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您刚刚参演的这场俄罗斯诗歌朗诵总体来讲是成功的,演员的朗诵品质(尤其是老演员)灯光、背景、音乐的效果都很不错,艺术家们演得很努力,观众们听得也很努力,——我们很努力的想听懂,想感受到作品和艺术家们想要传达给大家的思想。但客观的说,大部分观众,至少是年轻一些的观众都没能听懂,没能形成或没来得及形成朗诵演出可贵的共鸣————那个国度,那个时代,那种文化,毕竟离我们太远了!艺术家们精湛的演出似乎只让我们领受到一种情绪;那似乎是悲愤的,激昂的,沉重的,充满民族乃至人类使命感的灵魂的呐喊。至于说了些什么,又为什么这样说,我们听不懂,也许诗歌的语言本身就是含蓄的,跳跃的,甚至朦胧的,真正懂得欣赏诗歌的可能要得就是这种似懂非懂的境界吧?但心里总觉得不过瘾,不痛快!这不是演员的责任,而是主办方在选材上可能高估了大众的审美能力。也许特定的人群会对俄罗斯文学有着别样的情愫,(听说有一段时间,学校都要教授俄文,也有不少留苏的学生)这样的演出可能更适合小剧场,音乐厅好像还是稍微大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