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吧 关注:3,044贴子:412,703
  • 8回复贴,共1

批驳晋江上某拥林派的诬钗谬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批驳晋江上某拥林派的诬钗谬论
晋江上有拥林派由于仇恨宝钗,遭到了该站拥钗派网友的严厉批评。于是,该拥林派撰写了题曰《也说污蔑薛宝钗》的文章,继续为其造谣诋毁宝钗的阴暗立场辩护。不过,此文常识性错误很多,整个论点和结论纯属颠倒黑白。应晋江拥钗派网友的邀请,笔者特对此文中涉及的各类诬钗谬论进行批驳。
第一,关于清朝人眼中的薛宝钗与林黛玉。
该拥林派一开始就捏造了一个谎言,谎称清人“普遍认为林黛玉至情至性,而薛宝钗,就是女版曹操,典型的女配角色,用来衬托女主角林黛玉的,虽然她的确其情可悯,但是,她的阴暗面明明白白,毋庸赘言”,然后宣称:“什么时候薛宝钗开始变成一个正面角色的,是从民国开始的。因为国外的思潮进入国内,薛宝钗变成了自由和勇敢、用于追求自己的幸福的代表,符合了时代的思潮,从而形象变得正面起来”。——这两段话从头到尾都,是违背基本史实的捧林诬钗谎言!
事实上,从曹雪芹生前一直到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清代评红家的普遍观念恰恰是尊钗抑黛!脂砚斋、张汝执、东观阁、王希廉等等,只要是逐回系统评点《红楼梦》的评红家,皆是盛赞宝钗人品高尚正直,具有愤世嫉俗、淡泊出世的思想,且又符合温柔贤淑、仁德善良的淑女贤妻标准,同时又批判黛玉心机多端、虚伪变诈,以至于重名重利、内心阴暗等等。
比如,脂砚斋就盛赞宝钗勇于“讽刺时事”,且“只以品行为先”、“高诸人百倍”,又赞宝钗对黛玉的关心体贴乃是“又恳切,又真情,又平和,又雅致”,还盛赞宝钗具有“虽离别亦能自安”、“香可冷得,天下一切无不可冷”的佛家大彻悟精神!而脂砚斋对林黛玉,则是反复批判“黛玉之心机眼力”、“黛玉自幼之心机”,还指明“法术无边,口齿伶俐,机谋深远”十二字乃是“暗为黛玉作评,讽的妙”!
又比如,张汝执亦盛赞宝钗“凡一切治家待人,温厚和平,幽娴贞静,至若前、后规谏宝、黛之正论,无不剀切详明,真可谓才德兼优,此书中一大醇人”、“宝钗固以德胜,据此看来才亦可爱”。同时又批判黛玉“阴毒可恶,较凤姐又是一样性情”、“宝玉之痴,痴得真;黛玉之痴,痴得诈”。
再比如,东观阁亦盛赞宝钗,批评黛玉:“八字写宝钗是淑女,可爱”、“林小姐只好还眼泪,却非宜家之兆,宝钗可敬”、“林黛玉之妒我不愿见,其口口声声总怪宝钗,何也?”
再比如,王希廉亦盛赞宝钗,批评黛玉:“写黛玉戈戈小器,必带叙宝钗落落大方;写宝钗事事宽厚,必带叙黛玉处处猜忌”、“宝钗探望送药堂皇明正,黛玉见房内无人看见,又从后院出去,其钟情固深于宝钗,而行踪诡密,殊有泾渭之分”、“黛玉笑宝钗之哭,却忘记自己眼肿,可谓恕已责人”、“宝钗规劝黛玉是极爱黛玉,所论亦极正大光明”。
脂砚斋、张汝执、东观阁、王希廉皆是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之前的人。在这些早期评家眼中,宝钗的光明正大、高尚正直,以及黛玉的心机多端、内心阴暗才是人所共见的事实!
那么,拥林派那种认为林黛玉“至情至性”,又诋毁宝钗是“女曹操”的观念是何时形成的?是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涂瀛作《红楼梦论赞》开始的。首先是涂瀛硬要跟前人争驰,硬要胡扯说林黛玉如何如何“真性情”,又造谣诬蔑宝钗如何如何“虚伪”、“冷酷”,然后才有一堆晚清的拥林派评家如张新之、姚燮、哈斯宝之流跟着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这股子歪风邪气一直延续到民国和现代。晋江上这拥林派所谓的“清朝的时候”如何如何,其实指的就是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以后的这段拥林派牛鬼蛇神纷纷跳将出来,群魔乱舞,把红坛搅得乌烟瘴气、是非颠倒的时期。而在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之前的脂砚斋、张汝执、东观阁、王希廉等评红家,哪一个认可过涂瀛之流的胡说八道?
尊钗抑黛才分明是《红楼梦》最初的风评主流,宝钗形象由正面转负面、黛玉形象由负面转正面都是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以后的事情。这拥林派却造谣谎称说宝钗形象变正面是民国时引进国外思想的结果,荒谬不荒谬?按这拥林派的逻辑,难道脂砚斋、张汝执、东观阁、王希廉等评红家都是民国时期的新派人物吗?单从这一个事例就可以看出拥林派的各种捧林诬钗谬论是何等的颠倒黑白,简直到了信口开河的地步!
至于这拥林派谎称说什么“薛宝钗自己不争气,形象不够正面,她的本性中带着自私自利的阴暗面”。若真是如此,为何曹雪芹生前和死后不久的时期,脂砚斋、张汝执等早期评家皆盛赞宝钗“只以品行为先”、“高诸人百倍”,反倒指林黛玉“阴毒可恶”、“痴得诈”?为何曹雪芹的原文盛赞宝钗是“艳冠群芳”的“群芳之冠”,反倒批判黛玉“莫怨东风当自嗟”?
倒是你们林黛玉很不争气,纵然有后世教材大力帮忙涂脂抹粉,且拼命打压诬陷被视为“竞争对手”的薛宝钗,可还是得不到《红楼梦》作者及其同时代评红家的支持!拥林派怎么不反思一下这些捧林诬钗的教材为何总是被《红楼梦》原文打脸?教材是后人编的,当然有可能夹带后人的私心私利。而且教材也经常随着时代而修改,甚至作180度的大反转。如果教材可以当作衡量是非的标准,1992年以前的教材推崇计划经济,1992年以后的教材又推崇市场经济,你要信哪个?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21-07-21 23:01回复
    第二,关于宝钗参与治理大观园。
    先还是再一次引用脂评本原文:
    如今且说目今王夫人见他如此,探春与李纨暂难谢事,园中人多,又恐失于照管,因又特请了宝钗来,托他各处小心,“老婆子们不中用,得空儿吃酒斗牌,白日里睡觉,夜里斗牌,我都知道的。凤丫头在外头,他们还有个惧怕,如今他们又该取便了。好孩子,你还是个妥当人,你兄弟妹妹们又小,我又没工夫,你替我辛苦两天,照看照看。凡有想不到的事,你来告诉我,别等老太太问出来,我没话回。那些人不好了,你只管说。他们不听,你来回我。别弄出大事来才好。”宝钗听说只得答应了。(庚辰本第55回)
    《红楼梦》原文已经将王夫人必得托宝钗帮忙管家的理由写的很清楚了:凤姐生病,李纨性格过于忠厚,探春没经验。只有宝钗是有能力且有经验治家的。事实上,第4回原文就交代过这一点:
    还有一女,比薛蟠小两岁,乳名宝钗,生得肌肤莹润,举止娴雅。当日有他父亲在日,酷爱此女,令其读书识字,较之乃兄竟高过十倍。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依贴母怀,他便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解劳。(甲戌本第4回)
    探春虽然是贾家的女儿,但毕竟此前从来没有管过家,不像宝钗是从小就帮母亲管理薛家的。所以,从王夫人的角度来说,除了请宝钗帮忙之外还能有什么别的选择?从宝钗的角度来说,自己的姨妈亟需自己出力,又降尊纡贵来亲自托她。宝钗又有什么不答应的理由?所以原文用了“只得答应了”这五个字来强调。
    晋江上这拥林派完全不顾《红楼梦》原文的交代,一开口就胡扯说“当时薛宝钗有三种选择”,简直无视“只得答应了”这五个字。什么叫“明明白白地跟王夫人说,这事不合规矩,我不能做,也做不了”?如果宝钗从情理上能够推掉,那还谈得上“只得答应了”?什么叫“在实际行动的过程中,至始至终保持明哲保身的标准,一直让李纨和探春做事,自己就坐着,关键时候表个态,具体的事情始终交给李纨和探春”?如果宝钗索性当木偶,岂不是辜负了王夫人的嘱托?事实上,宝钗唯一能做的就是第三种,这也是她唯一的选择:“既然答应了,就干脆地把事情担起来,至始至终恪尽职守。”但这拥林派闹死闹活,就是不肯承认宝钗实际上就是这样做的。
    这拥林派先是拿王熙凤嫉恨诋毁宝钗的所谓“拿定主意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出来散布诬钗谎言。完全不看《红楼梦》原文是怎样写的:
    他二人便一日皆在厅上起坐,宝钗便一日在上房监察,至王夫人回方散。每于夜间针线暇时,临寝之先,坐了轿,带领园中上夜人等,各处巡察一次。他三人如此一理,更觉比凤姐儿当差时倒更谨慎了些。因而里外下人都暗中抱怨说:“刚刚的倒了一个‘巡海夜叉’,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越性连夜里偷着吃酒顽的工夫都没了。”(庚辰本第55回)
    原文明明说宝钗白天跟探春、李纨一起“在上房监察,至王夫人回方散”,然后夜间还“坐了轿,带领园中上夜人等,各处巡察一次”。弄得下人越发不敢偷着吃酒顽,以至于抱怨宝钗、探春、李纨三人是“镇山太岁”。这是哪门子的“拿定主意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若宝钗当真不管事、不敢得罪人,下人会叫她“镇山太岁”?这拥林派比王熙凤更离谱的是宣称“刚开始的时候,大观园做事的是探春,薛宝钗只管在上头坐着”。宝钗的白日监察、夜间巡察,以至于被下人抱怨“镇山太岁”。这拥林派一律装瞎看不见吗?为了造谣诋毁宝钗,简直到了肆无忌惮地反原著、反原文的地步!
    接下来这拥林派又开始造谣说“探春要在大观园里试验改革,然后薛宝钗就抢探春的点子、夺探春的权”。简直要让人笑掉大牙!宝钗提出的减少管理层级和仆妇之间利益均沾,哪一条是探春想出来的?怎么叫“抢探春的点子”?宝钗主张“行无为之治”,让仆妇们自己管理好自己,怎么叫“夺探春的权”?按这拥林派的逻辑,难道探春追求的“权”就是严刑峻法,管得下人怨声载道不成?宝钗的主张明明是帮助探春完善了改革措施,确保了改革的持续推进。怎么就成了子虚乌有的所谓“抢探春的点子、夺探春的权”?一个人的内心要阴暗恶毒到什么程度,才会专门从这等荒谬离谱的阴谋论思维去恶意揣测他人?当然了,拥林派属于黛鼠,根本就不属于正常人类。
    更奇葩的是这拥林派又开始捏造说:“可是薛宝钗做了什么?她拿这笔本来可以多出来四百两银子的进项,收买了贾家的仆妇,在贾宝玉的身边安插了好几个耳目!是的,她的目的是达到了,她看重的金玉良缘又前进了一步,可是贾家的百年大计呢?她的金玉良缘跟贾家的百年大计,孰轻孰重?”这种满脑子争婚夺爱的林黛玉式思维,简直要让人笑得肚子疼!
    弄清楚,能决定贾宝玉婚姻大事的是贾母、王夫人等家长,而不是贾家的仆妇。第40回宝钗以蘅芜苑“雪洞”一般的室内布置得罪了贾母,让贾母觉得她“忌讳”、“不象”、“很离了格儿”。第77回宝钗以送人参“调侃”王夫人,在抄检大观园后坚决搬离了贾府,以至于被王夫人批评说“休为没要紧的小事反疏远了亲戚”。宝钗连贾母、王夫人都敢于得罪、敢于疏远,哪里来的什么“收买了贾家的仆妇,在贾宝玉的身边安插了好几个耳目”?如果宝钗真要谋划婚姻,有那闲功夫收买仆妇,还不如维持好与贾母、王夫人的关系。这拥林派以为宝钗会跟你一样蠢到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地步?还有,就算多出来四百两银子的进项便宜了仆妇,那不是更促进了贾府的向心力、凝聚力。如果贾府的“百年大计”就建立在对“员工”锱铢必较的压榨之上,这种“黑店”难道不是更容易遭到下人的反噬?这拥林派连这起码的道理也不懂吗?
    至于这拥林派攻击宝钗“目光短浅、公器私用,贾宝玉多次骂她国蠹禄鬼,一点都没有骂错”,更完全暴露了这拥林派的卑劣下流。如上所言,不肯让利给“员工”的“黑店”岂不才是“目光短浅、公器私用”?宝钗分明是正大光明、忠心为公,哪里来的这种诬蔑诽谤之言?贾宝玉曾误会薛宝钗,可第38回宝钗作《螃蟹咏》,宝玉马上就明白宝钗是他的同道,跟他一样坚决反对国蠹禄鬼,连忙高呼:“写的痛快!”这拥林派想断章取义地盗用贾宝玉的名义来诋毁宝钗,怎么不看看它已经被宝玉的这声“写的痛快”给狠打了鼠脸?宝玉骂宝钗,被作者打了脸。这拥林派盗用宝玉的名义来骂宝钗,结果又被宝玉的态度转变打脸!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21-07-21 23:20
    回复
      第三,关于宝钗关闭大观园角门。
      这一段原文如下:
      一进角门,宝钗便命婆子将门锁上,把钥匙要了自己拿着。宝玉忙说:“这一道门何必关,又没多的人走。况且姨娘、姐姐、妹妹都在里头,倘或家去取什么,岂不费事。”宝钗笑道:“小心没过逾的。你瞧你们那边,这几日七事八事,竟没有我们这边的人,可知是这门关的有功效了。若是开着,保不住那起人图顺脚,抄近路从这里走,拦谁的是?不如锁了,连妈和我也禁着些,大家别走。纵有了事,就赖不着这边的人了。”(庚辰本第62回)
      这拥林派先是造谣说:“前面第五十六回大观园改革,薛宝钗刚刚夺了探春的权,大观园管理的主导权落到了她手里”。这会子又开始造谣胡喷宝钗:“大观园乱起来了,薛宝钗就不管了,直接把大观园到薛家小院儿的门一关,只要责任不在她们薛家、在她薛宝钗的头上,大观园怎么乱,她都无所谓。”
      仅仅因为宝钗出了主意,帮助探春完善了改革方案,于是到了这拥林派嘴里就变成了“薛宝钗刚刚夺了探春的权,大观园管理的主导权落到了她手里”?这拥林派的语文难道是体育老师教的吗?理解能力差到这种满嘴跑火车的程度,还有脸跑到网上夸夸其谈?举个反例,马上可以把这种诬钗谎言彻底驳烂:
      只见林之孝家的和一群女人带了一个媳妇进来。那媳妇愁眉苦脸,也不敢进厅,只到了阶下,便朝上跪下了,碰头有声。探春因一块棋受了敌,算来算去总得了两个眼,便折了官着,两眼只瞅着棋枰,一只手却伸在盒内,只管抓弄棋子作想,林之孝家的站了半天,因回头要茶时才看见,问:“什么事?”林之孝家的便指那媳妇说:“这是四姑娘屋里的小丫头彩儿的娘,现是园内伺候的人。嘴很不好,才是我听见了问着他,他说的话也不敢回姑娘,竟要撵出去才是。”探春道:“怎么不回大奶奶?”林之孝家的道:“方才大奶奶都往厅上姨太太处去了,顶头看见,我已回明白了,叫回姑娘来。”探春道:“怎么不回二奶奶?”平儿道:“不回去也罢,我回去说一声就是了。”探春点点头,道:“既这么着,就撵出他去,等太太来了,再回定夺。”说毕仍又下棋。这林之孝家的带了那人去不提。(庚辰本第62回)
      林之孝家的要驱逐一个仆妇,回禀的是探春。作出撵人决定的也是探春。宝钗啥时候夺了探春的权了?大观园管理的主导权啥时候落到宝钗头上了?如果这时候掌权的是宝钗,林之孝家的怎么不来回禀宝钗?被夺了权的探春居然能绕过宝钗自作决定?事实上,王夫人托宝钗帮忙管家,宝钗自始至终都是出于辅助的地位。大权是在探春、李纨手里,宝钗不过是出出主意、帮帮忙。这拥林派为了栽赃宝钗“不管”大观园,先恶意捏造了一个宝钗“夺权”的谎言,再以此作理由胡喷乱骂。这是荒谬得可笑,还是卑劣得可恶?
      再看宝钗关闭大观园角门之后,接下来跟宝玉的对话:
      宝玉笑道:“原来姐姐也知道我们那边近日丢了东西?”宝钗笑道:“你只知道玫瑰露和茯苓霜两件,乃因人而及物。若非因人,你连这两件还不知道呢。殊不知还有几件比这两件大的呢。若以后叨登不出来,是大家的造化;若叨登出来,不知里头连累多少人呢。你也是不管事的人,我才告诉你。平儿是个明白人,我前儿也告诉了他,皆因他奶奶不在外头,所以使他明白了。若不出来,大家乐得丢开手。若犯出来,他心里已有稿子,自有头绪,就冤屈不着平人了。你只听我说,以后留神小心就是了,这话也不可对第二个人讲。”(庚辰本第62回)
      贾府中还有很多乱七八糟的事,都是宝钗没权力管的。因为宝钗的职责只是在于辅助探春治家,并没有人事任免权,所以宝钗能做的一方面将案情通报给平儿,让平儿代凤姐作决断。一方面就是管住薛家下人,不让她们卷入贾府的这些风波里来。哪里来的这拥林派胡扯的“大观园乱起来了,薛宝钗就不管了”?薛宝钗如果没尽心管理,干嘛把案情都告诉平儿?
      接下来这拥林派开始丧心病狂地造谣诋毁宝钗:“平时装好人,话说的比谁都好听,八面玲珑,没人比她更会做表面功夫,真正到了关键时刻——关键时刻分两种,一种是好的,有好处的时候,一种是坏的,有坏处的时候——薛宝钗的表现何止让人心寒!有好处的时候,她下手抢功劳、夺权比谁都狠!不好的时候,她跑的比谁都快!没有一丝担当”
      简直要让人笑掉大牙!宝钗连贾母、王夫人都敢于得罪,哪里来的“八面玲珑”?哪里来的“做表面功夫”?真要八面玲珑、做表面功夫,不应该像林黛玉那样背地里抱怨贾府“风刀霜剑严相逼”,可贾母一来就忙不迭地亲手奉茶讨好吗?哪里能像宝钗这样得罪家长?还有什么“下手抢功劳、夺权比谁都狠”,更是完全不着边际的胡言乱语。宝钗所谓“抢功劳、夺权”都在哪里?林之孝家的看见了吗?探春看见了吗?
      所以这根本就不是宝钗的问题。而是拥林派内心阴暗恶毒的问题。凡事只要一遇到宝钗,马上完全不顾原文的实际描写,立刻信口开河、满嘴跑火车地捏造出一大堆子虚乌有的谎言,为了造谣诋毁宝钗、为了向宝钗身上泼污水,完全无所不用其极!究竟是什么样的心态导致拥林派内心如此阴暗扭曲?无非是因为宝钗是“只以品行为先”、“高诸人百倍”之人,是作者心目中“艳冠群芳”的“群芳之冠”,也是《红楼梦》真正的第一女主角。不论是在品德容貌,还是才华见识上,宝钗都足以碾压黛玉。如果不将宝钗形象彻底抹黑,拥林派就无法将它们最心爱的黛玉形象给大树特树起来。因此,拥林派在造谣诋毁宝钗方面向来不遗余力。


      IP属地:四川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21-07-21 23:20
      回复
        最后,这拥林派问“这些是不是原著内容,是不是明明白白地放在大家面前的?”我可以反问一句:拥林派这些诬钗谎言哪一条是原著内容?哪一条不是彻头彻尾的恶意捏造?《红楼梦》原文那么多敬爱宝钗的内容就明明白白地摆在那里。这拥林派看过一眼不成?
        笑死了!拥林派拿自己恶意捏造的诬钗谎言,胡喷宝钗“没有这个格局”。哪里是宝钗没格局,分明是你拥林派的格局跟第42回以前的林黛玉一样阴暗狭隘,看不见宝钗的光明正义,只沉溺于阴暗恶毒的臆想之中!连林黛玉后来尚且忏悔,承认以前对宝钗的恶意算计皆是“自误”。这拥林派怎么死不改悔?
        笑死了!贾宝玉曾误会薛宝钗,可第38回宝钗作《螃蟹咏》,宝玉马上就明白宝钗是他的同道,跟他一样坚决反对国蠹禄鬼,连忙高呼:“写的痛快!”这拥林派想断章取义地盗用贾宝玉的名义来诋毁宝钗,怎么不看看它已经被宝玉的这声“写的痛快”给狠打了鼠脸?宝玉骂宝钗,被作者打了脸。这拥林派盗用宝玉的名义来骂宝钗,结果又被宝玉的态度转变打脸!
        笑死了!这拥林派所谓“薛宝钗在大观园改革这一段,完成夺权之后,犯了渎职之罪”完全是基于不着边际的恶意捏造诋毁。这拥林派是要让小孩学它如何变成这等卑劣恶棍?国家对不对且不说,最起码曹雪芹是对的!曹雪芹盛赞宝钗是他心目中“艳冠群芳”的“群芳之冠”,又批判林黛玉“莫怨东风当自嗟”。估计作者的目的就是不希望读者学坏,变成晋江上这拥林派一样的龌蹉小人,自己内心阴暗恶毒,却喜欢造谣诋毁高尚正直之人“夺权和渎职”!


        IP属地:四川4楼2021-07-21 23:21
        回复
          再补充一条:庚辰本第62回开头部分的原文:
          话说平儿出来吩咐林之孝家的道:"大事化为小事,小事化为没事,方是兴旺之家。若得不了一点子小事,便扬铃打鼓的乱折腾起来,不成道理。如今将他母女带回,照旧去当差。将秦显家的仍旧退回。再不必提此事。只是每日小心巡察要紧。"说毕,起身走了。柳家的母女忙向上磕头,林家的带回园中,回了李纨探春,二人皆说:"知道了,能可无事,很好。"
          晋江上这拥林派造谣诋毁宝钗,胡扯说“薛宝钗刚刚夺了探春的权,大观园管理的主导权落到了她手里”。但《红楼梦》原文写的很清楚,平儿吩咐林之孝家的将柳家母女带回大观园小厨房重新上岗,林之孝家的“回了李纨探春”,而不是回禀宝钗。足见,大观园的管理权是在李纨、探春手里,宝钗不过是辅助治家而已,哪里夺了探春什么权?如果宝钗夺了权,林之孝家的还敢只回李纨探春而不回宝钗?这拥林派为了给宝钗栽赃罪名,恶意捏造虚假情节,完全是无所不用其极。足见拥林派的内心阴暗卑劣到了何种程度。


          IP属地:四川5楼2021-07-22 08:34
          回复
            晋江文学城就是个玛丽苏,杰克苏,宫斗宅斗小说泛滥的地方,那里的读者肚子没多少墨水,脑子里面充满了阴谋论。鬼本能流行,除了B站,晋江文学城的那帮林玛丽粉丝也功不可没。贾敏成了皇帝的情人,林黛玉成了皇帝的私生女,林如海戴绿帽子喜当爹这些庸俗的剧情都是出自晋江文学城的黛迷之手,只要是黛迷的同人文,宝钗都是恶毒女配。


            IP属地:湖南6楼2021-07-22 12:28
            回复
              支持抽打恶臭黛鼠!


              IP属地:北京8楼2021-07-23 07:51
              回复
                ok


                IP属地:四川9楼2021-07-23 08:55
                回复


                  IP属地:四川10楼2025-01-16 21: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