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交代笔者背景,我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各位看官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观点进行参考。5岁~10岁练球,每天三小时,铁打不饶,教练曾蝉联九年镇江市男单冠军,双面弧圈打法,这也为我现在的框架埋下了基础——我所追求的是中远台弧圈,正手利,那时候横拍的标杆就是王励勤。到18年才重新捡起乒乓球,购入vis底板,于最近换成了玄武岩大师内置st。
先说我的结论:外置底板更适合十分业余和职业反手利的选手,也就是说对于新手来说,外置会感觉更弹,击球更脆,发更少的力就能上台,因为它的纤维层就在浅表面,会在接球时立刻为你提供强大坚硬的支撑来制造撞击。对于顶尖(2000分以上)的选手来说,外置拥有更强的速度,反手利,造成这个结果的是40mm+,速度为王。
内置底板适合有一定基础的业余选手和职业正手利选手,纤维内置,就会允许板面产生更强的形变,这带来了更深的吃球与更长的持球时间,从而制造或对抗更强烈的旋转;当板面形变触碰到纤维层,一下子又硬了起来,给你提供支撑与撞击,或许这就是打透。由于正手与反手的技术动作差别,这种发力方式更适合正手,对反手来说不够迅速,技术要求也更高。
在我使用vis的两年中,我的反手成长迅速,但我也减弱了正手的信心,要知道我们练球的那个年代,是很不注重反手的,几乎所有选手都是正手利。在这种情况下,vis逼着我用反手,因为它的反手实在是太好用了,用了两年下来,经常有教练和我说,你的反手比正手好,这时我总会苦笑一下,有种怀才不遇的感觉,只有我自己知道,五年的正手基本功,它才是我的大杀器。
于是我在机缘巧合下拿到了这块内置尼塔库玄武岩大师,配上省狂让我重温了正手弧圈相持的感觉,球只要半出台,我就立刻侧身拉起,即便对手能应对它诡异的二跳,我也能退台进行下一轮攻势。但反手没有vis灵动敏捷,有舍才有得嘛。
但话又说回来,我其实知道我所习惯的这种二王一马时代的框架已经落伍了,现在流行的是紧凑、速度、快攻、反手爆冲,只有马龙身上还有点王励勤的影子,王大力是我小时候最崇拜的人。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每年都会问我们:“长大了想当什么?”同学们有的说科学家、飞行员、老师、医生...每个人每年的答案都不一样,小孩子嘛,想到什么说什么,只有我,三年一直是一个回答:“我想当乒乓球运动员。”现在阴差阳错地走上了学医的路,乒乓球又成为了我最好的伙伴,上个月回家的时候,去了小时候练球的球馆,得知那个教练已经因为癌症去世了,其他的几乎没变,墙上还贴着十几年前我们去常州参加比赛的照片。很多人建议我改动作框架,适应更先进的外置打法,这样能迈向更专业,我说,打球又不一定是为了要赢,对吧。


先说我的结论:外置底板更适合十分业余和职业反手利的选手,也就是说对于新手来说,外置会感觉更弹,击球更脆,发更少的力就能上台,因为它的纤维层就在浅表面,会在接球时立刻为你提供强大坚硬的支撑来制造撞击。对于顶尖(2000分以上)的选手来说,外置拥有更强的速度,反手利,造成这个结果的是40mm+,速度为王。
内置底板适合有一定基础的业余选手和职业正手利选手,纤维内置,就会允许板面产生更强的形变,这带来了更深的吃球与更长的持球时间,从而制造或对抗更强烈的旋转;当板面形变触碰到纤维层,一下子又硬了起来,给你提供支撑与撞击,或许这就是打透。由于正手与反手的技术动作差别,这种发力方式更适合正手,对反手来说不够迅速,技术要求也更高。
在我使用vis的两年中,我的反手成长迅速,但我也减弱了正手的信心,要知道我们练球的那个年代,是很不注重反手的,几乎所有选手都是正手利。在这种情况下,vis逼着我用反手,因为它的反手实在是太好用了,用了两年下来,经常有教练和我说,你的反手比正手好,这时我总会苦笑一下,有种怀才不遇的感觉,只有我自己知道,五年的正手基本功,它才是我的大杀器。
于是我在机缘巧合下拿到了这块内置尼塔库玄武岩大师,配上省狂让我重温了正手弧圈相持的感觉,球只要半出台,我就立刻侧身拉起,即便对手能应对它诡异的二跳,我也能退台进行下一轮攻势。但反手没有vis灵动敏捷,有舍才有得嘛。
但话又说回来,我其实知道我所习惯的这种二王一马时代的框架已经落伍了,现在流行的是紧凑、速度、快攻、反手爆冲,只有马龙身上还有点王励勤的影子,王大力是我小时候最崇拜的人。上小学的时候老师每年都会问我们:“长大了想当什么?”同学们有的说科学家、飞行员、老师、医生...每个人每年的答案都不一样,小孩子嘛,想到什么说什么,只有我,三年一直是一个回答:“我想当乒乓球运动员。”现在阴差阳错地走上了学医的路,乒乓球又成为了我最好的伙伴,上个月回家的时候,去了小时候练球的球馆,得知那个教练已经因为癌症去世了,其他的几乎没变,墙上还贴着十几年前我们去常州参加比赛的照片。很多人建议我改动作框架,适应更先进的外置打法,这样能迈向更专业,我说,打球又不一定是为了要赢,对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