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篇
什么是“双停滞”
人类未来的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备受关注,2020年突如其来的一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更让人感受到了这一点。当人们还在为人口迅速膨胀、资源过度采掘、生态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而担惊受怕的时候,却猛然发现,更可怕的危机不在于发展得太快、太急,而与之恰恰相反的是,发展出现了停滞趋势。这种危机正从两个方面日益显露出来,一方面人类自身的机体进化已明显趋于终止,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尽显疲态,这就是所谓的“双停滞”现象。
作为动物界的一个物种,人类目前的生命形式已经很适应地球环境,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动力几乎消失殆尽,失去了隔离生态那样的条件,进化的停止趋向似乎难以阻挡。而生物学常识告诉我们,一个物种一旦终止了进化可不是什么好事,也许离灭绝的命运就不远了。缺乏继续进化的动力,往往意味着被自然淘汰的可能性增大,这也是物种多样性不断下降的直接原因。避免遭淘汰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要持续进化,就连病菌这样的弱小生物也在进行着耐药性变异,要不然早被人们的抗生素消灭光了。
与自身进化趋于停止同样令人不安的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最近半个世纪也黯然失色,“触顶”现象已经非常明显。粒子物理研究作为基础科学中的基础,自从标准模型提出以来几乎寸步难行,耗费巨资兴建的大型对撞机,撞了几十年也没撞出多少名堂,让科学界越来越失望。如今的网络技术、AI(人工智能)研究、5G(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通信等,表面上仍在如火如荼地发展着,其实都是过去微电子学的技术延伸,老本也快要吃光了。技术进步失去科学源头就会渐渐完全枯竭,目前全球经济发展的持续疲软正缘于此。
“双停滞”之所以是人们走向未来的根本性危机,就在于近300年人类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众所周知的是,在古猿从动物界脱颖而出之后的数百万年内,人类一直按照适者生存的自然天条一点点缓慢进化着,即使进入了文明时代的几千年间,也仿佛是在泥泞的羊肠小道上匍匐前行。然而工业革命以后情况骤变,人类社会的发展一下就驶入了快车道,翻天覆地的巨变随之到来。这种前所未有的迅猛变革,并非自然进化使然,而要全面归功于科学技术的强劲引领。实际上,科学技术早已超越了当初在知识体系和技能层面上的含义了,而像是一种神明般存在的具有生命活性的“科技体”,它携手人类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回头顾望,人类从昨天一路走来,最大的收获就是遇到了“科技体”这个伴行者,并与之建立了难解难分的联系。而今,人类与这个伴行者在继续前行的道路上双双遇阻,成了将要共同应对危机的“难兄难弟”。因而,明天的人类史无论怎样写就,都将会与“科技体”紧紧地绑缚在一起。
起因
如今人们都知道,鸡蛋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活性系统。鸡胚胎在蛋壳里面孵化的时候,要么是靠老母鸡的体温,要么是靠人工恒温装置,跟外界主要是进行能量交换。虽然蛋壳上有肉眼看不见的一些微孔能“呼吸”,但除此之外基本上不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轰轰烈烈的生命发育过程全在封闭的蛋壳内自主完成。经过21天左右的孵化,小鸡一旦破壳而出,便意味着摆脱了蛋壳的封闭系统,迈向了一个全新的广阔世界。小鸡的这种出壳过程,跟人类正在由今天走进明天的历史跨越颇有几分相像,实际上,人类也将在科学技术引领下走向一个全新的出壳时代。
1.无形之壳
我们生活的地球其实也一样封闭,从它46亿年前形成至今,跟外界主要是进行着能量交换,阳光普照大地,滋润万物生长,除了这一最主要的交换方式之外,地球与浩瀚无垠的宇宙几乎不存在物质交换。事实上,我们确实是居住在一颗“孤独的行星”上,唯一绕着地球转的小伙伴——月球离我们最近,距地球的平均距离也有38万多千米之遥。太阳系的各大行星离我们就更遥远了,靠近太阳一侧离我们最近的行星是金星,它离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4 100万千米,更内侧的水星距地球的平均距离约有1.5亿千米。外侧最近的邻居则是火星,它离地球的平均距离超过了2亿千米。假如把地球压缩为一辆50座大客车的大小,那么金星就像一辆39座的中型客车行驶在内侧大约40千米之外,水星则如同小轿车行驶在大约150千米之外,而火星就像一辆面包车,它行驶在外侧大约200千米之外。外太阳系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更是遥不可及,大家按照各自的轨道绕着太阳运转,周而复始、循环不息,与地球老死不相往来。应该庆幸八大行星之间有着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距离间隔,老死不相往来实在是一件天大的好事,要不然太阳系整天开“碰碰车”便不会有地球的稳定运转,没有相对封闭的环境也就不会演化出生命,更不会出现我们这些号称万物之灵的高级智慧物种。
硬要说外界与地球存在一点物质交换,那就是陨石。来自外太空的一些流星、碎块不时会冲向地球,它们大都在与大气层摩擦燃烧后化为了灰烬,即便落下来也难觅踪迹。偶尔也会有一些未燃尽者,散落到地球上就成了有分量的陨石。这些石质、铁质或石铁混合物的陨石,小至弹珠,大至篮球,每年都会有屈指可数的那么几块被人们寻获。大块头的陨石并不多见,世界上最大的石陨石目前存放在我国吉林省的吉林市博物馆,重量为1 770千克,体积不过一米见方的石墩大小。1976年3月8日下午3点,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轰鸣,一场罕见的陨石雨降临吉林,造就了这块世上最大的石陨石,以及散落的138块小陨石。除此之外,比石陨石更大、更重的还有铁陨石,非洲纳米比亚的荷巴(Hoba)铁陨石号称是世界之最,这块1920年发现的铁质陨石约有60吨重,但其“三围”尺寸并不比一辆普通的小轿车更大。从泥土里挖出来的这块大铁疙瘩,据说形成于1.9亿至4.1亿年前,在距今3万至8万年前的一天坠落到了地球上。这种推测或许有一定科学依据,但就算它真的是天外来客,那也是万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莫说是没人见过这么大的陨石从天而降,即便是那些弹珠大小的陨石雨也鲜有人亲眼看见,人们从来没担心过石头会噼里啪啦从天上砸下来。事实上,那些天外来客大都化作齑粉飘落下来,对我们的影响微不足道,谁也不知道每年有多少这样的天外来客光顾地球,就像不知道我们身上多长出了几根汗毛一样。据说有加拿大专家测算出每年降临地球的陨石有20多吨,但维基百科则估算每年有1.5万吨,而百度百科却说每一天就有5万吨。推测的数量差异如此之大,似乎是一种信口开河的无所谓态度使然。不过,对这些来自外太空的小“礼物”满不在乎却也没错,要知道,相对于地球的质量(约60万亿亿吨)来说,区区数万吨的陨石其实只是九牛一毛,几乎可忽略不计。
如果块头够大的天外来客造访地球,那倒不能忽略不计,最雷人的图景就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据推算,假如一颗直径为10千米的小行星与地球激吻一下,其破坏力便相当于成千上万颗原子弹爆炸,无论撞到陆地上还是海洋里都会引发连锁式反应,大地震、大海啸,火山喷发、森林遍燃,石尘飞溅遮光蔽日,终将是一次引发生态圈崩溃的毁灭性灾难,6 500万年前可能就是这样一颗小行星导致了恐龙的灭绝。世界各地如今还有一些不明来由的大坑,据说“罪魁祸首”也都是小行星,如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曼尼古根坑可能是2.1亿年前撞出来的,澳大利亚西部著名的蜘蛛坑可能是6亿至9亿年前撞成的,南非的弗里德堡坑直径有近300千米,据说撞击时间在20亿年前,等等。这些远古时期留下的大坑果真是小行星撞出来的吗?年代那么久远恐怕只有天晓得,能还原大坑形成的直接证据其实早已经灰飞烟灭了。年代稍近一点的大坑也有,如俄罗斯东北部的埃利格格特根坑形成于360万年前,非洲加纳的博苏姆威坑形成于100万年前,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巴林杰坑则形成于2万至5万年前,这些大坑都被认为是小行星撞出来的。因为有这么些亦真亦幻的撞击坑为证,小行星撞击地球便成了近百年人们的一个热议话题。特别是进入网络时代以来,小行星即将撞击地球、末日来临的资讯时不时传出。最近有一个版本出自俄罗斯天文学研究所,说是一颗名为“阿波菲斯(Apophis)”的小行星将于2029年4月13日与地球相撞,网上还出现了不少“末日撞击”的模拟视频,甚至有科学界人士声称这回真的是“狼来了”,人们也许无能为力。
从常识出发我们无疑确信,足够分量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肯定是一场大灾难。这种事或许在遥远的过去屡次发生,或许在将来还照样会发生,但我们也别忘了,像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这样的全球性灾难,即使真的发生过也属于极小概率事件,起码在人类文明史上连局部的撞击大灾都不曾有记载,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我们的祖先是撞击事件的幸存者。而且,科技发展到今天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像“阿波菲斯”这样直径不足400米的小玩意朝着地球飞来,人类有足够的招数去应对,猎枪在手何惧“狼来了”。当然,更大块头的小行星有朝一日撞过来,或将超出当时科技的应对能力而重蹈恐龙的覆辙。也正因为如此,人类唯有加紧走向明天的出壳时代,才能彻底避免将来某一天悉数覆没的毁灭性灾难。
小行星撞地球构想图
陨石也好,小行星也罢,都是外太空单方面馈赠的“礼物”,地球却一直是来而不往,任你大小石块偶尔砸过来,我自岿然不动,只纳不吐。实际上,地球在早期形成过程中跟整个太阳系应该是进行过“礼尚往来”的,然而当初的情况已很难还原,地球起源的各种假说迄今为止还莫衷一是。根据现代认知可以大致推断的是,自从熔融态的星云团凝结成地球雏形之后,我们这颗星球上数十亿年来所经历过的一切,包括地壳裂解形成大洋盆地、大陆板块的漂移、冰期与暖期的更迭、惊心动魄的生命大爆发、生物链的形成和适应、智慧物种的出现及扩散等,所有的演化与发展,灭亡与轮回,动荡变幻与秩序构建,全都发生在一个自我循环的封闭系统中,如同笼罩在一个无形的大壳里面慢慢孵化着。虽然会有小行星撞击这种万年不遇的外力干扰,但孵化本身却始终发生在大壳里面,好比蛋壳外碰到风吹雨淋而鸡胚的孵化依然在蛋壳里面进行一样。
事实上,地球的巨大引力就像一个无形之壳,包裹着周围的一切自成一体,万事万物亿万年来一直在这个封闭的系统中流转,孙悟空始终没有跳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人类同样是在这个无形的大壳里面孵化成长起来的,从一种普通的弱小动物到拥有了“讲故事”的能力,最终登上了生物链的顶端。进而又掀起一场场科技革命,极大地延伸了人的体能和智能,把一颗地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的巨大家园打造成了小小的地球村。这样的壮举按说足以名垂宇宙青史,人类也足以牛气冲天地在这颗星球上继续称王称霸,然而这一切全都是无形之壳内的故事,人类至今还没有破壳而出。
恐龙也曾经在这颗星球上牛气冲天过,化石证据表明它们称王称霸至少有一亿年,但最终还是悉数覆灭在这个无形之壳内,悲壮的结局成了我们这些新霸主茶余饭后的谈资。相比较而言,人类的智力进化速度奇快,这一点比恐龙要幸运得多,在未知的“末日撞击”到来之前,现代人已经创造出了航天科技。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苏联发射成功,人类的“触角”开始伸向地球之外。从那时起至今半个多世纪,已有近7 000个航天器呼啸着穿出大气层进入了太空。然而,这些冲上天的“太空使者”绝大多数都还被地球引力紧紧拽着,其中95%以上是为地面服务的各种人造卫星,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卫星、侦察卫星、广播卫星、测地卫星、天文卫星等,它们以不大于第一宇宙速度的速度在距地球远近不一的轨道上运行,每颗卫星若干年之后的结局还是要重返地球,化为灰烬或碎屑叶落归根,转来转去依然是在无形之壳内流转。摆脱了地球引力的航天器也有一些,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共发射了200多个不载人的太空探测器,以大于第二宇宙速度的节奏脱离了无形之壳的束缚,飞向了太阳系的深空,但这些深空探测装置与密密麻麻围着地球转的数千颗人造卫星相比,只能算是凤毛麟角。
未完待续...下期更新
什么是“双停滞”
人类未来的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备受关注,2020年突如其来的一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更让人感受到了这一点。当人们还在为人口迅速膨胀、资源过度采掘、生态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而担惊受怕的时候,却猛然发现,更可怕的危机不在于发展得太快、太急,而与之恰恰相反的是,发展出现了停滞趋势。这种危机正从两个方面日益显露出来,一方面人类自身的机体进化已明显趋于终止,另一方面自然科学的发展也尽显疲态,这就是所谓的“双停滞”现象。
作为动物界的一个物种,人类目前的生命形式已经很适应地球环境,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动力几乎消失殆尽,失去了隔离生态那样的条件,进化的停止趋向似乎难以阻挡。而生物学常识告诉我们,一个物种一旦终止了进化可不是什么好事,也许离灭绝的命运就不远了。缺乏继续进化的动力,往往意味着被自然淘汰的可能性增大,这也是物种多样性不断下降的直接原因。避免遭淘汰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要持续进化,就连病菌这样的弱小生物也在进行着耐药性变异,要不然早被人们的抗生素消灭光了。
与自身进化趋于停止同样令人不安的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最近半个世纪也黯然失色,“触顶”现象已经非常明显。粒子物理研究作为基础科学中的基础,自从标准模型提出以来几乎寸步难行,耗费巨资兴建的大型对撞机,撞了几十年也没撞出多少名堂,让科学界越来越失望。如今的网络技术、AI(人工智能)研究、5G(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通信等,表面上仍在如火如荼地发展着,其实都是过去微电子学的技术延伸,老本也快要吃光了。技术进步失去科学源头就会渐渐完全枯竭,目前全球经济发展的持续疲软正缘于此。
“双停滞”之所以是人们走向未来的根本性危机,就在于近300年人类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众所周知的是,在古猿从动物界脱颖而出之后的数百万年内,人类一直按照适者生存的自然天条一点点缓慢进化着,即使进入了文明时代的几千年间,也仿佛是在泥泞的羊肠小道上匍匐前行。然而工业革命以后情况骤变,人类社会的发展一下就驶入了快车道,翻天覆地的巨变随之到来。这种前所未有的迅猛变革,并非自然进化使然,而要全面归功于科学技术的强劲引领。实际上,科学技术早已超越了当初在知识体系和技能层面上的含义了,而像是一种神明般存在的具有生命活性的“科技体”,它携手人类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回头顾望,人类从昨天一路走来,最大的收获就是遇到了“科技体”这个伴行者,并与之建立了难解难分的联系。而今,人类与这个伴行者在继续前行的道路上双双遇阻,成了将要共同应对危机的“难兄难弟”。因而,明天的人类史无论怎样写就,都将会与“科技体”紧紧地绑缚在一起。
起因
如今人们都知道,鸡蛋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活性系统。鸡胚胎在蛋壳里面孵化的时候,要么是靠老母鸡的体温,要么是靠人工恒温装置,跟外界主要是进行能量交换。虽然蛋壳上有肉眼看不见的一些微孔能“呼吸”,但除此之外基本上不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轰轰烈烈的生命发育过程全在封闭的蛋壳内自主完成。经过21天左右的孵化,小鸡一旦破壳而出,便意味着摆脱了蛋壳的封闭系统,迈向了一个全新的广阔世界。小鸡的这种出壳过程,跟人类正在由今天走进明天的历史跨越颇有几分相像,实际上,人类也将在科学技术引领下走向一个全新的出壳时代。
1.无形之壳
我们生活的地球其实也一样封闭,从它46亿年前形成至今,跟外界主要是进行着能量交换,阳光普照大地,滋润万物生长,除了这一最主要的交换方式之外,地球与浩瀚无垠的宇宙几乎不存在物质交换。事实上,我们确实是居住在一颗“孤独的行星”上,唯一绕着地球转的小伙伴——月球离我们最近,距地球的平均距离也有38万多千米之遥。太阳系的各大行星离我们就更遥远了,靠近太阳一侧离我们最近的行星是金星,它离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4 100万千米,更内侧的水星距地球的平均距离约有1.5亿千米。外侧最近的邻居则是火星,它离地球的平均距离超过了2亿千米。假如把地球压缩为一辆50座大客车的大小,那么金星就像一辆39座的中型客车行驶在内侧大约40千米之外,水星则如同小轿车行驶在大约150千米之外,而火星就像一辆面包车,它行驶在外侧大约200千米之外。外太阳系的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更是遥不可及,大家按照各自的轨道绕着太阳运转,周而复始、循环不息,与地球老死不相往来。应该庆幸八大行星之间有着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距离间隔,老死不相往来实在是一件天大的好事,要不然太阳系整天开“碰碰车”便不会有地球的稳定运转,没有相对封闭的环境也就不会演化出生命,更不会出现我们这些号称万物之灵的高级智慧物种。
硬要说外界与地球存在一点物质交换,那就是陨石。来自外太空的一些流星、碎块不时会冲向地球,它们大都在与大气层摩擦燃烧后化为了灰烬,即便落下来也难觅踪迹。偶尔也会有一些未燃尽者,散落到地球上就成了有分量的陨石。这些石质、铁质或石铁混合物的陨石,小至弹珠,大至篮球,每年都会有屈指可数的那么几块被人们寻获。大块头的陨石并不多见,世界上最大的石陨石目前存放在我国吉林省的吉林市博物馆,重量为1 770千克,体积不过一米见方的石墩大小。1976年3月8日下午3点,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轰鸣,一场罕见的陨石雨降临吉林,造就了这块世上最大的石陨石,以及散落的138块小陨石。除此之外,比石陨石更大、更重的还有铁陨石,非洲纳米比亚的荷巴(Hoba)铁陨石号称是世界之最,这块1920年发现的铁质陨石约有60吨重,但其“三围”尺寸并不比一辆普通的小轿车更大。从泥土里挖出来的这块大铁疙瘩,据说形成于1.9亿至4.1亿年前,在距今3万至8万年前的一天坠落到了地球上。这种推测或许有一定科学依据,但就算它真的是天外来客,那也是万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莫说是没人见过这么大的陨石从天而降,即便是那些弹珠大小的陨石雨也鲜有人亲眼看见,人们从来没担心过石头会噼里啪啦从天上砸下来。事实上,那些天外来客大都化作齑粉飘落下来,对我们的影响微不足道,谁也不知道每年有多少这样的天外来客光顾地球,就像不知道我们身上多长出了几根汗毛一样。据说有加拿大专家测算出每年降临地球的陨石有20多吨,但维基百科则估算每年有1.5万吨,而百度百科却说每一天就有5万吨。推测的数量差异如此之大,似乎是一种信口开河的无所谓态度使然。不过,对这些来自外太空的小“礼物”满不在乎却也没错,要知道,相对于地球的质量(约60万亿亿吨)来说,区区数万吨的陨石其实只是九牛一毛,几乎可忽略不计。
如果块头够大的天外来客造访地球,那倒不能忽略不计,最雷人的图景就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据推算,假如一颗直径为10千米的小行星与地球激吻一下,其破坏力便相当于成千上万颗原子弹爆炸,无论撞到陆地上还是海洋里都会引发连锁式反应,大地震、大海啸,火山喷发、森林遍燃,石尘飞溅遮光蔽日,终将是一次引发生态圈崩溃的毁灭性灾难,6 500万年前可能就是这样一颗小行星导致了恐龙的灭绝。世界各地如今还有一些不明来由的大坑,据说“罪魁祸首”也都是小行星,如加拿大魁北克省的曼尼古根坑可能是2.1亿年前撞出来的,澳大利亚西部著名的蜘蛛坑可能是6亿至9亿年前撞成的,南非的弗里德堡坑直径有近300千米,据说撞击时间在20亿年前,等等。这些远古时期留下的大坑果真是小行星撞出来的吗?年代那么久远恐怕只有天晓得,能还原大坑形成的直接证据其实早已经灰飞烟灭了。年代稍近一点的大坑也有,如俄罗斯东北部的埃利格格特根坑形成于360万年前,非洲加纳的博苏姆威坑形成于100万年前,美国亚利桑那州的巴林杰坑则形成于2万至5万年前,这些大坑都被认为是小行星撞出来的。因为有这么些亦真亦幻的撞击坑为证,小行星撞击地球便成了近百年人们的一个热议话题。特别是进入网络时代以来,小行星即将撞击地球、末日来临的资讯时不时传出。最近有一个版本出自俄罗斯天文学研究所,说是一颗名为“阿波菲斯(Apophis)”的小行星将于2029年4月13日与地球相撞,网上还出现了不少“末日撞击”的模拟视频,甚至有科学界人士声称这回真的是“狼来了”,人们也许无能为力。
从常识出发我们无疑确信,足够分量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肯定是一场大灾难。这种事或许在遥远的过去屡次发生,或许在将来还照样会发生,但我们也别忘了,像小行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这样的全球性灾难,即使真的发生过也属于极小概率事件,起码在人类文明史上连局部的撞击大灾都不曾有记载,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我们的祖先是撞击事件的幸存者。而且,科技发展到今天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像“阿波菲斯”这样直径不足400米的小玩意朝着地球飞来,人类有足够的招数去应对,猎枪在手何惧“狼来了”。当然,更大块头的小行星有朝一日撞过来,或将超出当时科技的应对能力而重蹈恐龙的覆辙。也正因为如此,人类唯有加紧走向明天的出壳时代,才能彻底避免将来某一天悉数覆没的毁灭性灾难。
小行星撞地球构想图
陨石也好,小行星也罢,都是外太空单方面馈赠的“礼物”,地球却一直是来而不往,任你大小石块偶尔砸过来,我自岿然不动,只纳不吐。实际上,地球在早期形成过程中跟整个太阳系应该是进行过“礼尚往来”的,然而当初的情况已很难还原,地球起源的各种假说迄今为止还莫衷一是。根据现代认知可以大致推断的是,自从熔融态的星云团凝结成地球雏形之后,我们这颗星球上数十亿年来所经历过的一切,包括地壳裂解形成大洋盆地、大陆板块的漂移、冰期与暖期的更迭、惊心动魄的生命大爆发、生物链的形成和适应、智慧物种的出现及扩散等,所有的演化与发展,灭亡与轮回,动荡变幻与秩序构建,全都发生在一个自我循环的封闭系统中,如同笼罩在一个无形的大壳里面慢慢孵化着。虽然会有小行星撞击这种万年不遇的外力干扰,但孵化本身却始终发生在大壳里面,好比蛋壳外碰到风吹雨淋而鸡胚的孵化依然在蛋壳里面进行一样。
事实上,地球的巨大引力就像一个无形之壳,包裹着周围的一切自成一体,万事万物亿万年来一直在这个封闭的系统中流转,孙悟空始终没有跳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人类同样是在这个无形的大壳里面孵化成长起来的,从一种普通的弱小动物到拥有了“讲故事”的能力,最终登上了生物链的顶端。进而又掀起一场场科技革命,极大地延伸了人的体能和智能,把一颗地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的巨大家园打造成了小小的地球村。这样的壮举按说足以名垂宇宙青史,人类也足以牛气冲天地在这颗星球上继续称王称霸,然而这一切全都是无形之壳内的故事,人类至今还没有破壳而出。
恐龙也曾经在这颗星球上牛气冲天过,化石证据表明它们称王称霸至少有一亿年,但最终还是悉数覆灭在这个无形之壳内,悲壮的结局成了我们这些新霸主茶余饭后的谈资。相比较而言,人类的智力进化速度奇快,这一点比恐龙要幸运得多,在未知的“末日撞击”到来之前,现代人已经创造出了航天科技。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苏联发射成功,人类的“触角”开始伸向地球之外。从那时起至今半个多世纪,已有近7 000个航天器呼啸着穿出大气层进入了太空。然而,这些冲上天的“太空使者”绝大多数都还被地球引力紧紧拽着,其中95%以上是为地面服务的各种人造卫星,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卫星、侦察卫星、广播卫星、测地卫星、天文卫星等,它们以不大于第一宇宙速度的速度在距地球远近不一的轨道上运行,每颗卫星若干年之后的结局还是要重返地球,化为灰烬或碎屑叶落归根,转来转去依然是在无形之壳内流转。摆脱了地球引力的航天器也有一些,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共发射了200多个不载人的太空探测器,以大于第二宇宙速度的节奏脱离了无形之壳的束缚,飞向了太阳系的深空,但这些深空探测装置与密密麻麻围着地球转的数千颗人造卫星相比,只能算是凤毛麟角。
未完待续...下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