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菌吧 关注:3,617贴子:20,806

近期问题合集-2021年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很久没有与同志们见面了,因此首先需要给信任我的同志们说声抱歉。毕竟,我已经不是当时那个有空的吧主了。现在下了班经常是直接就困得倒在床上,很难有空余时间来贴吧发帖、回帖。但已经添加了我的QQ和微信并且直接在那边留言的,我仍然会坚持与各位沟通;同时我也会像现在这样,不定期地将与各位沟通的问题中具有代表性、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问题与答复整理发帖。
另外要说一下的是:我真不是卖EM的,没有网店;我仅仅是以农业技术员的身份与各位沟通,需要EM我可以推荐牌子、店,但我自己这儿真没有。
为了让各位能够更方便地阅读,以下问题与答复在发帖时文字有改动。


IP属地:海南1楼2021-08-30 16:50回复
    1. 用EM处理尿液作为肥料,为什么一开始不臭了,后面还会发臭?尿液肥料化有什么好办法?
    菌液刚加进尿液的时候,其中的菌体、酶能够对尿液中的物质进行转化。但这种转化作用并不持久,因为尿液高度缺乏糖之类的碳源,因此我们对其加入菌液中的菌体很快就会因为缺乏能量而停止繁殖,最终自溶死亡;虽然菌体死亡后释放出的酶能够继续起作用一段时间,但是尿液是会因蒸发而浓缩的,这会使得其中的物质浓度尤其是氨和铵盐类愈发增加,从而抑制酶的活性。因此,用EM处理尿液虽然当时很快就不臭了,但是一段时间后仍然会发臭。
    但是如果不是打算长期保存,我并不建议用这种类似发酵的方式去处理尿液,而是建议取尿液体积的10%左右的EM扩繁液与之混合后直接使用;这样的话,尿液中的以氨为主的有害物质能够迅速钝化为铵盐而不至于让植物烧根,同时又能够及时被植物吸收;放时间长了反而适得其反。但对于缺水的地区来说,又确实具有长期保存的需求,因此这种情况我建议对尿液加入其5%质量的红糖或糖蜜,在加入其5%体积的EM扩繁液进行密封发酵并保存。


    IP属地:海南2楼2021-08-30 16:57
    回复
      2. 南美白对虾养殖中虾肢体发黄怎么回事?如何使用EM或其他措施避免底质恶化?
      虾的肢体发黄很可能提示塘底底质恶化。
      但我们一定要一探究竟,而不能即刻断定一定是底质恶化而立刻采取改底措施。如果是土塘或泥底、沙底高位塘养殖,那么需要取一点塘底泥沙,看是否发黑、发臭、发热;如果是水泥底、铺膜高位塘或工厂化养殖,那么则需关注池底有没有沉积物、侧壁是否发粘。除此之外,还可以拿显微镜镜检一下虾的肢体以及鳃上是否存在纤毛虫。
      无论上述哪种养殖模式,都建议经常使用EM或乳酸菌制剂拌料,这样虾的粪便中就能够含有大量乳酸菌,其沉积后能够抑制腐败菌的生长繁殖,这一点对土塘养殖而言意义重大。除此之外,土塘可配备涌浪式增氧机,其使水体上下均匀的能力很强,具有很好的物理改底作用。
      至于高位塘和工厂化养殖,由于投料量很大,因此最直接且关键的还是在于水流要利于集污,以便于排污彻底;如果有水流不通畅的死角而产生沉积物则很麻烦,需仔细检查以免除后患。


      IP属地:海南3楼2021-08-30 16:58
      回复
        3. EM发酵产生酒精多还是产生乳酸多?为什么有的乳酸菌发酵也会产生气体?用微生物制剂发酵饲料,是用产生酒精多的酵母好还是用产生乳酸多的EM或乳酸菌好?
        通常来说是产生乳酸更多一些,但随着扩繁次数的增多,酒精的产生量会愈发提高,但总体来说还是乳酸多。但如果扩繁所用的EM原液中的乳酸菌菌株质量欠佳或扩繁次数太多而退化严重,有可能出现酒精的产生量大于乳酸的产生量的情况。
        有时候我们会观察到并非EM菌液的乳酸菌制剂在发酵时也会产生气体,常令人怀疑是不是菌种不纯而混有酵母。虽然菌种不纯的情况是有可能的,不过有的乳酸菌确实发酵能够产生气体,这种情况叫做异型乳酸发酵,其不仅能够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含能够产生酒精、醋酸。通常来说,异型乳酸发酵产生气体的程度不剧烈,并且如果是乳酸菌产生气体而没有混入酵母,那么菌液表面也不会出现一层膜,反之则说明可能是菌种不纯而混有酵母。
        发酵饲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即分陆生动物还是水产动物,其中水产动物又需要分是鱼还是虾、什么养殖模式、养殖密度等。首先来说一下酒精和乳酸队饲料能够起到什么作用:酒精能够使蛋白质局部变性,从而提高其遇水的稳定性,使其不易溶失;乳酸反之,会使得蛋白质在水中更加容易溶失,但有利于促进动物消化吸收、抑制病原菌;除此之外,酒精对陆生动物而言具有一定诱食、提高饲料适口性的作用。
        因此,对于陆生动物而言,虽然酒精能够增加采食量,但我更欣赏乳酸带来的促进消化吸收、抑制病原菌的作用;毕竟退一步来说,消化吸收的提升空间通常远大于采食量的提升空间。因此陆生动物用乳酸菌或EM发酵饲料更好。
        对养鱼而言,鱼饲料有上浮料和下沉料。喂上浮料的,鱼通常给它吃得很干净,相比于下沉料而言残饵不那么多,此时令饲料中的蛋白质不易溶失的需求不那么明显,因此用乳酸菌或EM发酵饲料更好;
        喂下沉料的则反之,而下沉料一旦没被吃干净形成残饵则容易使得水质、底质恶化,这种情况下如果用酵母发酵产生更多的酒精则有利于延缓蛋白质溶失,从而延缓其污染水质、底质的时间,但如果其在污染水质、底质之前没有被鱼吃掉的话,并不能改变其污染水质、底质的结局。因此我建议在土塘养鱼的情况下喂下沉料用EM或乳酸菌发酵,高位塘或工厂化养鱼则用酵母发酵。
        对养虾而言,首先下虾料全都是下沉的,同时虾的消化能力、消化道微生态系统及其免疫力都相比于鱼而言脆弱得多,因此对虾料发酵而言,产生乳酸和酒精同样重要,因此发酵虾料应当使用既含有乳酸菌又含有酵母菌的微生物制剂,或者扩繁多次的EM。
        不过,市面上很多现成的饲料发酵专用微生物制剂是乳酸菌和酵母菌都含有且经过了科学配比的,我希望它们的配比及所用菌株充分考虑了养殖生产中的实际需求。


        IP属地:海南4楼2021-08-30 16:58
        回复
          4. 江苏某地水产药店出售EM被视为假兽药,对此有什么看法?
          这个事件的具体情况我不是太清楚,因此只能根据相关规定和可能的情况来作出评价。这当中首先就是假兽药如何判定:《兽药管理条例》第四十七条第一款提到“以非兽药冒充兽药”,这是最可能符合这个事件的特征的;而之所以会被视为冒充兽药,很可能因为其包装或其他宣传途径上表示可以防治某些疾病,而EM作为“非药品”是不可以这么宣传的。
          EM可以防治某些疾病是不争的事实,它已经成为广大养殖户的必需投入品,但相关厂商、经销商在宣传、销售时也需遵纪守法。当然,如果其并没有宣称可以防治某些疾病,那么则不排除相关部门或执法人员滥用权力的情况,这种情况则应当支持商家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向公安机关报案等合法渠道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IP属地:海南5楼2021-08-30 16:59
          回复
            5. 市面上的微生物制剂,到底是登记为农药、兽药的好还是登记为微生物肥或者饲料添加剂的好?
            虽然我们通常认为登记为农药、兽药的更加正规而更好,但事实上跟登记成什么没有直接关系。根据已有经验来说,登记成微生物肥、饲料添加剂的更有优势。
            登记为农药、兽药只能说明其应用时间长、产品成熟,并不代表其具有大规模生产微生物制剂的能力;而且我也从来没有见过登记为兽药的微生物制剂,不知道是我孤陋寡闻了,还是确实十分罕见。登记为微生物肥相对来说门槛较低,对此不作具体评价。登记为饲料添加剂的,才可能有大规模生产微生物制剂的能力。
            但无论登记成啥或者有没有登记,都不能跟它好不好划等号,而微生物制剂本身好不好,还需要回到老生常谈的“菌株”。菌株的优良如同动植物种苗的优良,这些微生物制剂使用的菌株越优良,那么其生产的微生物制剂自然也越好。但我们买来的微生物制剂中的菌株是否优良,我们不得而知,在没有对微生物进行生化鉴定或代谢组学分析的条件下,只能通过实际应用效果来确定。


            IP属地:海南6楼2021-08-30 16:59
            回复
              6. 扩繁EM前对培养基(红糖或糖蜜+水)进行加热消毒是必需的吗?
              原则上来说,应当对培养基加热进行煮沸或巴氏消毒(加热至60度,维持30分钟),冷却后再加入EM原液进行密封发酵。但实际操作上,对液体进行加热在某些场所确实实施困难。
              因此我建议,如果打算对EM进行多次扩繁,例如第一次用1L原液扩繁出10L扩繁液,第二次再用这10L扩繁液扩繁出100L扩繁液乃至第三次扩繁出1000L扩繁液的话,那么第一次扩繁时必需对培养基进行加热消毒,而第二次、第三次就无所谓了。
              这么做的原因是:EM原液中拥有性能十分优良、具有“头领效应”而能够动员整合环境中其他有益微生物的嗜酸乳杆菌;因此我们需要在第一次扩繁时尽可能减少杂菌的数量,保证EM原液中的优良菌株在第一次扩繁时增殖产生大量菌体。这样一来,在第二、第三次扩繁时,不仅能保证原有优良菌株的菌体增殖,而且还能够做到将来自环境的杂菌中的土著有益菌整合起来,使得扩繁出的EM中的菌群更具有多样性。
              但是这么做并不意味着我们在第二次以上扩繁时不需要再注意环境卫生,我们仍然需要尽可能保证环境、容器、培养基的清洁,尽可能减少有害杂菌的数量,至少使用看起来干净的水。除此之外,我们需要重复的是:扩不过四,即连续扩繁不要超过四次,这是为了保证我们得到的扩繁液中仍然具有足够数量的EM应有的优良菌株。


              IP属地:海南7楼2021-08-30 17:00
              回复
                7. 感觉红糖或糖蜜中没有氮元素,用什么补充好?
                我们感觉的并不是真的,事实上红糖和糖蜜是含有氮元素并且能够满足扩繁EM的需求的。根据相关报道,红糖的粗蛋白含量为0.7%-3.5%,糖蜜为3%-6%,并且其组成以氨基酸为主。对正常扩繁EM而言,完全够用了。用作其他用途则另当别论。
                实在想加点东西补充氮元素的话,建议加入1%以下的尿素,或者4%以下的氨基酸原粉。


                IP属地:海南8楼2021-08-30 17:00
                回复
                  8. 近年多地作物青枯病爆发明显,有没有什么建议?EM对其有没有什么帮助?
                  青枯病发病急、危害大,损失惨重,因此对于已经发病的作物,当务之急是及时制止损失,因此这时候就不能够再指望EM或其他微生物制剂来扭转局势了。杀菌剂该用还是要用的。同时,青枯病是细菌性病害,因此针对其的杀菌剂也需要避免与EM或其他微生物制剂合用,否则后果不仅是EM或其他微生物制剂被一同杀死,而且还减小了杀菌剂接触到病原菌的机会。总之,EM不是万能药,其在大多数病害上的作用是预防。我不希望再听到有种植户说“某些业务员为了推销产品,置客户的损失于不顾”这种话。
                  不过,以上说的是已经发病的极端情况,对于未发病的情况,我们应当采取一些预防措施,而EM或其他微生物制剂在其预防中有重大的积极作用。毕竟我们不难发觉,常使用EM、不滥用无机肥料的作物的发病率是实实在在地比不这么做的要低很多的。根据现有报道,青枯病是由假单胞菌属的病原菌导致的,非常容易发生于高温高湿、偏酸性土壤、积水土壤、滥用复合肥且尤其偏施氮肥以及重茬的土地。说到这里,是否觉得似曾相识?偏酸性、积水不正是滥用复合肥带来的土壤环境恶化的表现?进一步地说,导致青枯病的病原菌也并非如同新冠病毒那样的急性、绝对的病原菌,而是条件致病菌,平时也会在土壤中少量存在,只有在当前环境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才会致病。也就是说,在青枯病爆发时,病原菌在当前环境中是有绝对优势的,此时除了赶尽杀绝别无选择,但在未发病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常用EM或其他微生物制剂、科学使用肥料及其他投入品来保持良好的土壤环境,从而避免青枯病及其他病害的发生。


                  IP属地:海南9楼2021-08-30 17:01
                  回复
                    9. 疫情肆虐,EM能否帮助我们抵御病毒?
                    能!
                    虽然我知道说出“能”这个字是非常有争议的,因为我们明确地知道,EM本身不具备杀灭病毒和治疗病毒感染的作用,而一旦说出“能”字,就很容易为别有用心者所利用,借机再次将EM鼓吹为“万能药”;到那时候,针对EM或其他微生物制剂的负面评价会更多,我也会因此受到谴责。
                    不够这并不意味着EM或其他微生物制剂对其没有帮助,我们必需尊重这个事实。当前人类面临的新冠肺炎疫情、前些年畜牧业面临的非洲猪瘟疫情乃至常年面临的禽流感疫情都是病毒导致的急性传染病。面对病毒,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斩断传染源、传播途径,其次便是保护易感动物、人群。而针对易感动物或易感人群的保护,除了对呼吸道、黏膜的外在保护以避免其与病毒的接触之外,提高免疫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保护措施。服用EM或其他微生物制剂对人畜免疫力的增强作用是公认且有充沛的科学依据的。
                    但是,无论是什么问题,都不能仅仅依靠EM或其他微生物制剂,世界上也绝对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做到解决所有问题,这是我们必需牢记的道理。如果有人宣称某一样东西能解决所有问题,或者某一个问题只需要用一样东西来解决,那么这都是道理上说不通的,需要极其警惕其是否存在炒作乃至谋财害命的企图。


                    IP属地:海南10楼2021-08-30 17:01
                    回复
                      吧主辛苦


                      IP属地:河南11楼2021-08-31 08:41
                      回复
                        比嘉照夫就是个披着学者外衣的骗子而已


                        IP属地:山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1-08-31 14:13
                        收起回复
                          @比嘉照夫 诚然,我对近年来的EM不再含光合菌表示遗憾,但早期的EM确实是含有光合菌,这是有我们过去的实践事实和核心期刊文献(摘要如下)作为依据的。我个人认为,近年来的EM不再含光合菌是生产厂商经过考量后的决定,而比嘉照夫前辈作为其创始人和应用技术推广者是无法对生产厂商的行为进行决定的,因此我认为他在其中没有主要责任。比嘉照夫前辈对微生物技术的农业应用方面作出的贡献是不容否认的。而进一步讲,目前市面上的EM已经脱离了其原有的本质,您应当能够注意到,我们的讨论围绕EM和其他微生物制剂的应用技术,并衍生到农业生产的具体操作,不再有人吹嘘日本EM。我对您尊重事实的态度表示肯定,但很显然,这里除了已经不再活跃的个别厂商之外,没有人吹嘘。就说到这儿吧,我不太希望与农业无关的内容占用太多版面。
                          至于某些EM中存在不该存在的杂菌,我也表示遗憾,当作饮料喝的EM应当需要符合食品卫生标准。


                          IP属地:海南13楼2021-09-01 14:06
                          回复
                            @L_E_D_000 显然您并不清楚em菌里为什么不可能有光合细菌。不是过去有,近年来没有了。而是从开始到现在到以后都不可能有光合细菌。核心是EM菌溶液的pH值在3.5左右以至更低,而光合细菌在低于5.5的pH值下就没办法存活。这不是厂商经过考量决定的,是他想要有在那个pH下也不可能实现。国内的某些核心期刊看看就好,日本土壤肥料学会早在1996年就对EM菌进行了全面测试,光合细菌并没有检测到,还有其他相关的文献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另外比嘉照夫可不是你单纯认为的只是一个学者,他还是日本株式会社EM研究机构的法人,传播到世界几十个国家的EM-1号就出自他的公司,而且到目前为止这个公司官网所售的EM-1号仍然宣传有光合细菌。所以作为公司的法人,他没有主要责任吗?


                            IP属地:山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1-09-01 16:36
                            收起回复
                              @L_E_D_000 贴两张EM-1号基因测序的图,如果固执己见当我没说。比嘉照夫作为一个学者,而且是一名大学教授,一直强调EM菌中光合细菌的核心作用,自己公司相关产品被多次检测到没有光合细菌死不承认是我没想到的。
                              作为一个广泛传播的产品,强调本身没有的成分不是虚假宣传?产品只要有用就不用讲成分了呗?放在国内估计已经像这几天出事田园主义全麦面包凉透了。


                              IP属地:山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1-09-01 18:4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