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吧 关注:62,793贴子:329,768

孔子夸赞管仲,就因为管仲让齐国尊王攘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1-09-15 22:15回复
    不是。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1-09-15 22:34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孔子夸赞管仲的是他的“大仁大义”。“尊王攘夷”是他做的事,孔子夸赞他的是作到那个的方式。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1-09-15 22:41
      收起回复
        左传僖公七年:“管仲言于齐侯曰:「臣闻之,招携以礼,怀远以德,德礼不易,无人不怀。」齐侯修礼于诸侯,诸侯官受方物。”管仲以周礼治国,辅佐齐桓公称霸,这是事实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1-09-15 23:38
        回复
          之前科普过了,《管子》这本书是后世托名伪作 和历史上的管仲基本没有关系。炒得最热的“衡山之谋”,出自《管子·轻重篇》。所谓“衡山国”,当然只是西汉才存在,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1-09-15 23:45
          收起回复
            管子不少记载都是战国到西汉时期的托古,不能作为可信史料采用。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而卖之。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贾,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什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贵贾。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买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漕粟千赵。赵籴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粜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赵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这篇一直被认为是《管子》中可信度最低的一篇,晋代傅玄就注意到,“ 《管子》之书,半是后之好事者所加,《轻重》篇尤鄙俗”,而王国维、郭沫若等认为成书于文景时期、罗根泽认为成书于武昭时期、马非百甚至认为成书于王莽时期。就算是呼吁“走出疑古时代”的李学勤,也倾向认为是战国末年。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1-09-15 23:46
            收起回复
              春秋时期是氏族社会,不存在私营工商业,所以这种理论出现也一定是在战国以后,经济学家为适应新形势而展开的思考。所以这种“轻重”策略其实也并不神秘,实际上桑弘羊的平准均输、王莽“六管”、唐刘晏“常平法“、王安石的均输法与市易法,都是这种思想的发挥延伸,表示国家对工商业的干预,也是对抗豪强兼并、减少贫富差距扩大的有效手段。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1-09-15 23:46
              收起回复
                要说到谁是春秋第一贤相,我想,至少撰写《春秋》的孔子该会把这个位置留给齐国的管仲。因为孔子一向标榜“仁”为自己最高的政治理想,从不轻易许人以“仁”,可他却破天荒地称赞管仲“如其仁”。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1-09-15 23:49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管仲的相才是如何造就的?为什么是他,才能与齐国相互成全,问鼎春秋首霸的同时,也在青史上留下一代贤相的美誉?
                  可遗憾的是,翻遍了《史记·管晏列传》,却找不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09-15 23:53
                  回复
                    在司马迁的叙述中,以公元前685年拜为齐相作分水岭,此前的管仲和此后的管仲似乎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让人很难将这两张迥异的面孔联系到一块儿。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1-09-15 23:53
                    回复
                      公元前685年以后的管仲对内治国,国富民殷;对外用兵,柔远能迩——他似乎就是个无所不能的政治天才。之所以说管仲是“天才”而非“人才”,是因为在公元前685年之前的经历中,看不出管仲的政治才干是如何“学而知之”的。司马迁引述管仲自己的话说: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睗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史记·管晏列传》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1-09-15 23:53
                      回复
                        卑微的商人管仲是怎么搭上了齐桓公最亲信的大臣鲍叔牙的呢?合伙做生意,管仲坑害了叔牙。后来从政,又屡遭败绩,鲍叔牙凭什么要力挺他出任齐相?凭什么还要言之凿凿地告诉桓公:除了管仲,没人能够成就齐国的霸业?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1-09-15 23:55
                        回复
                          一个失败的商人摇身一变,成了一代名相,这在春秋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看看与齐国并世的其他三大国,楚成王的令尹斗谷於菟可是出身高贵的公族成员,晋文公的首席谋士狐偃更有文公舅父之尊。秦穆公的谋主百里奚纵负亡虏之名,但他来到秦国之前,好歹也是堂堂的虞国大夫。
                          春秋政治普遍流行世卿世禄,登上大国相位者非富即贵,东海大国齐国最伟大的丞相管仲真的就是个卑贱的商人吗?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1-09-15 23:56
                          回复
                            司马迁撰写《史记》好用口述历史。而口述历史多半夹杂着坊间传说、野史趣闻。鱼跃龙门、一夜成名是市井百姓最常幻想的“成功学剧本”,也因此,《史记》中屡屡出现一朝蝶变,羽化成仙的传奇故事。
                            韩信,俗称“兵仙”。按《史记·淮阴侯列传》的记载,在被汉王刘邦拜为大将之前,韩信别说战功彪炳,连一场象样的战役都没有指挥过。他的履历看起来甚至还不如纸上谈兵的赵括。这样的人一朝拜将,真能破魏降代、摧赵灭齐吗?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1-09-15 23: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