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康帝继位
司马岳是司马衍的弟弟,在司马衍时代先后担任骠骑将军、侍中、司徒。司马衍在342年病重,留下未能“剪除逋祲”的遗憾去世,他临终立长君,让成年的弟弟司马岳继位,没让儿子继位,希望弟弟继续北伐完成复兴统一大业。司马衍让司马晞、司马昱、庾冰、何充、诸葛恢辅政,这五名顾命大臣中,司马晞是武陵王,担任镇军将军;司马昱是会稽王,担任抚军将军、秘书监;庾冰担任中书监;何充担任中书令;诸葛恢担任尚书令,司马氏的两位宗室代表门下省,都是侍中;中书省的两位宰相都担任顾命大臣,庾冰与何充都很有势力;尚书省代表是诸葛恢,他代表琅琊系势力。顾命大臣中司马氏控制军队和门下省,是在朝廷中司马氏势力最大的两位宗室,庾冰和庾翼都是主张北伐和司马衍亲近,也是劝立司马岳继位的主要人物,何充是庐江人代表江南门阀,诸葛恢是司马晞的老师,何充是司马昱的老师。司马岳继位后立褚皇后,任命司马昱兼任太常,任命庾冰为车骑将军、何充为骠骑将军,王允之为卫将军,积极推进哥哥的北伐政策。益州刺史周抚帅领指挥曹據等攻占江阳,巴氐的辖区日益减少,李势继位后不再对晋朝中央构成威胁。对羯族的攻势仍是主要由张骏和慕容皝执行,而且都是取得胜利。庾翼积极北上把幕府迁到襄阳,领导指挥江南的北伐,派遣桓宣出征。司马岳动员北伐积极支持庾翼,但是朝臣仍多数有些消极,庾翼在荆州重用毛穆之、谢尚、袁真、王愆期等,庾冰也要求北伐,出镇江州任命江虨为长史,准备共同北伐中原。司马岳任命的门下省宰相有冯怀、陆始、袁猷、褚裒,中书监庾亮出镇后,何充继任中书监,司马岳让自己的岳父褚裒从门下省调任中书省任中书令,诸葛恢任尚书令同时,任命褚翜任尚书仆射,司马岳也重用自己的外戚褚氏,甚至对褚皇后的母家谢氏也提升地位,从这时起谢氏开始成为重要门阀。在三省宰相中,江南的门阀主要有何充、陆始等,北方门阀占多数,司马岳积极北伐,任用的北方门阀多,但是得到的支持不是很多,移民都已经土断入籍本地,或者设立侨郡,和异族割据中各族人民都厌战同样,江南的百姓也有些厌战,而统治阶级中玄谈和厌战的气氛更重。司马岳的老师蔡谟都受厌战风气影响,虽然他也赞同北伐,但是总是提醒要小心仔细,表现犹豫,所以当时主战派称他是过河坐船把腰带绑在船上,意思是过分谨慎小心。羯族应对的主要是张骏和慕容皝这两位最积极北伐的攻打,张骏派谢艾沉重打击了羯族多次击败石虎和羯族主力,张骏还派和麟、谢艾打败了羌族。慕容皝在一次战役就消灭羯族近十万军队,已经进入幽州北部。庾翼北伐初期派遣的桓宣作战受挫,在桓宣去世后,由司马勋接替担任梁州刺史,成为北伐先锋。司马岳时代的方镇刺史主要有:扬州是何充兼任刺史;江州是庾冰任刺史、荆州是庾翼任刺史;广州是邓岳任刺史;宁州刺史李秀;益州刺史周抚;梁州刺史司马勋、交州刺史朱藩,兖州刺史褚裒等,在北方张骏任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杨初为雍州刺史。在东北是燕王慕容皝兼任平州刺史,代王什翼犍仍继续效忠司马岳,这时代国的莫含任晋朝左将军,在代国内晋人仍占重要影响力。司马岳时代的北伐形势仍是有利的,虽然南方玄谈、享乐的风气上升,对羯族称晋藩天王保持盲目的乐观,但是益州方向,周抚取得了很大进展,司马勋在梁州方向也不断收复失地,在襄阳方向李阳也守住了防线,南线的战果虽然比不上西北张骏和东北慕容皝取得的胜利,但是也没有遭受严重惨败,仍是缓慢逐渐地向北发展。343年司马岳征召翟汤和虞喜两位隐士,翟汤积极支持北伐,响应晋朝号召把奴仆释放派去参军,在朝廷放还后解放奴仆为国家编户。虞喜是中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岁差的人。羯族割据将领戴开等归降,中原百姓在遭到羯族压迫下,都日益盼望中央收复失地推翻异族残暴的统治,早日实现晋朝复兴恢复和平。司马岳在这年发出诏书:称赞慕容皝歼敌八万,称现在是恢复中原的时机,是天亡羯族的时候,希望对收复中原详细谋划,对戴开归降表示称赞,让人去找庾冰、何充征求意见。虽然这年距离晋朝复兴统一有七年时间,但是司马岳显然已经预见了未来局势的发展状况,他的诏令和号召对晋朝全国军民和各地方镇都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也让司马岳在全国获得巨大声望,晋朝军民对复兴统一都充满必胜的信心,不再有厌战情绪。
司马岳是司马衍的弟弟,在司马衍时代先后担任骠骑将军、侍中、司徒。司马衍在342年病重,留下未能“剪除逋祲”的遗憾去世,他临终立长君,让成年的弟弟司马岳继位,没让儿子继位,希望弟弟继续北伐完成复兴统一大业。司马衍让司马晞、司马昱、庾冰、何充、诸葛恢辅政,这五名顾命大臣中,司马晞是武陵王,担任镇军将军;司马昱是会稽王,担任抚军将军、秘书监;庾冰担任中书监;何充担任中书令;诸葛恢担任尚书令,司马氏的两位宗室代表门下省,都是侍中;中书省的两位宰相都担任顾命大臣,庾冰与何充都很有势力;尚书省代表是诸葛恢,他代表琅琊系势力。顾命大臣中司马氏控制军队和门下省,是在朝廷中司马氏势力最大的两位宗室,庾冰和庾翼都是主张北伐和司马衍亲近,也是劝立司马岳继位的主要人物,何充是庐江人代表江南门阀,诸葛恢是司马晞的老师,何充是司马昱的老师。司马岳继位后立褚皇后,任命司马昱兼任太常,任命庾冰为车骑将军、何充为骠骑将军,王允之为卫将军,积极推进哥哥的北伐政策。益州刺史周抚帅领指挥曹據等攻占江阳,巴氐的辖区日益减少,李势继位后不再对晋朝中央构成威胁。对羯族的攻势仍是主要由张骏和慕容皝执行,而且都是取得胜利。庾翼积极北上把幕府迁到襄阳,领导指挥江南的北伐,派遣桓宣出征。司马岳动员北伐积极支持庾翼,但是朝臣仍多数有些消极,庾翼在荆州重用毛穆之、谢尚、袁真、王愆期等,庾冰也要求北伐,出镇江州任命江虨为长史,准备共同北伐中原。司马岳任命的门下省宰相有冯怀、陆始、袁猷、褚裒,中书监庾亮出镇后,何充继任中书监,司马岳让自己的岳父褚裒从门下省调任中书省任中书令,诸葛恢任尚书令同时,任命褚翜任尚书仆射,司马岳也重用自己的外戚褚氏,甚至对褚皇后的母家谢氏也提升地位,从这时起谢氏开始成为重要门阀。在三省宰相中,江南的门阀主要有何充、陆始等,北方门阀占多数,司马岳积极北伐,任用的北方门阀多,但是得到的支持不是很多,移民都已经土断入籍本地,或者设立侨郡,和异族割据中各族人民都厌战同样,江南的百姓也有些厌战,而统治阶级中玄谈和厌战的气氛更重。司马岳的老师蔡谟都受厌战风气影响,虽然他也赞同北伐,但是总是提醒要小心仔细,表现犹豫,所以当时主战派称他是过河坐船把腰带绑在船上,意思是过分谨慎小心。羯族应对的主要是张骏和慕容皝这两位最积极北伐的攻打,张骏派谢艾沉重打击了羯族多次击败石虎和羯族主力,张骏还派和麟、谢艾打败了羌族。慕容皝在一次战役就消灭羯族近十万军队,已经进入幽州北部。庾翼北伐初期派遣的桓宣作战受挫,在桓宣去世后,由司马勋接替担任梁州刺史,成为北伐先锋。司马岳时代的方镇刺史主要有:扬州是何充兼任刺史;江州是庾冰任刺史、荆州是庾翼任刺史;广州是邓岳任刺史;宁州刺史李秀;益州刺史周抚;梁州刺史司马勋、交州刺史朱藩,兖州刺史褚裒等,在北方张骏任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杨初为雍州刺史。在东北是燕王慕容皝兼任平州刺史,代王什翼犍仍继续效忠司马岳,这时代国的莫含任晋朝左将军,在代国内晋人仍占重要影响力。司马岳时代的北伐形势仍是有利的,虽然南方玄谈、享乐的风气上升,对羯族称晋藩天王保持盲目的乐观,但是益州方向,周抚取得了很大进展,司马勋在梁州方向也不断收复失地,在襄阳方向李阳也守住了防线,南线的战果虽然比不上西北张骏和东北慕容皝取得的胜利,但是也没有遭受严重惨败,仍是缓慢逐渐地向北发展。343年司马岳征召翟汤和虞喜两位隐士,翟汤积极支持北伐,响应晋朝号召把奴仆释放派去参军,在朝廷放还后解放奴仆为国家编户。虞喜是中国古代著名天文学家,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岁差的人。羯族割据将领戴开等归降,中原百姓在遭到羯族压迫下,都日益盼望中央收复失地推翻异族残暴的统治,早日实现晋朝复兴恢复和平。司马岳在这年发出诏书:称赞慕容皝歼敌八万,称现在是恢复中原的时机,是天亡羯族的时候,希望对收复中原详细谋划,对戴开归降表示称赞,让人去找庾冰、何充征求意见。虽然这年距离晋朝复兴统一有七年时间,但是司马岳显然已经预见了未来局势的发展状况,他的诏令和号召对晋朝全国军民和各地方镇都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也让司马岳在全国获得巨大声望,晋朝军民对复兴统一都充满必胜的信心,不再有厌战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