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正一道吧 关注:297贴子:1,459
  • 2回复贴,共1

正一老顽童白话道德经第二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道德经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8-15 19:15回复
    老子在第一章告诉我们道之体用,并让我们悉心观之。有和无的一体两面性。说明道无自性。第二章便是下手处。
    天下是什么意思呢。道德经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认为,一者太极也,二者两仪,三者三才。三才为天地人。天下为人,地上为人。老子这个天下指的是天下之人,可以这么说,整部道德经都是以人为本。
    这个知字也非常有意思,在这里是指的我们的知见。不信你品,细品。
    第一句话,便道出我们天下之人,无不在性情之中。心存知见而生妄情。美丑,善恶,无不是情动而生。你说这个美是不是常?不是,对不对?丑是不是常,也不是。根本就没有这样一种常道为美,为恶。说白了,美丑善恶非自主,没有主人。老子在第一章说到,常有欲以观其徼。把这两句“佐料”放一起炒一下。我们便能尝出味道。
    美丑,善恶是我们分别心在追逐,并被其牵引而生妄情。美丑善恶源于我们喜欢。因喜欢而比较,而分别。
    老子随后举例说明了这种现象。引导我们观之。
    有无相生。有和无两者互为生化。这种现象说明有无不一不异。离无不言有,离有无不自生。这即是一种因果关系,也是比较对持关系。若持有是偏,持无还是偏。肿么办?
    同样,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以上六种迹象,足以说明,万法性空。种种名是没有自性。都是我们执生妄念。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那才是遵循道迹。
    天下之人往往执着于名,而不能自拔。以美丑视之,以香臭嗅之,以音声辨之,以甘苦尝之,以有无触之,以善恶论之。坠欲海于尘世,逐名利于古今。到头来,一场空。以上六种皆是虚名。
    我真的挺能拽。是不是?哈哈哈哈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08-15 19:15
    回复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为什么道德经是道士必学之首经?因为这部经里,既有修行的诀窍,也有修行之方法和原理。全篇没一句假话,废话,都是真家伙。
      此篇为观“有”之繳其理、其法。
      本章先言观“繳”之理。后言观“繳”之法。何为圣人?道家的圣人是具有一定指向性的。在后续的章节中多次提到了圣人。而在这里。老子专门就圣人做了全面的解读。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些。那也是圣人。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无为,方能体道契真。道贵乎自然。万事万物顺其自然。不必横加干涉。以言教之,则落于有象之名。不言之教,则与道合真。
      据此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修行之时,万象涌上心头。或有或无,或长或短,或高或低,心随境转,随波逐流,流浪生死,常沉苦海。失道久矣。
      我们世人一切行为,无不为名利二字。此等有为。必然苦楚难耐。或喜或悲。或贵或贱。更有大咖居高自傲。千言万语。教人逐名追利。试想。我们打坐的时候。还想着这么多虚名。怎么能够做到清净无为呢,又怎知圣境知奥妙呢?莫说圣人骗你,实在是自己离道甚远。
      万物作焉而不辞。有两个字很关键。一个是作,一个是辞。这个作在这里应该当动作讲。辞应该当辞谢讲。这句白话应该这么翻译。顺应万物自然生长的动作,而不辞谢于圣人。
      当初我很不理解这句话。某日看杜光庭所注道德经。他举例《庄子.马蹄篇》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哦!上古圣人之治,使民得帝利,却不知帝力。我顿时茅塞顿开。修行圣人之道,当由万物各自顺遂其本性,无物无我,物我两忘。才是自然之道。
      老子也太腻害了。我是彻底服了。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8-15 19: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