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导性听力损失
传导性听力损失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听力损失类型,纯音听力图的主要表现为气导阈值高于骨导阈值(骨导阈值正常),存在明显的气骨导差(≥15dB)。与之相关的疾病也是非常丰富,例如外耳道胆脂瘤、鼓膜穿孔、分泌性中耳炎、听骨链中断等。
这些疾患的纯音听阈如何,传导性听力损失(气骨导差值)各有什么特点?请待我们一一道来。
1外耳道胆脂瘤
外耳道的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是保证声波传入的第一步,如果外耳道出现堵塞,则声能无法很好通过外耳、鼓膜和中耳的联合作用传入内耳。
外耳道胆脂瘤(外耳道皮肤因受到刺激过度增生并角化,脱落后堆积形成胆脂瘤)就是外耳疾病中可造成严重传导性听力损失的疾病之一。
外耳道胆脂瘤发生率并不高,只占到耳科疾病中的0.1%-0.5%,多发于成年人,单侧多见。虽然该疾病早期只局限于外耳道,但是随着病程发展,可逐步侵蚀骨性外耳道壁,并可侵犯乳突和面神经,造成面瘫。
临床研究显示,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可出现严重的传导性听力下降。
I期(外耳道无扩大或轻微扩大,局部小凹形成)患者平均气骨导差可达20dB。
II期(外耳道明显扩大,局部囊袋形成)患者平均气骨导差可达30dB。
III期(侵入乳突和/或上鼓室)患者平均气骨导差值可达45dB。
通过手术治疗,I期患者听力可恢复正常,II期和III期患者术后平均气骨导差值较术前分别减少20dB和25dB。
2鼓膜穿孔
鼓膜在声波气导传播途径中起到关键作用,所以,因各种原因(例如创伤和慢性中耳炎)引起的鼓膜穿孔可导致传导性听力损失的出现。
主要是因为一定面积的穿孔减少了声波作用于鼓膜的面积,进而减小了鼓膜与镫骨底板间之间的面积差异,导致通过镫骨底板到达卵圆窗的声能低于正常水平。
据研究报告,鼓膜穿孔患者(慢性中耳炎和外伤性)的传导性听力损失在低频处最为严重,多个频率平均气骨导差值与穿孔面积呈线性相关,即穿孔面积越大,听力损失程度越大。
但是,听力损失程度与穿孔位置相关性不强。
3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和成人中较为常见的中耳疾患,可造成患者出现传导性听力损失,主要是因为鼓室积液造成中耳阻抗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了中耳在声能传递过程中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通过有效的治疗,听力可恢复正常。
该患者因上呼吸道感染后双侧耳闷数日就诊,视频耳内镜结果提示双侧分泌性中耳炎,声导抗鼓室图为双侧B型。该患者双侧各频率均存在传导性听力损失,右侧250-4kHz气骨导差平均值为28dB,左侧250-4kHz气骨导差平均值为17dB。
由此看出,双侧虽同为分泌性中耳炎,且鼓室图结果相同,但是传导性听力损失情况却并非完全一致,因此,纯音听阈结果可较好反映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听力损失情况,并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4听骨链中断
听骨链主要由锤骨、砧骨和镫骨连接组成,任何一个部分发生病变都可导致听骨链中断,而中断的听骨链将无法发挥自己高效传递声能的作用,此类患者的纯音听阈结果往往提示严重的传导性听力损失。
外伤和慢性中耳炎是造成听骨链中断的常见病因。外伤主要造成听骨关节脱位或听骨骨折,其中以砧镫关节脱位最为常见,听骨损伤中则是砧骨损伤最多见,锤骨和镫骨损伤较少。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最易受到破坏的是锤骨,然后依次是砧骨和镫骨。中耳胆脂瘤中砧骨较易受到破坏,锤骨、镫骨的破坏往往伴随着砧骨的破坏。
听骨链中断的患者纯音听力图多为平坦型,即所有频率均会出现较大的气骨导差值,大多大于30dB。并且,听骨链患者传导性听力损失情况因鼓膜完整程度而有所不同:
鼓膜完整的患者听力损失可达50-60dB。
伴随鼓膜穿孔的病人听力损失可达40dB。
造成两种情况听力损失情况不同的原因是因为完整的鼓膜起到一定的隔音作用,导致直接作用于内耳的声能进一步被减弱。
传导性听力损失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听力损失类型,纯音听力图的主要表现为气导阈值高于骨导阈值(骨导阈值正常),存在明显的气骨导差(≥15dB)。与之相关的疾病也是非常丰富,例如外耳道胆脂瘤、鼓膜穿孔、分泌性中耳炎、听骨链中断等。
这些疾患的纯音听阈如何,传导性听力损失(气骨导差值)各有什么特点?请待我们一一道来。
1外耳道胆脂瘤
外耳道的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是保证声波传入的第一步,如果外耳道出现堵塞,则声能无法很好通过外耳、鼓膜和中耳的联合作用传入内耳。
外耳道胆脂瘤(外耳道皮肤因受到刺激过度增生并角化,脱落后堆积形成胆脂瘤)就是外耳疾病中可造成严重传导性听力损失的疾病之一。
外耳道胆脂瘤发生率并不高,只占到耳科疾病中的0.1%-0.5%,多发于成年人,单侧多见。虽然该疾病早期只局限于外耳道,但是随着病程发展,可逐步侵蚀骨性外耳道壁,并可侵犯乳突和面神经,造成面瘫。
临床研究显示,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可出现严重的传导性听力下降。
I期(外耳道无扩大或轻微扩大,局部小凹形成)患者平均气骨导差可达20dB。
II期(外耳道明显扩大,局部囊袋形成)患者平均气骨导差可达30dB。
III期(侵入乳突和/或上鼓室)患者平均气骨导差值可达45dB。
通过手术治疗,I期患者听力可恢复正常,II期和III期患者术后平均气骨导差值较术前分别减少20dB和25dB。
2鼓膜穿孔
鼓膜在声波气导传播途径中起到关键作用,所以,因各种原因(例如创伤和慢性中耳炎)引起的鼓膜穿孔可导致传导性听力损失的出现。
主要是因为一定面积的穿孔减少了声波作用于鼓膜的面积,进而减小了鼓膜与镫骨底板间之间的面积差异,导致通过镫骨底板到达卵圆窗的声能低于正常水平。
据研究报告,鼓膜穿孔患者(慢性中耳炎和外伤性)的传导性听力损失在低频处最为严重,多个频率平均气骨导差值与穿孔面积呈线性相关,即穿孔面积越大,听力损失程度越大。
但是,听力损失程度与穿孔位置相关性不强。
3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儿童和成人中较为常见的中耳疾患,可造成患者出现传导性听力损失,主要是因为鼓室积液造成中耳阻抗发生变化,进而影响了中耳在声能传递过程中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通过有效的治疗,听力可恢复正常。
该患者因上呼吸道感染后双侧耳闷数日就诊,视频耳内镜结果提示双侧分泌性中耳炎,声导抗鼓室图为双侧B型。该患者双侧各频率均存在传导性听力损失,右侧250-4kHz气骨导差平均值为28dB,左侧250-4kHz气骨导差平均值为17dB。
由此看出,双侧虽同为分泌性中耳炎,且鼓室图结果相同,但是传导性听力损失情况却并非完全一致,因此,纯音听阈结果可较好反映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听力损失情况,并可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4听骨链中断
听骨链主要由锤骨、砧骨和镫骨连接组成,任何一个部分发生病变都可导致听骨链中断,而中断的听骨链将无法发挥自己高效传递声能的作用,此类患者的纯音听阈结果往往提示严重的传导性听力损失。
外伤和慢性中耳炎是造成听骨链中断的常见病因。外伤主要造成听骨关节脱位或听骨骨折,其中以砧镫关节脱位最为常见,听骨损伤中则是砧骨损伤最多见,锤骨和镫骨损伤较少。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最易受到破坏的是锤骨,然后依次是砧骨和镫骨。中耳胆脂瘤中砧骨较易受到破坏,锤骨、镫骨的破坏往往伴随着砧骨的破坏。
听骨链中断的患者纯音听力图多为平坦型,即所有频率均会出现较大的气骨导差值,大多大于30dB。并且,听骨链患者传导性听力损失情况因鼓膜完整程度而有所不同:
鼓膜完整的患者听力损失可达50-60dB。
伴随鼓膜穿孔的病人听力损失可达40dB。
造成两种情况听力损失情况不同的原因是因为完整的鼓膜起到一定的隔音作用,导致直接作用于内耳的声能进一步被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