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吧 关注:68,470贴子:360,945
  • 6回复贴,共1

新学期,动画专业青年教师赠给大学生们的一些碎碎念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文:转自公众号“动画学术趴”
作者:野草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专业副教授
动画学术趴创始人
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tDwImFgaeO6uRqNmDNseA


IP属地:河南1楼2021-09-10 18:15回复
    写这篇文章的缘起,是我们主编彼方有一天突然跟我说,想向我约一篇稿子:正好赶上新学期开学,要不要给所有动画专业的同学们(尤其是新生)写点儿学习建议什么的。
    我说这个选题感觉很难写啊,我只能试试。
    ——然后这篇文章几乎是我有史以来写得最快的稿子。写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很多想(tu3)法(cao2)都已经在脑子里了。 当然,所有观点只代表我个人,既不代表学术趴编辑部,也不代表我所在的学院哈。我只是觉得这些内容对动画专业的同学们可能有一丢丢帮助,仅供大家参考。 也很有可能出现其他老师们难以同意的观点,对此欢迎留言评论给我们。 这些内容其实主要是对各高校大一新生们说的话,因为你们刚刚入学,其实还没有得到老师们在专业上的持续指导帮助。不过,对于非新生来说,或许也不妨看看XD

    //不过这篇文章的配图可真是难坏我了……于是随便贴一张动画学术趴编辑部会议室白板局部,编辑部赠给我们主编彼方的可爱小涂鸦//


    IP属地:河南2楼2021-09-10 18:31
    回复
      01
      适当远离自己熟悉的风格
      在创作时要有所变化
      给所有学艺术类专业的同学的首个建议:多接触些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和作品。
      这听上去很奇怪,对吗?难道不应该是我对什么作品感兴趣,就多尝试什么类型的创作吗?但这并不是事实的全部。
      我在许多场合(教学研讨会、论坛、活动等等)和各高校动画专业的老师们凑在一起的时候,最常讨论的话题(可能没有之一)就是“现在的孩子们怎么画得都差不多,风格也太像了……” 总之一句话,同质化严重。似乎这已经成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多数都会经历的阶段。
      想想也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同学们小时候接触过的大众作品很可能都差不多。这通常不是完完全全的主动选择,而是每一个时代的行业生态和媒介环境决定的。今天,你们会比我更清楚:是算法,是人工智能推荐,是所有商业化视频平台的广告位,在左右着我们能看到什么,又更多地看到什么。(鲍德里亚[最近让我又爱又恨的学者]会将这种境况称作“仿真”秩序,称作“测试”,称作符号的“代码”统治。私货,不多说。)
      喜欢什么就去画什么,不喜欢什么就干脆躲开:这会形成“风格茧房”——这是我借用传播学“信息茧房”概念的一个生造词了。简单来讲就是,长期绕着自己感兴趣的风格,不向外看,则很可能越来越难以摆脱一个常见的风格。
      你习惯的风格,会变成茧,包裹住你自己。慢慢地,你就只会这一种风格了。
      ——要注意,根据老师们以往的经验,这种被动形成的风格往往是普通的、缺乏个性的。学会了一种风格,决不意味你“有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所以,对于还在成长期的、年轻的创作者来说,“风格茧房”很可怕。
      而探索自己独有的风格,那是另一个单独的问题:


      IP属地:河南3楼2021-09-10 18:37
      回复
        02
        探索自己的风格
        就在几天前,一件事情让我颇有感触。
        我在一次大规模的新片观影活动上看到一部动画短片,让本来很疲惫的我一下子就精神了。那种松动的、抖动的运动线条,还有角色造型,简直太令人熟悉了,因此我看了不到10秒钟就认定:这难道不是Paul Driessen(荷兰的动画大师)的作品吗?6分多钟的片子看到结尾字幕,发现果然是他!

        这是 Paul Driessen 以前的作品《看见冰山的男孩》(2000)
        于是我就非常感慨:第一,一个动画大师的风格特征竟然能显著到这种程度,让观众看一眼就能认出来;第二,原来他老人家还在继续坚持创作!太令人感动了(我看完片子立刻查了一下,他今年已经81岁高龄了。在片尾字幕里,编剧、导演、动画全都是他)。
        当你探索出了自己的风格之后,它就是你这辈子都能持续使用的独门武器,是一把你自己铸成的利剑,是你用来表达、展现自己思想和感情的语言。
        我想,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创作实践之后,你们也会找到自己的风格。那时候,“风格茧房”对你就已经不起作用了。那时候,你是你作品的真正主人。
        ——划重点:“风格”不单指美术风格,还有别的东西。以动画为例,视听语言、运动和表演都存在很多不同的风格。这件事情,大二或之后的同学应该都已经能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了;大一新同学,你们应该马上就会知晓这件事(传媒大学动画专业的大一同学,具体的咱们课上聊)。


        IP属地:河南4楼2021-09-10 18:39
        回复
          03
          创作时,保持专注
          这一点,大家应该都能基本同意。一个非常著名的相关例子就在《原动画基础教程》(也叫《动画师生存手册》,动画师的必读书,许多高校动画专业的教材。配套教学视频网上随处可见。想买书的话我们店里也有)里面,就是那个有关古典乐的典故:
          Richard Williams(该书作者,超级动画大师)年轻时第一次拜访Milt Kahl(另一位超级动画大师)时问:“你工作时听过古典音乐吗?”,然后被回复道——

          “这是我听到的最愚蠢的问题!我从没听过这么笨的问题!”
          这个典故当然旨在告诉大家,做动画创作需要专心,甚至连音乐也会打扰你。
          Animation is concentration.
          当然了,这个说法其实有点极端。我们在画东西的时候没必要连音乐都不能听(我可以接受勾线和上色时听音乐啦),但……
          大家真的不要在课上自己摸鱼画画啦!
          现在的孩子们,家里条件真的普遍不错,手里各种pad等等我在读书的时候根本无法想象的好装备。轻便而好用,可以装在包里带到教室。
          然后我就看到,部分同学郑重地立了flag,要让设备成为生产力,于是开始在课上捧着个pad画画摸鱼。我向多位其它高校的老师求证过这件事情,情况还是很普遍的。
          上课时间,只听课,别做额外的创作。
          相信我,边听课边画画,一方面听不好课,另一方面你创作的思路也会不连贯,这种不专注会严重影响作品质量。
          “摸鱼”这件事意味着它不是正式的创作,而是一种放松和休闲;而假如你要做一个正式些的创作,千万不要盲目利用碎片时间。如果你是一个成熟的艺术家,在做一件认真的作品,那么你在创作的时候,尤其是构思的过程中,脑子需要高速运转,所以得非常专注,开不得小差。你有90分的创作能力,但在摸鱼状态下,成果估计也就70分——因为你没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这件作品中。
          (当然,我自己在这件事上可能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在我做创作或者写论文的时候,我基本上会沉浸在一个“六亲不认”的状态里,表情凝重,凶神恶煞,对手头以外的事情会充而不闻,反应永远慢半拍儿……但我恰恰觉得只有这样的状态才可以出好东西。)


          IP属地:河南5楼2021-09-10 18:40
          回复
            04
            找到适合自己的日程管理方法
            大学不光是同学们的一段求学经历;更重要的,它是一个关键的人生阶段。 很多工作和生活方面的习惯,将会在这几年养成。建议大家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并管理好自己的日程安排。
            尤其是,你必修与选修的四五六七八门课(及其对应的各种结课作业),参加的两三个社团,作为主创成员的一两个创作项目,你喜欢的两三款游戏,你定期要做的锻炼和健身(如有,很棒!比我强多了),你和朋友聚餐,你谈恋爱约会,你开始面试准备实习……它们都很重要,又都要拆分你的时间。你的日程表,应该比你中学时复杂很多。
            把该记录的记录好,不忘事儿——可以是在记事本上,也可以考虑各种无纸化的日程工具。以方便为第一要义。

            //老土的我,从初中开始养成习惯在本子上记录日程,完成一项作业[那时候几乎只有作业]就用笔圈掉一项。所以到现在我也没实现日程无纸化哈哈……图为我今年某一周的日程安排,具体信息已模糊处理。那些没画圈儿的就是当周没有完成的事情……残念//
            等你们大四了,还有毕业创作——无人能幸免,对吧~ 包括我们传媒大学在内的很多高校还有大三的联合创作。个人或小组独力做一部动画短片,就更加考验这个能力。你们要用一整年的时间,从前期创意直到逐个镜头的制作和修缮,打造一个完整的作品。做好计划。
            归根结底,你的时间(通常)都听你的。所以要管好它。
            管理日程这件事,随着同学们年龄的不断增长,只会越来越重要。
            等同学们到了我这个年龄(我是一名34岁高龄的青年教师),无论你们今后在哪个领域、哪个岗位,日常待办事项应该会比读书时……翻倍吧。
            对自己30岁之后的工作节奏境况,我不多说,但我有一个自诩贴切的比喻:时间的肉馅。稀碎稀碎……
            所以,假如这确实是由人生阶段和年龄决定的,那么,我能给大家的最后一个建议就只能是——


            IP属地:河南6楼2021-09-10 18:42
            回复
              05
              珍惜你们的读书生活吧
              老了之后你才知道年轻时多美好。
              这句话是真的。
              这句话是真的。
              这句话是真的。
              PS. 这几天开学,还见到了许多研究生新同学。在这里我也专门为动画专业的研究生提供一个很简单的建议吧:做动画≠做动画研究。对我来说,这是两件完完全全不同的事情。大家要清楚哟^_^
              新学期,祝所有入学的和返校的(还有可能因为住在高风险地区而需要线上听课的)同学们开学快乐!


              IP属地:河南7楼2021-09-10 18: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