺乏自信、自立、自强的概念,缺乏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缺乏日常生活知识,缺乏锻炼个人能力的机会等等,这就导致孩子无法有效的成长,成为一个身体发育,但智力思维不会跟着同步提升的孩子。
就比如,之前非常热门的“清华学霸生活不能自理被退学事件”,就很好地凸显了溺爱的问题。
✔他行你不行,处处和人比,无形中让孩子失去自信
家长在看到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或其他方面提升较慢,或是没有提升,都会想方设法的对孩子进行激励,期望孩子在自己的激励之下能够奋发图强。
但是,很多家长都用错了方法,总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并且很多父母都喜欢用孩子的弱点来跟别人比较,这无形中让孩子失去了自信,继而自暴自弃。
✔喜欢放大自己的付出,常常将付出挂嘴边
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付出方式,家长付出的是关爱、经济等方面,孩子承载的是希望、未来,家长为家庭劳神劳力,孩子用自己的成长来宽慰家长等等。
但是,有些家长就看不懂这一点,总认为自己是单方面付出的,总认为自己是家庭的牺牲者。
不仅如此,还喜欢将这种话语挂在嘴上,孩子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家长就会对孩子施以“紧箍咒”:“为了你,我都累出病了”、“为了你,我放弃了工作”......只会让孩子充满负罪感。
✔声严厉色,长辈气息十足
家长是长辈,这是事实,但是如果家长总是以一种严肃的状态对待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失去很多来自家长的正面教育,导致孩子对家长产生不正确的心理认知,造成亲情缺失,让孩子失去最基本的家庭幸福感。
那么,家长该如何让孩子获得幸福感?
作为家长,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幸福的,那么,家长怎么做,才能够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从而获得幸福呢?
首先,在孩子面前不要老端着一副长辈脸,要懂得以诚相待,善于交心,这样才会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真诚,才能够知道家长是真的爱自己,而不是一种形式和责任的驱使。
其次,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语气言辞,不要对孩子冷嘲热讽、挖苦刺激。
虽说很多家长希望以讽刺的语气来让孩子“自强不息”,但是要知道,家长是孩子的最后心理后盾,如果连家长都讽刺孩子,那么孩子得到的不是自强不息的动力,而是放弃一切的想法。
然后,在管束孩子方面,家长也需要注意给予孩子一定程度的自由,比如让孩子去挑战一些他们可能完成的困难,让孩子自理家务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个人能力将会得到不断的提升,并且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都会将自身的价值进行体现,孩子将会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积极性,从而变得幸福。
最后,家长要学会放低姿态,知错认错,学会道歉。家长非圣贤,在生活中可能会出现很多的错误。
在这个时候,要敢于对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能够坦然的对孩子道歉,这样孩子会感到一种尊重,感到家长的真诚等正面因素。
家长千万不要“放不下身价”,要明白自己是家长,和孩子谈的不是面子,是家教。
可能不少家长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孩子沉迷手机,喜欢玩游戏,继而荒废学业,导致健康问题,引起近视,盗取家里钱财,养成不良的作息习惯、行为习惯等等,手机和游戏的罪名还不够大吗?
确实,初看之下这些负面的影响都是手机和游戏造成的,但是不知道家长有没有想过一件事,就是孩子为什么会沉迷手机?为什么要从游戏中寻找幸福?为什么甘愿放弃现实中的自己,而去游戏中找存在感?这样一切的答案,其实都在于家长本身。
现代社会全面向数字化、网络化发展,孩子接触手机本就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也是一件必须的事情。
如果完全地阻止孩子接触手机,那么孩子将会难以融入这个社会,所造成的负面后果可能会更大。
所以,家长也要搞清楚,毁掉孩子幸福的元凶,从来都不是手机和游戏,而是不正确的家教方式。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部分家长是如何毁掉孩子的幸福的吧,大家也看看,自己有没有对号入座。
毁掉孩子幸福的“元凶”,并非手机和游戏,而是这些被你忽视的行为
家长都以为自己给予孩子的是最正确的爱,殊不知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细节问题,或是一个观念问题,本就是错误的。
而家长却无法意识到这种错误,导致家长在“为孩子好”的羽翼之下,实施着毁掉孩子的行为。
✔溺爱孩子无疑是一个好办法
溺爱孩子无疑是一个毁掉孩子幸福的不二法门,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不管孩子的要求合理还是不合理,这将会完全打乱孩子的是非观、价值观等观念,导致孩子的思维产生错误认识。
在家里的时候,溺爱的表现可能并不是那么突出,但是孩子一旦走出家门,那么溺爱的后果将很明显,无数的熊孩子都是例子。
另外,溺爱孩子也是一种剥夺孩子成长的手段,在溺爱中生存的孩子,缺乏自信、自立、自强的概念,缺乏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缺乏日常生活知识,缺乏锻炼个人能力的机会等等,这就导致孩子无法有效的成长,成为一个身体发育,但智力思维不会跟着同步提升的孩子。
就比如,之前非常热门的“清华学霸生活不能自理被退学事件”,就很好地凸显了溺爱的问题。
✔他行你不行,处处和人比,无形中让孩子失去自信
家长在看到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或其他方面提升较慢,或是没有提升,都会想方设法的对孩子进行激励,期望孩子在自己的激励之下能够奋发图强。
但是,很多家长都用错了方法,总喜欢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并且很多父母都喜欢用孩子的弱点来跟别人比较,这无形中让孩子失去了自信,继而自暴自弃。
✔喜欢放大自己的付出,常常将付出挂嘴边
每个家庭成员都有自己的付出方式,家长付出的是关爱、经济等方面,孩子承载的是希望、未来,家长为家庭劳神劳力,孩子用自己的成长来宽慰家长等等。
但是,有些家长就看不懂这一点,总认为自己是单方面付出的,总认为自己是家庭的牺牲者。
不仅如此,还喜欢将这种话语挂在嘴上,孩子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家长就会对孩子施以“紧箍咒”:“为了你,我都累出病了”、“为了你,我放弃了工作”......只会让孩子充满负罪感。
✔声严厉色,长辈气息十足
家长是长辈,这是事实,但是如果家长总是以一种严肃的状态对待孩子,那么孩子就会失去很多来自家长的正面教育,导致孩子对家长产生不正确的心理认知,造成亲情缺失,让孩子失去最基本的家庭幸福感。
那么,家长该如何让孩子获得幸福感?
作为家长,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幸福的,那么,家长怎么做,才能够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从而获得幸福呢?
首先,在孩子面前不要老端着一副长辈脸,要懂得以诚相待,善于交心,这样才会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真诚,才能够知道家长是真的爱自己,而不是一种形式和责任的驱使。
其次,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语气言辞,不要对孩子冷嘲热讽、挖苦刺激。
虽说很多家长希望以讽刺的语气来让孩子“自强不息”,但是要知道,家长是孩子的最后心理后盾,如果连家长都讽刺孩子,那么孩子得到的不是自强不息的动力,而是放弃一切的想法。
然后,在管束孩子方面,家长也需要注意给予孩子一定程度的自由,比如让孩子去挑战一些他们可能完成的困难,让孩子自理家务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个人能力将会得到不断的提升,并且孩子的每一个进步,都会将自身的价值进行体现,孩子将会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积极性,从而变得幸福。
最后,家长要学会放低姿态,知错认错,学会道歉。家长非圣贤,在生活中可能会出现很多的错误。
在这个时候,要敢于对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能够坦然的对孩子道歉,这样孩子会感到一种尊重,感到家长的真诚等正面因素。
家长千万不要“放不下身价”,要明白自己是家长,和孩子谈的不是面子,是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