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血缘,却是可以做自己生命里所有男性的角色,有如父辈、恩师、兄长、朋友、知己一般的人,唯有家驹。
第一次听BEYOND的音乐,是在96年,这一年,BEYOND三子正在红磡举办《BEYOND的精彩LIVE&BASIC》演唱会,三子一改旧日的风格和形象,整场演唱会充满了愤怒、呐喊、不甘。当然,这是直到98年买了这场演唱会的磁带,才知道的。而初次听到BEYOND,是其时校园里总会有一部分人听摇滚乐,唐朝,魔岩,黑豹,零点,罗琦,轮回等等在90年代很闪耀的那一批人(很奇怪,我们这代人当时听崔健的不多,但是我到了现在的年纪在听老崔,会发现并感叹:原来老崔最***摇滚),其中也包含BEYOND。有一天,一个同学拿到学校一盘磁带,说,“他们的歌很好,可惜主唱死了。”听了这话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去听了,因为人死了,多少有点反感,不过还是听了,然后突然像发现了一扇门,进去后,和之前听到的完全不同(除了听90年代大陆摇滚外,喜欢的只有陈百强。当然在大环境下,也听四大天王和大陆那些流行),现在回想起来,幸好当时并没有觉的“海光真大”有多特别和好听,更多的是被诸如《交织千颗心》《城市猎人》《赤红热血》《水晶球》《秘密警察》《未知赛事的长跑》等等所吸引,从此便开始只听BEYOND,并且关注关于BEYOND的资料(98年网络开始普及前,人们都是传换和翻录磁带,资料也只能靠杂志上百年不遇的一次介绍),所以,一直觉的BEYOND离现实太远太远,BEYOND的音乐就像从远方漂流来的漂流瓶,经历很久的时间,被意外收获,打开,是巨大和华丽的惊喜,但久远到不知道来自何方。
第一次买的磁带,是最为经典的91那场,第二张是《早期作品精选二》,第三张是《摇滚与情歌之情歌篇》,第四张是98年买的《自典》,第五张96现场,然后是其他的更多的精选集,算下来并没有几张正版,在90年代,是没有正版不正版的意识的,所以我只能认为,在新华书店买的那几张,算是引进版的正版。
关于BEYOND,一直有声音在说“死后神话,死后吹”,以我的经历,当初的确是在没听音乐时就被告知主唱去世,但,没有哪个人,是专门去找去世的人来听,然后去吹捧吧,这不符合逻辑。但我也并不想过多反驳,因为以现在流行的“海光真大”来论,个人也觉确实言过其实,因为在90年代,BEYOND只是那些摇滚乐队中的一支,并无过多突出,个人也并不喜欢这几首,而真正喜欢的又是不被大众所流传的。但经过时间沉淀,经历主唱去世,乐队解散20多年(我觉的《Good Time》已经算是正式解散了,03.05最多算合体开个演唱会,已经不是一个正式经营的乐队了),还在传唱和怀念,已经可以和那些记录史册的乐队相媲美了,所以,我觉的,BEYOND不是“死后吹”,但不是神话。BEYOND三子的音乐也可圈可点,30来年前的音乐,编曲和音色即使拿到现在听仍然毫无年代感,倒是家驹时代的音乐,有深深的90年代前的烙印。
如果说《海阔天空》是家驹一生的写照,那《谁伴我闯荡》就是家驹对音乐对生命的自白书。年轻时听BEYOND,只觉旋律好听,现在听,更觉编曲历害,词的优美与浪漫,每次一个人哼唱起来,便会在想,家驹在唱这句时心里在想些什么?每次唱着《谁伴我闯荡》《情人》《早班火车》《灰色轨迹》等等,哼着其中的SOLO,都会忍不住要落下泪来,因为已不在年轻,因为更能理解词曲的意义,也更能体会其中的浪漫,是啊,为什么家驹的词曲可以如此的浪漫,为什么年轻时黄贯中的吉他那么的浪漫,举重若轻……
每年的6月30日,都想写点什么,这次算写了点,可是懒的写了,写的也很混乱。一直想去祭拜家驹,离他最近的一次,是在深圳,望着罗湖口岸,心里想着,他就在那边。17年办了通行证,可是她出世了,一直在想,家驹会是什么样的父亲,会怎么逗他的女儿,家驹是温柔的,他应该有个女儿才好。。
家驹31岁时去世,自己在31岁时,想,我也到了这个年纪,可是自己一事无成。家驹说没有音乐他会死,我问自己,我没有什么会死?如今家驹去世28年,39岁的我也算是虚长家驹8岁了,还是没有弄清楚,我没有什么会死?所以有时想,如果可以换回一个人,多希望可以把他换回来,完成他的梦想,做他认为应该做的音乐,这也是我的一个梦想。
家驹骗大家说94年再见,会有更大的演唱会,结果一去不返。那么只好等我忙完这辈子,去听!
第一次听BEYOND的音乐,是在96年,这一年,BEYOND三子正在红磡举办《BEYOND的精彩LIVE&BASIC》演唱会,三子一改旧日的风格和形象,整场演唱会充满了愤怒、呐喊、不甘。当然,这是直到98年买了这场演唱会的磁带,才知道的。而初次听到BEYOND,是其时校园里总会有一部分人听摇滚乐,唐朝,魔岩,黑豹,零点,罗琦,轮回等等在90年代很闪耀的那一批人(很奇怪,我们这代人当时听崔健的不多,但是我到了现在的年纪在听老崔,会发现并感叹:原来老崔最***摇滚),其中也包含BEYOND。有一天,一个同学拿到学校一盘磁带,说,“他们的歌很好,可惜主唱死了。”听了这话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去听了,因为人死了,多少有点反感,不过还是听了,然后突然像发现了一扇门,进去后,和之前听到的完全不同(除了听90年代大陆摇滚外,喜欢的只有陈百强。当然在大环境下,也听四大天王和大陆那些流行),现在回想起来,幸好当时并没有觉的“海光真大”有多特别和好听,更多的是被诸如《交织千颗心》《城市猎人》《赤红热血》《水晶球》《秘密警察》《未知赛事的长跑》等等所吸引,从此便开始只听BEYOND,并且关注关于BEYOND的资料(98年网络开始普及前,人们都是传换和翻录磁带,资料也只能靠杂志上百年不遇的一次介绍),所以,一直觉的BEYOND离现实太远太远,BEYOND的音乐就像从远方漂流来的漂流瓶,经历很久的时间,被意外收获,打开,是巨大和华丽的惊喜,但久远到不知道来自何方。
第一次买的磁带,是最为经典的91那场,第二张是《早期作品精选二》,第三张是《摇滚与情歌之情歌篇》,第四张是98年买的《自典》,第五张96现场,然后是其他的更多的精选集,算下来并没有几张正版,在90年代,是没有正版不正版的意识的,所以我只能认为,在新华书店买的那几张,算是引进版的正版。
关于BEYOND,一直有声音在说“死后神话,死后吹”,以我的经历,当初的确是在没听音乐时就被告知主唱去世,但,没有哪个人,是专门去找去世的人来听,然后去吹捧吧,这不符合逻辑。但我也并不想过多反驳,因为以现在流行的“海光真大”来论,个人也觉确实言过其实,因为在90年代,BEYOND只是那些摇滚乐队中的一支,并无过多突出,个人也并不喜欢这几首,而真正喜欢的又是不被大众所流传的。但经过时间沉淀,经历主唱去世,乐队解散20多年(我觉的《Good Time》已经算是正式解散了,03.05最多算合体开个演唱会,已经不是一个正式经营的乐队了),还在传唱和怀念,已经可以和那些记录史册的乐队相媲美了,所以,我觉的,BEYOND不是“死后吹”,但不是神话。BEYOND三子的音乐也可圈可点,30来年前的音乐,编曲和音色即使拿到现在听仍然毫无年代感,倒是家驹时代的音乐,有深深的90年代前的烙印。
如果说《海阔天空》是家驹一生的写照,那《谁伴我闯荡》就是家驹对音乐对生命的自白书。年轻时听BEYOND,只觉旋律好听,现在听,更觉编曲历害,词的优美与浪漫,每次一个人哼唱起来,便会在想,家驹在唱这句时心里在想些什么?每次唱着《谁伴我闯荡》《情人》《早班火车》《灰色轨迹》等等,哼着其中的SOLO,都会忍不住要落下泪来,因为已不在年轻,因为更能理解词曲的意义,也更能体会其中的浪漫,是啊,为什么家驹的词曲可以如此的浪漫,为什么年轻时黄贯中的吉他那么的浪漫,举重若轻……
每年的6月30日,都想写点什么,这次算写了点,可是懒的写了,写的也很混乱。一直想去祭拜家驹,离他最近的一次,是在深圳,望着罗湖口岸,心里想着,他就在那边。17年办了通行证,可是她出世了,一直在想,家驹会是什么样的父亲,会怎么逗他的女儿,家驹是温柔的,他应该有个女儿才好。。
家驹31岁时去世,自己在31岁时,想,我也到了这个年纪,可是自己一事无成。家驹说没有音乐他会死,我问自己,我没有什么会死?如今家驹去世28年,39岁的我也算是虚长家驹8岁了,还是没有弄清楚,我没有什么会死?所以有时想,如果可以换回一个人,多希望可以把他换回来,完成他的梦想,做他认为应该做的音乐,这也是我的一个梦想。
家驹骗大家说94年再见,会有更大的演唱会,结果一去不返。那么只好等我忙完这辈子,去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