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遵义吧 关注:5,383贴子:201,837

遵义市区已消失的宫观寺庙旧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道教】大报天正一宫/玉皇观旧址 现万里路中段
“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山川,此万世不易之大法也”。宋代第十四代播州安抚使杨价,登高眺望,谓城西碧云峰下公府(今十一中)的西隅,夷衍清胜,隐然有神仙窟宅气象,便在那里修建了祀奉天帝的庙,名“大报天正一宫", 大殿中坐玉皇大帝塑像,额匾题为“玉京金阙”,金碧辉煌,雄伟壮观,时间在朱理宗宝庆三年(1227 年)。
及至元明两朝数百年,播州杨氏土司,有的励精图治,有的崇尚仙道,该庙有兴有衰,多经修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杨应龙叛乱被明政府镇压下去,此庙亦被一火而焚之。到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遵义知府赵光荣在原址上重修,仍祭天帝,至此改名为玉皇观。道光时莫友芝喜此幽静,邻玉皇观置室名“云麓精舍”,常邀郑子尹、肖光远、蹇仪轩等文友来此饮酒唱和,且留有关于玉皇观和莫旧居诗篇传世。
在今丰乐小学南侧还有一武庙,立关壮缪、岳武穆两神位,庙系礼孔的文庙改用。规模宏大,不亚于老文庙,庙前立碑
“文武官员至此下马”步行过路,抗战前每年都有一次祭祀活动,午夜在这里由县长主祭,周西成修马路时拦腰开通,上面存庙,下边设孤儿院,并办纺织厂,刘伯庄任院长。
————文章节选自李连昌著《遵义史话》


【道教】东岳庙 现约重百商场处
东岳庙位于红花岗区政府地,因地处湘江东岸的新华路中段,交通方便,地段优越,故多有利用。东岳庙建于明崇祯之初,祭泰山,正殿阶下左右有十个阎罗殿,与《西游记》中唐太宗游地狱所见情景相合,阴森恐怖,民国年间设川剧院于十殿前的戏楼。历代多有修葺,清同治五年(1866年),法国天主教教士沙布尔来遵传教,于杨柳街建教堂,在东岳庙侧开爱仁堂医馆,西医由此传入遵义。
————文章节选自李连昌著《遵义史话》


【道教】原关帝庙东 今红花岗剧院
汉寿亭侯关羽,义盖天地,历代加封,尊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清雍正三年(1725 年),诏追封曾祖、祖、父三代,与孔子齐名,俗称文庙与武庙,祀奉列入官祭,祭品丰富,程序繁琐,礼仪隆重。
遵义的关帝庙,《府志》谓“在城东街,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遵义道李芳重修”。明代只有老城,东街的关帝庙,从明代府城图上看,在今红花岗剧院位置,清道光时的遵义府城图上,庙移至川剧院(今银行大厦)位置,《府志》又谓“在城内小十字”。其中变更无记载,或者是绘图出现的差错。


IP属地:贵州1楼2021-08-17 11:29回复


    【道教】遵义县城隍庙 现老城法院街(解放路)
    遵义县城隍庙“在城内三洞桥大有仓右”,庙建于何时不明,嘉庆年间重修,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庙宇。
    县城隍庙在府后山麓,依山势而建,上台阶入朝门为一石坝子,天井两厢为小青瓦平房,再登台阶若千入正殿,两侧有阶再入后院,巍然肃穆有凌人之气。每年除了仲春仲秋固定的祭祀活动,遇到天灾和疫病流行,地方长官也要率同僚到此祈告,求护城之神以保一方平安。县城隍庙南侧为县署,之间有防护栅栏,称忠字卡,置有栅兵定时启闭,北侧连子尹路,称营门口。清乾隆年间修城垣,为官清正的遵义知县唐秉琰(广西人)被参罢后寄居并客死于县城隍庙;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久旱,饥民遍野,同年十二月十八日,在县城隍庙放赈,混乱中踩死128人,知县刘保厚被撤职。
    民国二十五年(1936 年) 9月,贵州省遵义地方法院在县城隍庙址成立,院内同设检察处、看守所和监狱,这条街道改称法院街,原贵州省主席、国民党25军军长王家烈住法院侧的大井坎。建国后遵义地区法院在此办公。1952年法院前的道路拓宽更名为解放路。80年代初,旧县城隍庙房屋和石阶遗迹仍在,依稀可观旧时风貌,建地区法院大楼拆除毕,为市法院址, 1998年扩建法院大楼,更无旧迹可寻。
    ————文章节选自李连昌著《遵义史话》


    【道教】遵义府城隍庙、火神庙(炎帝庙)和马王庙 今遵义四中老校区
    遵义四中在子尹路北段东侧,大门在石龙路,与遵义宾馆相对,为贵州省重点中学,校园内平坦宽畅,学校历史悠久,原是遵义府城隍庙、火神庙和马王庙,城隍庙在南侧,火神庙居中,马王庙靠北。
    城隍庙原在丁字口,于明万历年间,由遵义知府孙敏政重修在老城,按明洪武二十六年(1387 年)令,神号为“府城隍之神”。有堂庑、正殿、左右厢,廊列府属各州县城隍和本庙土地,门雨壮观华丽。城隍附祭风云雷雨山川,神位居正殿左,府城隍居右。宣德八年(1433 年)定制,新官到任祀于城隍,凡旱涝祈报必虔告之。庙于康熙三十九年(1690年)府通判杨彩补修。
    火神庙原为炎帝庙,建于明代,祀火神祝融,历代多有修补,古人祈火神降服免灾,对火神重视,故庙堂占地广阔。另在城东门还有一小火神庙,位于公园路,后改为孙膑庙。清光绪三十二年(1905年),袁玉锡在城隍庙办师范传习所,收生员100名,是省内最早的师范学校。1914年,遵义县长周恭寿在城隍庙址建成遵义县立女子师范学校,为贵州最早的女子中等学校之一,1925年改为县立女子中学,到1939年春,学校实行男女生兼收,更名为遵义县立中学校。1944年秋,县中高中部三个班并入省立遵义高级中学(在汇川坝即今地区医院址),城隍庙的县立中学则更名为县立初级中学。
    建国后,县中与省高合并,改称遵义四中, 1954年,拆马王庙和火神庙建新教学楼,次年秋,四中高中部从汇川坝迁入新址。第四中学占地约35000平方米,东侧是花园区,西侧是操场,教学楼为砖木结构,三层,盖绿色琉璃瓦,白杨木雕花窗,富有典型民族建筑风格,有教室30间及会议室,另在北侧建理化楼一栋,进入90年代后,这两座楼均因木材腐朽而拆除,操场以西,仍保持有旧城隍庙建筑。
    1990年,遵义四中在操场北侧建钢筋混凝土教学楼一栋,五层,盖黄色琉璃瓦,有教室40间(投入使用后拆旧楼)。1997年,在西侧建成实验楼一栋, 五层,旧庙建筑全部拆除,操场西南角有棵沙棠树,是火神庙遗迹,希望保护好这棵有来历的古树。
    ————文章节选自李连昌著《遵义史话》


    IP属地:贵州2楼2021-08-17 11:51
    回复


      【佛教】初为道教,后期僧尼进驻 元天宫旧址(今红花岗区第一幼儿园/红旗小学)
      本人猜测:建立初应为道教场所,元天宫也叫玄天宫,清朝康熙年间的时候,为了避讳康熙大帝的名字玄烨,就改名为元天宫了。供奉的是道教真武大帝,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
      在小十字与杨柳街相对处,有条巷道名元天宫巷,在1998年老城改造中拆除。元天宫历史悠久,所祀主人今不可考。由于宫庙在老城区内,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有利用价值,所以清末以来,一直是遵义兴办文卫事业的策源地之一。清末废除科举制度,遵义城区先后建起10余所小学堂。清宣统元年(1909年),在元天宫建立了女子小学堂第一堂, 为女性入学之始,1928 年迁至火神庙(今四中内),更名为县立第一女好中学。
      民国二十七年(1938 年),遵义县卫生所于老城元天宫成立,为公办医疗卫生单位之始,第二年改名为遵义县卫生院,受省卫生委员会和遵义县政府双重领导,负责全县卫生行政防疫接种、妇幼卫生、医疗、戒烟、环卫等方面的工作,设内、外、妇产三个科,有10张病床。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迁往内环路赖壳山(今五金仓库),即遵义地区医院的前身。县医院迁走后,由遵义县文教科拨款,在老城元天宫开办了第一个县立幼稚园,有教室、餐厅、操场和6间房屋,招收4至6岁儿童共两个班,直至解放前夕,七年时间共向初级小学输送学生两千多人,为公立幼教发端。
      解放后,为满足市民子女入学的要求,需靠民办小学来补公办小学的不足,老城街道办事处率先在元天宫办老城小学,1958年更名为红旗小学。1977年1月,红旗小学改为教育部门办的公立小学,新修了教学楼。40多年来,红旗小学向中学输送学生上万名。
      ————文章节选自李连昌著《遵义史话》


      【佛教】朝阳小学大门(内为大悲阁旧址)
      城区丁字口沙盐坡南麓,有寺名大悲阁,《府志》谓“郡城大悲阁,肇建于唐之乾符二年”。寺里原有康熙十七年(1689年)铸钟,该寺建成时间比杨氏平南诏居播州还要早,是遵义有史以来,史志里记载最早的古迹,迄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
      大悲阁地处城区,地势平坦,祀观世音菩萨,由于年代久远,殿宇四周绿树环合,翠竹森森。庙侧有一古井,块石拱顶,工艺考究,泉井水质清洌,80 年代中期仍保留完好,但水也不能饮用,后被学校修宿舍所填。
      从丁字口有一幽深石径通大悲阁。清宣统二年(1910年),遵义在此开办城区女子小学第二学堂,民国三十年(1941年)改名为新城标准中心国民学校, 1950 年3月便名朝阳小学至今。1962年拆除大悲阁殿堂修-幢两层教学楼于北侧,1978年在正殿址建三层教学楼一栋, 现是城区规模较大的小学之一。原学校通道为大悲阁巷, 1955年修银行大楼横跨巷道,街面楼留楹为学校通道,90年代中期重建市工商银行大楼,大悲阁巷被占用,朝阳小学改由丁字口百货大楼的北侧进出。
      大悲阁历史上曾驻过民团和部队,辛亥革命后新官未到任,绿营解散,社会秩序不安,乡绅李德恭集乡人办团防局以靖地方,总站在老城大仕阁,大悲阁为分局之一。1924 年,滇军占学校为马棚,学校学生临时找地方上课,一间教室关十余匹,大煞风景。抗8战争期间,国民党宪兵一团三营部分驻大悲阁,该营有两个排负责看守桐梓天门洞的张学良,以及息烽玄天洞的杨虎城,1947 年该团撤离。建国后全部移交朝阳小学至今。
      ————文章节选自李连昌著《遵义史话》


      IP属地:贵州3楼2021-08-17 12:26
      回复



        【儒教】文庙(今文庙巷内)、文昌宫旧址(今中医院住院部)
        新华桥东侧的文庙巷,从中医院、制药厂至市有线电视台,是古代的文化区域,有府学、县学,另有文庙、三贤(尹珍、盛览、舍人)祠和文昌宫。文昌宫位于今中医院住院部处,与红花岗相对,湘江从山麓流过,从文昌宫的塔楼上居高临下,俯视新老二城,万千气象,是文人雅士凭栏瞰景和崇拜之所,风骚韵味浓郁。
        文昌帝乃主宰文人的神,为上苍星官,即大熊星座最亮的三颗星,称紫徽星又名文曲星,决定功名禄位,为读书人所祀故与学校、文庙等同列而建。《府志》谓“宣慰司治东凤山上,朱建,后重修,在城东门外一里,知府孙敏政重修,岁以二月初三为帝隆诞,士民家祀之。”嘉庆七年(1802年)增加“秋以钦天监选吉日为祭期”,即春闱秋试以佑士子功名前程。
        文昌宫历数百年不衰,塔楼高耸凌云,四周古木森森,辛亥革命后为文具、图书帮会祭祀集会之地。民国十三年(1924年),驻遵滇军第一军军长张汝骥 ,强令地方为他建生祠,县经费局苦于支出,召集地方官绅,将文昌宫稍加粉刷立其牌位敷衍,免被张临离遵前纵兵肆虐。祠于12月1日落成, 7日滇军离遵,部队还未出城,牌位即被市民砸毁。遵义知名汉学家《续府志》总纂之一赵乃康先生家住文昌宫侧。国民党县党部、三青团设在文昌宫后的蹇公祠内。
        1941年,邑人王葆康从蒋丕绪的新八师复原籍,创《黔声日报》,地址在文昌宫,抗战胜利后报社迁关圣殿(小十字)。建国后于1956年6月,拆除蹇公祠和文昌宫建成遵义市中医院,后有球场和职工宿舍。中医院几经扩建维修,门诊部临街,住院部环境幽美,后为职工住宅区,医院有病床约300张,职工300余人,今院内仍有旧庙石础古木等旧迹。
        ————文章节选自李连昌著《遵义史话》


        【佛教】平安寺旧址(今狮子桥遵义顺达交通运输公司处)
        遵义城的狮子桥为南向要冲,古代在桥头有寺庙两座。振《府志》载,一曰黑神庙,祀南霁云(唐代忠勇猛烈将军),一曰太平寺。黑神庙早圯,而太平寺在60年代仍保存完好。《府志》谓“太平寺,在治东狮子桥”,又名平安寺,高大的风火墙上开石拱圆门,座北向南,石板院坝,厢为小青瓦木结构平房,即今红花岗区交通局运输公司所在地。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寺毁于洪水,次年修复,曾请川剧名角杜德安唱戏踩台。清末城乡纷建帮会组织,宣统三年
        (1911年),县城有5个堂口,其中朱兴武于平安寺设“复兴公”。民国初年(1912年)滇军入黔,平安寺为驻军之地。民国
        四年(1915年),遵义县知事(县长)周恭寿在城区增设3所国民学校,一在凤朝门,一在东岳庙,一在平安寺。
        民国十八年(1929年),周西成战死,25军发生争权内讧,毛光翔潜来遵义投靠蒋丕绪,王家烈派兵攻打遵义城,蒋在平安寺驻有重兵。1935年1月6日,红一军团二师六团二营智取平安寺和来熏门占领遵义城。
        1941年3月,遵义县民众教育馆从桃源洞周公祠迁入平安寺,时贵州无线电总台第五分台也在寺内,台长王羽立,馆长吴维藩。文化馆在此开展文艺活动,浙江大学举行过多次书画展,影响大的为浙大教授柴扉和陈耀寰的画展,陈将卖画和门票2000多元用于赈济河南灾民。
        建国后交通局马车社迁入平安寺,为停车及马房用, 60年代后马车被淘汰改为汽车场,80年代后在此建楼房,门改为朝街面,院坝尤存,为交通局客运车场,内尚有寺庙小瓦房一栋。
        ————文章节选自李连昌著《遵义史话》


        IP属地:贵州4楼2021-08-17 13:00
        回复

          【道教】伞匠庙旧址 现约中华南路中段
          民谚有“睛带雨伞饱带饥粮”,伞为生活必需品,古代遵义的制伞业是个较大的行业,时伞为纸质,手工制作且工序复杂,
          从业,人中较多,作坊集聚处名伞匠街(在今沙坝村石佛洞前一片) ,清代还在市中心区建成伞匠庙( 中华南路中段遵义剧场址)
          据云伞匠庙祀管风雨之神毕宿,庙位于城内繁华商业区的街面上,纵深数十米,殿堂幽深,院内古桐成行,历史久远,为伞匠祭祀和议事场所,建国后仍保留旧貌。当年伞业的兴旺,从庙宇的位置和规模可见。
          民国年间因布伞的出现,纸伞业受其影响,遵义的伞匠庙香火萧条,寺庙部分为住宅和制伞作坊,空余部分对外承租。民国三十年( 1941年),遵义中华圣公会创办遵道小学(今育新小学前身),校长杨廷璋,校址在伞匠庙内。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女袍哥陈荣卿在伞匠庙成立“四德社”,俗称“姨妈姊妹社”,为遵义历史上惟一的妇女界袍哥组织,为伞匠庙轶闻。
          1951年,二三四汽车联营社与京剧票友集资,拆除伞匠庙建成砖木结构剧场,取名遵义大戏院,观众厅设条椅,可容观众约600人。1958年从贵阳京剧团抽调人员,组建遵义京剧团,在剧场后修宿舍楼(今存)。1978年拆除旧剧场,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占地2500平方米,增修前后楼,观众厅有两层,有座位1135个,同时更名为遵义剧场。遵义市(今红花岗区)人大、政协会议曾在剧场召开,也接待过一些外来文艺团体的演出。今剧场临街门面和会议厅出租,剧场也与演出团体合作,为经营文化的企业单位。
          ————文章节选自李连昌著《遵义史话》


          【两湖会馆】禹王宫旧址(现约苟家井对面,与白云寺(陈公祠)相对)
          禹王宫与陈公祠位于新城凤朝门两侧,二者隔街相望,两侧各宽约6米的石阶数十级东西而登,构成大街上一壮观的景致。禹王宫建于清嘉庆十七年(1821 年),为两湖(湖南、湖北)人所建,又称两湖会馆,是同乡聚会、操办红白事和协调解决内部事务的场所。
          从街道前登石阶至极处为一照壁,绕过照壁墙则豁然开朗,数百平方米的石坝子,正前方是正殿,柱大基高,堂前有石阶数级而入,中塑禹王像,气派庄严。坝子中间有棵梧桐树,有三人围粗,耸峙凌云。左侧为四合小院,皆小青瓦木结构平房,精工细作,檐口瓦当或回廊栏杆均有雕饰,天井里的花坛里种的紫荆树,粗壮苍劲,虬枝盘亘,整个院落古朴典雅。右侧登山石径旁立一浮屠,后山上的皂角、沙棠树古老高大、挺拔林立,遮天蔽日,茫茫苍苍。
          禹王宫依山就势而建,规模宏大,年代久远,殿堂庄重雄伟,宫院幽深肃穆,为城区难得的古迹。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政府在此设厘金局,征收过往物资税金,辛亥革命后才撤销,房屋在宫舍南侧另建。
          抗日战争期间,外籍人大量涌入遵义,为解决学童就读,两湖同乡会推国民党第一军军长丁德隆为董事长,于1939年春在禹王宫创办两湖小学,招生400余人,丁离遵义后遥领董事长之职,向学校补足经费。1952年11月,私立两湖小学由政府接收改为公立,更名为建文小学。禹王宫和厘金局房屋保存尚好,60年代初建文小学迁往花台坡,从北大路小学分出部分学生在禹王宫建胜利民办小学,后改为遵义路小学, 1985年8月遵义路小学撤销继办遵义市第- -职业高中,几经变更,古殿堂大树等均化为乌有,唯一剩下的就是进- 职高校门前的- 一段石阶,禹王宫前则是繁华喧嚣的商业区———中华南路。
          ————文章节选自李连昌著《遵义史话》


          IP属地:贵州5楼2021-08-17 13:49
          回复


            【儒释道共祀】川主庙旧址(今新文小学)
            遵义原属四川管辖,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划归贵州,民风民俗多同蜀地。川主庙在遵义的历史异常悠久,祀蜀郡守李冰,每年正月初二和六月二十四日举行祭祀活动。
            据《遵义府志》引《四川通志》,在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遵义城东10里的高岩山就创建川主庙,历代多有修葺,至清代川主庙才迁到遵义城北,即今新文小学校址(今中华北路),四川同乡会也设于此。
            《府志》载川主庙极为灵验,在明朝末年,张献忠遣李鹞子来屠遵义城,经过高岩山川主庙时忽然阴云密布,李冰持三尖刀指贼云:“若伤吾一百姓, 尔身俱断。”贼胆怯退走。《府志》附陈盟撰《修庙记》,谓“久旱无雨,竭诚乃应”。据《遵义文史资料》(第十三辑)的文章介绍,清末至民国初期,川剧在遵义极为流行,各行帮常邀戏班子到遵义唱戏,四川商人在川主庙承办戏局,往往唱一个多月才收场,引得满城躁动,娟妓、官绅、贩夫聚集,热闹非常,为川主庙风光的极盛时期。
            1937年,四川人温汉章在川主庙创办私立西蜀小学。建国后经政府接管,为白农小学的分校,川主庙仍保持旧貌。街面上一堵高大的风火墙,中开一道约4米宽的朝门,拱门石槛气势不凡,进门正面为大殿,左右为厢房,天井内种有芙蓉和梧桐树。穿正殿侧门,后天井结构紧凑,正殿、戏台、厢房雕梁画栋,古朴肃穆。正殿后有一院坝,有足球场般大,四周种的槐树有合抱粗。1951年与白农小学分开,1952年更名为新文小学,50年代中古槐被大风刮倒,后历年的校舍建设,至今学校北侧的巷子里,那堵长长的风火墙是川主庙的旧迹。


            IP属地:贵州6楼2021-08-17 14:17
            回复


              【江西会馆】万寿宫旧址(今遵义二中初中部)


              IP属地:贵州7楼2021-08-17 14:20
              回复


                【祭坛】古先农坛路口(今中华北路)
                《大清会典》规定,从中央到地方,各省、府、州、县,都要于城东郊建先农坛,每年立春后的第二个月第一天,祭教民耕种的神农氏。先供上祭品,行耕种礼时穿朝服,礼毕换便服,由地方行政长官掌犁,用一位60岁以上的老人牵牛在前,左右两农夫扶犁,同僚执播种箱播种,来回九回合后全体一道向神农氏行三跪九叩礼,念祝文后活动结束。
                遵义的先农坛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为府县合祭,《府志》谓“在白田坝总会庙侧”,清雍正时只有老城,新城还是一片农田,名白田坝,先农坛在今金银新村南约100米,有条巷子叫先农坛巷(今存),先农坛的位置,在今林丰集团公司范围内,有隶属先农坛的田产四亩九分,每年收租银二两二钱,谷八石二斗,以作祭祀活动用,不够由政府补贴。
                坛高一点一米,宽八点一米,正方形,后有正房三间,配房一间。正房中间奉先农神位;东间贮祭器、农具;西贮籍田米谷。配房为祭品库和看守农民居住,坛庙有围墙,门向南。清咸丰年间县令汪炳琳辟川黔新驿道,路从先农坛前经过,以后城市渐向北发展,驿道两侧为居民住宅区,留一巷道通先农坛,所得巷名就沿袭焉。民国年间修成川黔公路,则沿此路北向,因白田坝和先农坛故,取名为白农路,“文革”初“破四旧”时改为工农路,1989年遵义路和工农路全线改造成36米宽的水泥路面,统称中华路。
                先农坛址民国是为居民住宅,1953 年,在此组建国营木材加工厂,1985年,厂由私人承包, 1988年,成立林丰集团公司,因亏损陷于停工停产,今已开发建高楼数栋。先农坛北侧原为储木杨,1986 年改造工农路,拆迁安置居民800余户,建7至9层居民楼15栋于场内,名金银新村,为遵义第一个现代住宅小区,生活设施较为完善。


                IP属地:贵州8楼2021-08-17 15:09
                回复

                  【合祀诸庙神祗】总会庙旧址(今中华北路)


                  IP属地:贵州9楼2021-08-17 15:10
                  回复


                    【祠堂】桃源洞及江公祠旧址(今一中球场)
                    江公祠是祀清咸丰遵义知县江炳琳而建。江在任期间,修桥、筑路和建新城城垣,政绩显著,《续遵义府志》有详细记载。江于咸丰几年(1858年)为镇压黄白号农民起义,在团溪被义军朱明月部所杀,朝廷下旨列为名宦祭祀,因找不到尸体,就凿尊石像置于文庙内。后来,在桃源山建江公祠,把像迁入,他的后人把石像运回原籍四川江津,致祠内无神主。
                    民国之初,地方遗老和官绅集资,在桃源山重建江公祠。地址选在当年江炳琳用修城垣余款在桃源山建的城成小学内,后该学校发展为中学,首任校长为刘伯庄,更名为城成中学,即今一中前身。
                    江公祠的建造因地制宜,顺山势修筑,石坊后是朝门,朝门开在天井角上,正殿坐东向西,与戏台相对,配以两厢,其布局严谨,庄严肃穆,小青瓦屋面,雕梁画栋,工艺精湛。所刻人物,涂彩描金。动物、花草图案,整个建筑一律朱壁,立柱涂土漆呈黑色,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抗日战争期间,浙江大学西迁遵义,江公祠为学校图书馆;解放初期,遵义图书馆曾一度利用祠堂房屋保管藏书并对外借阅;文革中“破四旧”,朝门前的绿豆沙“嘉惠桑梓”石牌坊被毁,江公祠为学校教研室而幸免受损; 1981 年,因江公祠的建筑颇具特色,市政府批准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又过了十余年,江公祠被列为危房, 1995年,正殿、两厢及戏台、朝门、围墙全被拆除,至今只遗下一块空地,为学生做操锻炼的活动场所。人去祠也去,统统化为乌有,江公祠这一人文景观的消失,确是文化名城遵义的一大损失。
                    ————文章节选自李连昌著《遵义史话》

                    【佛教】孙膑庙旧址
                    孙膑庙系在新华桥上游100米的湘江西侧,解放前为一破旧的小庙,面向湘江,现在是银行征用的一块宽地,正在开发建房,因楼房临江,闹中取静,房价每平方米为2500元,为目前遵义商品房价之最。征用前为一栋砖术结构的五层楼房,原是遵义布鞋厂的一个车间(厂本部在杨柳街和小街交叉路口),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这便是孙膑庙旧址。
                    孙膑庙的正门在西侧(今公园路方向) ,进门为一石砌平台 ,下平台石阶是个天井,石坝子四周都是二层木结构楼房,靠两厢的二楼楼底与平台在一平面上,上楼则从平台而入。正殿祀孙膑,代表智慧和胜利之神。庙的后门外,为直抵江边的石阶,从门口至下扩宽呈阶梯三角形状,上窄下宽极有风格,江边建石的埠头。孙膑庙位于老城城垣和湘江之间的斜坡地带,设计时根据地形建成三层结构,即河埠、天井、平台,既有山区建筑的特点,又有江南水乡的风貌,小巧玲珑,优美雅致。
                    孙膑庙是鞋帮神庙, 1943年,国民党政府推行示范农会,遵义县示范农民协会在龙井沟借房筹办,会长是虾子人,名叫刘海沧,县政府划拨孙膑庙的房屋而不解决经费,又不负责安置寺院僧尼,遵义县示范农会在困境中宣告破产。后由《黔声日报》和《遵义实验简报》先后使用。以后又由浙江人王泰来租用设酱菜厂。建国后,在三年经济恢复期,把遵义鞋业人员集中,于1952年在孙膑庙建遵义市布鞋厂,一楼做鞋帮,二楼搞成品,遵义布鞋厂的产品畅销,70年代初,拆除旧庙,建成砖木的生产车间。1974年修湘江新华桥至公园这段护岸工程,残存的石阶拆除,唯剩下庙后门两株高大的梧桐树, 1991年银行征用布鞋厂河边的车间,拆除房屋时,连庙后的老梧桐树也砍掉了
                    ————文章节选自李连昌著《遵义史话》


                    IP属地:贵州10楼2021-08-17 16:04
                    回复


                      【佛教】大仕阁 (现老城子尹路)
                      大仕阁在遵义会议会址北侧巷内,1981 年地名普查,因此古庙而命名为大仕阁巷。
                      大仕阁建于明代万历四十年(1612年),由遵义知府孙敏政主持建造,祀掌管刑律之神,为地方官员朝拜的庙坛之一。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兵备道贾彪撤除府学侧(今区土管局)的金刚堂,将材料移来重修,同时把堂内的四大天王塑像移到阁内供奉。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副将(遵义驻军司令)魏相又重修,至道光年间,民间称大仕阁,但也改名为祝厘寺,作官员求福佑的庙堂,郑子尹按雍正年间遵义知府苏霖泓在大殿上题的楹榜考证,改称祝厘寺时间是在雍正癸丑(1733年)以前。
                      清光绪三十二年(1960年),遵义知府袁玉锡推行新学,在城区建立了七所小学堂,其中- -所在祝厘寺,全称为“城区初等小学第三堂”。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曾一度为地方团防局总部。贵州光复后不久,革命派内部分歧引滇军入黔,驻遵督办梅治逸领滇军扰害城乡,人民困苦不堪,遵义士绅请西乡团总鲁屏舟入城靖乱,鲁在祝厘寺梅治逸的司令部将梅诛杀,名播西南,由滇入黔的总督唐继尧将此事呈报总统黎元洪,要求把投奔川军熊克武的鲁屏舟揖拿归案,在黎庇护下,鲁无恙而遵义安靖。鲁屏舟成为遵义历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
                      40年代,遵义初中学生增多,祝厘寺划归县立中学,由校本部搭天桥相通。建国后大仕阁为部队宿舍,为独立师军产, 1969年7611部队与0278部队换防移交,1990 年房产卖给地区烟草公司修老干房,现围墙石基尚存。
                      ————文章节选自李连昌著《遵义史话》


                      【佛教】观音阁/观音堂 白虎头旧地(今湘宾公园西岸)
                      白虎头是邮电局大楼后面的一座山岗,大兴路绕其山麓。在路未筑以前,白虎头在河弯道处,有余脉直入湘江,若猛虎下山饮江水的姿势,整座山岗都由白沙石构成,所以,邑人称之为白虎头,已经年代久远。湘江沿凤凰山西麓下,遇到白虎头阻挡就绕了个弯,在河湾西侧有座古庙,名叫观音阁,阁楼耸峙,可谓“白虎头上观音阁”,与《遵义景致诗》“白虎头前回龙寺”遥相呼应,乡人也习惯把这一带称为观音阁。
                      观音阁建于明末清初,位于新老二城之间,俯瞰湘流,后依白虎头连红花岗,位置得天独厚,两城山水间一古阁,石径蜿蜒而登,有几株古木点缀,颇有画龙点睛之妙趣。1946年,大兴面粉厂用10万法币租观音阁的土地,生产“味灵”牌味精,销往全国各地。
                      1953年初,政府决定在新华桥下游河畔修一条公路, 与已建成的狮子桥至大兴面粉厂(今邮电局)的大兴路联通。4月正式动工,必须拆除观音阁,阁内僧尼不依,将现场施工负责人李作家抓到市政府,市委书记李舜卿兼顾双方作工作,既要求僧尼支持国家建设,又要贯彻执行共产党的宗教政策,于是把观音阁的僧尼安置在老城小街龙华寺,观音阁拆除,7月公路建成。
                      进入80年代末,曾一度把大兴厂至碧云路这一带辟为农贸市场,并中断交通,凿白虎头修珍酒厂经营及住宅楼,接着《遵义日报》从上海路迁入白虎头新址,在山上建成业务楼和住宅区。1991年,大兴路经过彻底改造成水泥路面,市场迁走,沿河修成花园小区。从1998年起,政府在白虎头下开办夜间小食一条街,晚上灯火通明,禁车辆通过。有线电视台凿白虎头建业务楼也将竣工,不仅观音阁无旧迹,而且白虎头的旧貌也看不到了。
                      ————1998年11月6日 文章节选自李连昌著《遵义史话》


                      IP属地:贵州11楼2021-08-17 16:27
                      回复
                        1990年,读遵义市一中,当时的江公祠都还在


                        12楼2021-08-17 16:57
                        回复

                          【祭坛】厉坛(今洗马路防疫站)
                          遵义有祭孤魂野鬼的庙名厉坛,《陈志》谓厉坛“在城外北"。《陈志》修于清康熙年间,明代万历年间府城图上无厉坛,故厉坛建于明末清初无疑。厉坛祀典规定为钦旨,授权地方官每年对历朝当代无后人死无所依的灵魂进行祭奠活动。每年三祭,为清明、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置有牲、醴、羹、饭专祀。三跪九叩,程序复杂,《府志》坛庙一节有详述。有段钦敕祭鬼文字写得精彩:“此等孤魂,死无所依,精魂未散,结为阴灵,或倚草附木,或作为妖怪,悲号于星月之下,呻吟于风雨之时,凡遇人间节令,心思阳世,魂杳杳以无归,身堕沉沦,意悬悬而望祭,兴言及此,怜其惨凄,故敕天下有司依时享祭。”实为帝德仁政的把戏罢了。
                          《府志》金石章载:在厉坛侧洗马滩,在元代刻“至正元年闰”五字,为当时水涨所至处,今无迹。昭忠祠在厉坛侧,相对的湘江东岸为凉风洞,今凤凰山殡仪馆址。此处原有跳墩过河,民国时建高桥(今洗马桥)后废。厉坛在辛亥革命后而废圯,为人所讳而更加荒凉。据资料载,红军长征期间,贵州工委书记林青在北门外接受中央地方工作部部长李维汉交待任务,北门外右侧为洗马滩,左侧为厉坛,具体何处尚待考实。
                          建国后成立遵义专署卫生防疫队,后改建为遵义专区卫生防疫站,办公地在北门外的厉坛处。以后,市机械制配社,地区林业局及林科所等单位陆续迁于昭忠祠和厉坛旧地,昔日阴风惨惨的北门外大片地方,今已是楼房如林,有公路进入,也难寻一块开阔空地。后面诸山为林科所的果园,种植引进的科技水果品种,占地百余亩,产品供不应求,为城市内得天独厚的果品生产基地。
                          ————1999年5月26日 文章节选自李连昌著《遵义史话》



                          【祭坛】南坛(今万里桥东侧)
                          南坛即社稷坛,祭土地和五谷神,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由官方组织祭祀,非常隆重,如祭孔子一样程序复杂。《大清会典》规定、每年春秋季的第二个月的第五天为祭祀日期
                          遵义的社稷坛,原建于南门外的官井附近,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春,知县王之桢移世T城西的府后山下,清雍正十年(1732年),朝廷颁发了让稷坛祀典规定,于是遵义的社稷坛移至城的南郊,占地两亩多,即现供电局址,称为南坛。所谓坛乃一平台,前后有三级台阶,高1米左,坛面是正方形,每边长8米余,埋在中央的神位是块长宽各0.4米,高1米的石头,项是圆尖形。祭坛用围墙环绕,有专人管理。
                          辛亥革命后,南坛不再祭祀,居民有求神许愿的,由道士将坛石“请”到家中做道场,叫“庆坛”,有傩戏“座三洞”,演出轩辕皇帝观舞等节目。1940年丰子恺先生随浙江大学到遵义,就在南坛租住熊姓的房子,房是一栋木结构瓦房,一楼一底,丰先生住楼上,可凭窗眺望湘江狮子桥至水磨塘段风光,他在这里住了多年,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传世。
                          1952年政府在南坛筹建有线广播站和遵义发电厂,遵义广播站机房设在一-栋木楼上,于当年国庆节正式开播,市民可悠闲地坐在电线杆下听广播。发电厂在南坛修厂房,安装设备,于1953年国庆正式发电,结束了靠大兴厂、福利电厂和朝隆电厂等小功率分散供电的历史。1958年,南坛的遵义发电厂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南家堡建新发电厂(现址), 1959年电厂迁往南家堡正式发电,旧址移交供电局,90 年代初供电局大楼在狮子桥北新建,旧址为车场,礼堂、球场和家属区,至今仍有人称这一片为南坛
                          ————1998年10月11日 文章节选自李连昌著《遵义史话》


                          IP属地:贵州13楼2021-08-17 17:16
                          回复


                            【佛教】龙华寺 现约老城小街(公园路)
                            “龙华寺在治城东门内”,即今老城小十字小街中段,正面为风火墙,墙中为庙门,庙门顶石梁上嵌寺名石匾,进门为石坝子,周为小青瓦殿堂及禅房,寺后门正对经历司街的唐家祠堂朝门,位居城内闹市区,交通方便,小巧玲珑,祀观士音,从清代建成以来,为达官命妇朝拜地,香火旺盛,庙产殷实,在海龙坝有田百庙,年可收租谷两万公斤。
                            民国年间,龙华寺主持彭尼姑(法名道钦),口齿伶利,巴结权贵,以遵义官绅为靠山,政府要员和国民党25军的亲眷也常到龙华寺烧香祈祷,时寺内素宴名噪城乡,名流聚会,绅贾应酬,多会于此,寺庙的繁荣胜极- -时。 龙华寺领海龙坝慈云庵,庙产殷实,彭尼姑死于“保保设校”之争,详见海龙坝一文。
                            据《遵义市志》载,遵义道教以正一教为主,“供奉张天师,农历五月十八张天师诞辰之日,道士齐集老城龙华寺做法事。”和尚庙为道士所,至今仍为不解之迷。自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国民政府实行《兵役法》后,至1949年遵义县共抓壮丁约13万人,从各保乡区送到县城的师(团)管区编训,据资料记载,1938 年至40年代初,龙华寺曾一度成为周转关押壮丁之所,因病死亡的壮丁则抬到官井后山掩埋。
                            建国后龙华寺骤然萧条,有几个老和尚延续香火,60年代为刘和尚和几户居民住宅,80年代末龙华寺虽破旧仍保持原来面貌,后被遵义地区计委征用修建职工住宅,今楼房耸立,小街依旧,昔日寺院盛衰只付谈笑之中。
                            ————1999年5月14日 文章节选自李连昌著《遵义史话》


                            【祠堂】袁公祠 现遵义十一中处
                            袁公祠在老城南门的军分区家属院内,祀清末遵义知府袁玉锡,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袁玉锡字季九,湖北襄阳人,进士出身,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任遵义知府。他是旧官僚中的新派人物,任职期间,在府辖区兴办新学,两年间小学遍布,为遵义新制学校之始。他作主将府协衙门易废考棚开办中学。派人到日本、北京去学习英语、数理化等新学科,培训师资和购置设备。以募集和开彩票等方式,筹集白银- -万三千两办学。他天天到场督修,常持
                            锯斧参杂在工人中劳作,被人取绰号为“袁木匠”。校舍面积三万多平方米,为当时省内规模最大、最规范的学校。学校常年经费通过征收屠宰税、庙捐和实行烟酒重税来解决,并办白话报纸大力宣传,得到群众的大力支持,为遵义报业之始。他还兴办实业,在新城东南郊河边建百艺厂,把闲散游民和孤儿收到厂里做工,产品畅销,生产蒸蒸日上,名噪一时。袁办新学和发展地方实力,开一代新风。
                            清宣统元年(1909年) ,袁调升云南劝业道。辛亥革命爆发,袁坚决站在革命- -边。民国年间病死家乡。1931 年,地方绅士牟贡三、刘伯庄等辑袁玉锡治遵事迹,呈报贵州省主席王家烈,请求立祠专祭,获准后,祠于1933年落成。祠宇为长方形四合院,前有砖砌牌坊,两侧为厢房,正殿供袁玉锡的木主。1937年秋,地方人士为继承袁公遗志,在袁公祠后的马王庙建成私立玉锡小学,牟贡三为董事长,刘甸蓬为首任校长。1938年,又办中学班,改为玉锡中学,首任校长万苏黎。1943年,把袁公祠及玉锡中学所在的文化路改名为玉锡路(今官井路)。建国后,玉锡、豫章、城成合并为联合中学再更名遵义第一中学。袁公祠于近年拆除准备开发建房,已无遗迹。玉锡中学还有几间教室存在,希望留给后人作个纪念。
                            ————1998年9月29日 文章节选自李连昌著《遵义史话》


                            IP属地:贵州15楼2021-08-17 20:55
                            回复

                              【道教】关皇庙 现约朝阳小学东侧
                              关皇庙 建于清代,祀汉寿亭侯关云长。


                              【道教】药王庙 一在老城大十字 一在螺蛳山下(育新小学后)
                              药王庙,供奉独以医学著称于世的道士孙思邈

                              【道教】吕祖祠 今公园内
                              吕祖祠 供奉道教八仙之一的吕洞宾 嘉庆十一年,敕封燮元赞运警化孚佑真君,春秋崇祀


                              【道教】三官庙/三官殿 今新华桥
                              三官庙 供奉道教三官大帝,即天官、地官、水官


                              IP属地:贵州16楼2021-08-17 21:5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