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吧 关注:5,577贴子:62,382
  • 9回复贴,共1

意拳(大成拳)命名始末纪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一直以来在一些武术杂志和网络上出现了“大成拳”与 “意拳”是何关系的争论。有人说“大成拳”不等于“意拳”,“大成拳”是“意拳”的高级阶段,更有甚者说:“王芗斋大成拳”不应称为“意拳”。究竟“大成拳”与“意拳”是何关系,有必要澄清一下。笔者于1941年师从王芗斋先生学意拳,恰值“大成拳”命名之初,对“大成拳”一名从发展到撤销,本人是过来人,且五十年来对意拳的锻练和研究未曾中断,近三十年来又辅助芗斋先生指定的拳术继承人姚宗勋师兄传授意拳。对意拳历史知之甚详,今将意拳何以称为“大成拳”的这段历史公诸于世,以正视听。
意拳是王芗斋先生于1926年夏在北平所创并非别有用心之人有意编说的创于上海。先生创意拳后的第一个弟子是齐执度。执度兄原习形意、八卦、太极,功底颇深。从王芗斋先生学意拳后,对拳理豁然领悟,著有《拳学新编》,并对章乃器先生所著《科学的内功拳》一书提出质疑,发表文章于报端。以上两文曾在众多意拳爱好者之间传抄。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1-06-21 23:44回复
    (二) 王芗斋先生(王老)在1926年在北平创立“意拳”。(“意拳”2009年已经被列为北京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1940年,当时权势显赫人物“张璧”对“意拳”推崇备至,将其命名为“大成拳”。见1940年4月2日《实报》。
    王老勉而受之。经过数年,王老觉得用“大成拳”之名还是不甚妥切,“大成”二字容易与孔子的大成至圣之意联想。正所谓学无止境,何为“大成”。
    1947年,王老正式决定不使用“大成拳”名字,还是使用“意拳”。所以“意拳”和“大成拳”不存在早年和晚年创立的问题,只是一个名称的变更过程。
    尽管民间有些传人还是延用“大成拳”这个名字,但是标准名称是“意拳”。比如“意拳”是可以申请成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前也在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成拳”这个名称是不能申请的。
    所以意拳(大成拳)的修炼者,技艺同宗同源,只是不同传承人有自己练功方法特点,不存在两种拳法的区别。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1-06-21 23:50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三)“大成拳”之名虽然从1947年不在用,但由于习惯,有些人教顺了口不容易改,仍常将“大成拳”挂在嘴上,此乃人之常情,故通常在写文章时,常将“大成拳”括在“意拳”后面。搞清了“大成拳”的命名之由来及发展过程,则对今日“大成拳”的窃称者强说意拳不等于“大成拳”,“大成拳”是意拳的高级阶段,是何居心,自可一目了然,勿需再作解释。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1-06-21 23:56
      回复
        这文章把事情讲的很清楚了!


        4楼2021-06-22 08:36
        回复
          大成拳早已成为了非遗,孔子大成怎么了,大成拳又不能是大成了吗?文武一道知道不?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1-06-26 23:12
          收起回复
            没有杨露禅何来陈家沟,没有大成拳何来意拳。王选杰早已把大成拳推向了世界,这是铁的事实,再狡辩也是没用的,省点时间练功实战吧。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1-06-26 23:21
            收起回复
              关于“大成拳”“意拳”:
              王芗斋年少之时最早是跟形意拳宗师郭云深先生习练形意拳,后来他又去少林寺随恒林和尚深造“心意把“……再去湖南跟心意拳巨匠解铁夫系统研练心意拳,尔后云游天下,遍访各方武术大师学习交流…… 他后来在上世纪20年代刚开始教拳时,他去掉“形”字而称为“意拳“,是因为他当时看到形意拳各派有过于偏重拳之外形动作而丢掉拳之内涵心意之误,为直指拳术本质及核心、去繁就简……他因此将自己所传的拳称为意拳,并对自己所教的拳术训练体系进行了全面革新、优化、改进。
              在上世纪40年代初,王芗斋的友人张壁觉得意拳训练体系全面系统、科学合理、循序渐进,求真务实,主张健身与自卫,实战性强……即尊称该拳为大成拳,并在当时的报纸上公开发文盛赞。当时王芗斋碍于多种原因并未直接拒绝该名字。
              另外,关于“大成”之事,王芗斋生前也曾做过一些解释。
              中国武术的最早一代,自有人类以来的真打实博之经验,王芗斋先生称之为“一拳一腿一刀一枪的年代”,那是中国武术的第一阶段。
              中国武术的第二阶段是吸收“禽--兽”之长。中国的老祖宗们在长期的打斗经验中,发现动物有许多特长可以借用,由此练习上便采用模仿动物动作及神意,简单几势反复操练。
              中国武术的第三阶段:锻炼筋骨年代。锻炼筋骨是印度的达摩老祖带过来的,易筋易骨洗髓、养炁练炁等练法被中国武术家所吸纳,从此中国武术便成熟了,练法、用法都成型、渐成系统的训练体系。前面两个阶段是中国本有的东西,后面练筋骨洗髓及养气血等内容是来自外国的。第一、三的两个阶段是人的,第二阶段是动物的,有人的、有动物的,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所以称之为集天下之大成。这句话也不是王芗斋老先生说的,而是一代一代先辈武术家及传承人口传心授下来的。
              中国武术的鼎盛时期是在明朝,明朝以前的武术是不分门派的,都是一派,都统称叫少林拳。明朝灭亡后、清朝政府不允许发展中国武术,中国的武术家也不愿意让清朝政府了解掌握中国武术,大部分武术家采取不传的方式,宁可让中国武术失传,也不愿意落到清朝政府手里。有少数武术家为了不使这门武术失传,采取密传的方式传给中原人(他们认为清朝满蒙人是外国人)。因此便出现了形意、太极、少林拳等各派,以至后来又出现八卦掌等拳种。由于是民间传承在经济、人力资源等各方面都无法得到保障,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影响,民间武术家又为了掩人耳目,所以中国武术开始转型发展套路、招式以利于表演,王芗斋先生称之为“谋生不遂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武术各门派的初衷都是明朝以前的武术,那就是集天下之大成的拳术,根本不存在“大成拳是集中国各门派之长拳术“之说,中国各门各派的原始拳术都是一派、一个道理,那就是都是明朝以前的集天下之大成的拳术。
              王芗斋先生一生倡导传承中国明朝以前的武术,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立志倡拳学,欲复古元始”。中国武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而成熟。这三个阶段被很多武术大家称之为集天下之大成,所以王芗斋采用"大成”二字,用心在于说他这拳是明朝以前的武术。王芗斋的拳从理论到实践的练法都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就连大成二字也不是王芗斋自己所创,而是许多老前辈的意思,只不过是他和他的友人用“大成”这二个字命名了一个拳。
              据王芗斋讲,心意拳也不是姬际可一个人创的,一门那么高深的拳术凭姬际可一个人是创不出来的,一千个一万个姬际可也创不出来,他也是继承过来的,只不过没有明确的历史记载而已。中国武术各门各派都不可能是某一个人所创,是中国五千年、千千万万个能人共同创造的,王芗斋老先生经常说只要是某一个人创的拳、那就不“值钱”!“值钱”的拳不是一个人能创不出来的。
              中国武术各门各派练好了,练对了,都是明朝以前的武术,都是集天下之大成的拳,相反、就不是这样了。


              7楼2021-07-02 11:24
              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1-08-10 08: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