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为「尹娜」的第 233 篇原创
知乎有这样一个问题:
今天闲聊有同事八卦说,我们一个看起来很普通的女同事,一家人都买了高端医疗险,每年光是保费就十几万。当时我就惊了,这种纯粹消费型的保险,真的有必要花这么多钱买吗?
想问目前国内买高端医疗险的人收入水平都是什么级别的?买高端险是种怎样的体验?
娜姐回答:
肯定不是赤贫,但也不至于大富大贵。查了一下我客户里买高端医疗险的家庭,年收入最低的是20万,最高的是200万+。
大部分客户买高端医疗险,舒服的体验只是锦上添花,救命的资源才是主要需求。高端医疗险不一定是为了奢侈的享受,有时候可能也是无奈的必须。
行业前1/50000的保险经纪人,有400+客户医疗险规划经验,分享2个案例和3个故事,让你弄清楚买高端医疗险的人是什么样的,他们到底在想什么。
一、买高端医疗险,什么体验?
讲3个我身边发生的事儿吧。
1、她在新加坡治好了乳腺癌
这个故事,是我在明亚的一位同事。内容取自她的文章《感到害怕,才能学会勇敢》。
这位同事2019年6月确诊为乳腺癌,当时她只有30岁。
她说,2019年6月17日是我人生最黑暗的一天。她想到儿子还在读幼儿园,心中充满了恐惧。为了孩子,她决定一定要坚强。
她先到一家三甲医院,医生给的治疗方案是:尽快安排手术,直接切除肿瘤,尽量保乳;如果不能保乳,通过第二次手术,做乳房重建。
她不满意,去了第2家三甲医院,医生坦诚告诉她:目前在国内可能没有医生能够在一台手术中同时完成单侧乳房切除和重建。
如果在第二次手术中再做重建,大多时候都会遇到很多问题。所以常规来说,做了单侧乳房切除的病人,大多数都是终身佩戴义乳或者是穿特殊内衣。
这位同事当时非常崩溃。她不想在30岁的年纪就开始佩戴义乳。
于是她通过自己购买的高端医疗险,申请了海外二次诊疗,将她的所有检查资料以邮件的形式发给了与保险公司合作的专业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由他们做翻译,发给在美国的合作机构权威医生。
美国医生的二次诊疗意见,是建议使用新辅助疗法,等肿块缩小后,再进行手术切除,可以最大程度的保全乳房。
然后她去了北京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是国内在癌症治疗方面最顶级的东肿,专家也建议她选择新辅助疗法。
于是她决定在国内公立医院进行新辅助疗法。她进行第一次靶向药物加化疗药物的输液治疗时,出现了严重的副作用,整个人开始乏力,恶心,腹泻。
后来为了更好的治疗,她去了新加坡进行新辅助疗法,选择的是新加坡著名的百汇集团癌症中心。
同事之前购买了高端医疗险,新加坡百汇属于保险公司直付网络内,所以她不需要缴纳任何医疗费用,只需要提供保险卡,在一些文件上签字,就可以入院了。

截至2020年底,她的总花费是164万,其中高端医疗险报销了148万,自己花了16万左右。

▲来自同事的文章《感到害怕,才能学会勇敢》
同事买的这份高端医疗险,30岁的人保费1.5万元,消费型的,没得病就当白交了。值不值呢?这个体验重不重要呢?
2、他心肺衰竭去世,花了60多万
我有一位朋友,在某外资金融企业工作,单位给员工配置了团体高端医疗险,在公立医院国际部的门诊、住院费用都可以直付。
他说今年单位有位同事,突发心梗,情形紧急,还引发了心肺衰竭,幸亏有团体高端医疗险,送往北京某心脏专科医院国际部,及时找到了住院床位,一点都没耽误。
但国际部的住院费用,是普通部的3倍。这位同事病情严重,最终治疗一个多月后还是去世了,一个多月花了60多万。
要不是有高端医疗险把所有医疗费用都报销了,家里人在失去这个经济支柱、收入锐减后,还要结算医疗费用,经济压力可想而知。
3、她大病三年,辗转数家医院
这个故事主角也是我在明亚的同事,一位40多岁,从事保险十余年的姐姐,人非常坚强可敬。以下内容来自她的文章《一案四轮十五赔,我的保险理赔故事》。
她得了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室管膜瘤,高位截瘫已经三年多了,脖子以下无法活动,甚至无法自主呼吸。从生病至今已经辗转了6家医院。
第1家医院:
同事2018年发病很急,而且非常严重,很多医院和专家都不敢收,敢收的又说要排队半个月以上才能手术,但当时她的情况,根本连一周都支撑不了。
后来幸亏她有一份中端医疗险,包括紧急医事服务,保险公司帮她安排住进了某神经外科医院下属的私立医院,当天就进行了手术,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但是这家医院费用很贵,一个半月,花了近80万元,合平均每天1.45万元。因为同事没有高端医疗险,不能报销,于是为了节省医疗费用,病情稳定后,同事决定转院。
第2家医院:
但由于气管切开带着呼吸机,同事需要住到支持有创呼吸机的病房。她有两个选择:
一是住到公立医院普通部,社保能报销一部分,她买的普通医疗险能报销剩余的部分,但只能住进ICU,家属不能陪着。
二是住到公立医院国际部,有支持有创呼吸机的单间病房,家属可以陪同,但社保不能报销,她买的中端医疗险可以报销一部分,但也只能100来天,之后费用就得自己掏。
同事先是动用很多关系,进了一家知名医院的ICU。她说,她在ICU体验了什么是“度秒如年”。
因为她不能动也不能说话,ICU医护人员,更多的是关注体征监控仪器上的数据,在私立医院住院时每2个小时帮患者翻一次身,而在ICU整宿不给翻身,也没人在旁及时清理痰液,仅仅是在脑袋一侧放几张纸巾。
第3家医院:
几天后她就从ICU出来,转进了中日友好医院的国际部。这里有支持有创呼吸机的单间病房,家属和护工可以24小时陪护,医护人员的服务也要好得多。
但每天费用要超过1万元,她的中端医疗险最多支持3个月。
第4家医院:
三个月后,由于中端医疗险保额即将用尽,同事又转到了一家公立康复医院。非常幸运的是,在重症病区找到一个套间单独住了进去,而且不限制陪护人员。
这里属于公立医院的普通部,每天的费用大约是国际部的四分之一,社保可以负担一部分,剩下的虽然需要先行支付,但她的普通百万医疗险,可以申请报销了。
2019年全年,同事在这家医院花了80万,社保报销了一半,百万医疗险报销了另一半。
但2020年1月新冠疫情突发,这家医院成为疫情的定点医院,需要腾空全部病房,大年三十那天,同事再次紧急转院。
第5家医院:
这次同事进了望京的一家私立医院,这里的医疗费用高昂且无法通过普通医疗险、中端医疗险报销,只有高端医疗险才能报销。
第6家医院:
4个月后同事又找到了一家康复医院的单人病房,医护服务非常好,虽然也是私立医院,但社保能报销一部分。
……
同事的治疗仍在继续,希望这家康复医院能为她提供一个稳定的医疗环境,不要再受转院之苦。
从我这位同事的案例,大家可以看到,私立医院、国际部,这并不一定是为了奢侈和舒服,有时候可能是无奈的必须。
二、买高端医疗险的家庭,收入什么级别?
跟一年几百块钱的普通百万医疗险相比,高端医疗险保费至少贵了10倍,收入太低的,肯定买不起。家庭年入百万左右的,确实是买高端医疗险的主力。
1、年收入20万
33岁的女孩明明,在体制内工作,年收入20万,她买高端医疗险,有两个原因:
一是明明做过甲状腺癌手术,买不了普通的医疗险,只有高端医疗险能买;
二是明明的母亲是胃癌去世的,三年多里陆陆续续住院十几次,每次都要靠父亲托人找关系,简直操碎了心,父亲老了,以后帮不了家人太多,而且能花钱解决的不想再欠人情了。
明明第一年的高端医疗险保费是5365元,她买的是一款保额1000万元的纯住院高端医疗险, 包含全球除美国外的所有地区,包含公立医院的特需部、国际部、普通私立医院,不包括昂贵医院,为了降低保费,设置了8000元免赔额。
如果需要住院,可以请保险公司帮助在网络内医院找床位;发生大病,还可以请保险公司帮助联络国外专家帮助审核病历、给二诊意见,综合选择全世界最先进的治疗手段。
年收入20万的人,花五六千块钱,不仅有人管协调医疗资源,还有人给承担医疗费用,相比那些得了大病,又要求人赵医生、又要借钱看病的人,这钱花的有尊严。
2、年收入50万+
28岁的莉莉,从美国名校毕业回国,进入某知名互联网公司工作,税后年收入50万+。
她在国外读书时,学校给学生配置了不错的医疗保险,已经习惯了靠保险解决医疗费用。她回国第一件事,就是配好了高端医疗险。
她说:北京的好医院人太多了,因为互联网公司工作很忙,很担心想看病的时候要排队很久,那可能会让我拖延着不去看病的。
所以莉莉买高端医疗险更多的是为了让自己“勤”于去医院,防患于未然。
她第一年的保费2.6万元,门诊和住院保额都是1000万元,包括公立医院特需部、国际部、普通私立医院,不包括昂贵医院,涵盖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没有免赔额。
不管是看门诊,还是住院,都可以请保险公司帮助挂号、协助床位,在保司合作网络内的医院,把保险卡交给前台,签个字,就可以了。
每年还有5000万元的体检额度,保险刚承保,莉莉就去了某三甲医院体检。
人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从它每年给我们赚的50多万里,拿出来5%,及时“维修保养”这台身体机器,也不算嘚瑟吧?
3、年收入100万+
高先生在某金融企业任中层管理者,年收入100万+,妻子是全职主妇,女儿8岁。他给全家人配置了纯住院高端医疗险,每年一万多元保费,一家三口各自拥有1000万元住院保额。
全家人的高端医疗险承保后,他还希望能给家里老人也配置高端医疗险。
他说:如果真生了大病,去三甲医院住院是很难的,就算是能住进去,环境肯定也会很差。我最信任的还是公立医院国际部,一方面医生也都是国内最好的,另一方面没那么多人,病人和家人都少受罪。
他们全家买的这款高端医疗险,只保障中国大陆和港澳台,保额1000万元,为了降低全家人保费,设置了1.2万元免赔额,一家三口第一年保费1.6万元。
对于年收入100万的家庭,用1.6万元转嫁一家人全部住院风险,算不上奢侈吧?
三、高端医疗险是纯消费型,值得吗?
对于中产及以上阶层,纯住院的高端医疗险是刚需。发生大病,少的也要理赔几十万,多的上百万、几百万。这时候肯定没人说不值。
那万一好几年都没发生大病呢?还值吗?要看对“值”是怎么定义的。
如果你认为只有实实在在、看得到的东西才值得花钱买,那消费型的高端医疗险不值;如果你认为心里踏实、减少焦虑,这本身也值钱,那高端医疗险就值。
还有做手术之前,医院都要对手术室、手术用具消毒,人力、物力成本不算少。难道不消毒就一定会导致病人感染吗?不一定吧?如果没感染,消毒的成本岂不是白花了?
再比如买车险,一年好几千块钱,如果没发生剐蹭、车祸什么的,这钱就白交了,你觉得值不值?
再比如给车做保养,可能你不保养,这一年下来也没什么事儿,但你保养花了好几千块钱,值不值?
人体检也是,有的人一辈子不体检,活到八九十岁。那我们这些从二十多岁就每年体检的人,每年一两千块钱,一辈子下来花了十几万,值不值?
季羡林说:只有他能做到”尽人事听天命”,一个人才能永远保持心情的平衡。人的安全感怎么来的?不是你真的安全,而是你不害怕危险。
高端医疗险,对中产及以上阶层来说,就是这样一种“尽人事听天命”的工具。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