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进展一:张平院士团队完成国际首个面向6G的原型样机平台
张平、许晓东、董辰、张治、侯延昭等老师基于通用芯片和器件,针对6G愿景,设计了高灵活、可扩展的基带-射频软硬件架构,支持Sub-6G频段及可见光多通道高速传输,发布了《面向6G的可见光通信系统》白皮书。完成的面向6G的原型样机平台被中国移动研究院评价为“业界领先”。
科技进展二:张平院士团队完成智简网络系统下的孪生智能医疗平台
张平、王光宇、许晓东等老师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基础,围绕着“智简网络系统”开发的孪生智能医学平台,在通用医学大数据处理、智能学习优化等方面取得多项技术进展,具备医学语义理解、危急重症快速响应,及动态量化疾病风险因素等能力。成果入选“2021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获Nature、CCTV、光明日报等关注和报道。
科技进展三:刘韵洁院士团队完成首个面向服务定制的云网融合系统
刘韵洁、黄韬、汪硕、谢人超、刘江、张娇等老师针对云网融合发展愿景,首创服务定制网络体系架构,研制大规模云网融合协同控制系统,解决服务可定制、确定性可控、全维度协同三大科学问题;基于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覆盖全国40余个城市,联通阿里、腾讯、华为、AWS四大公有云,成功入选通信学会2021“未来网络领先科技成果奖”。
科技进展四:张平院士团队完成冬奥场景5G信号传输关键技术研究与首次应用
张平、张建华、马楠、田磊、李立华等老师针对我国5G赋能智慧冬奥的迫切需求,提出了冬奥低温、复杂山区场景5G复杂传播环境的信道建模方法,研发了多点、多跳的高效信息传输技术,被冬奥项目专家组评价为“为冬奥场馆网络规划和优化、设备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撑”。被CCTV宣传报导,助力5G冬奥应用,保障冬奥顺利办赛。
科技进展五:王文博教授团队完成低轨宽带卫星与地面5G专网互联互通试验
王文博、彭木根、孙耀华等老师围绕我国应急通信、空天地海融合等重大科技战略需求,联合研发了高机动、轻量化的基于云小站和雾小站的灵巧5G专网,完成了低轨宽带通信卫星和陆地灵巧5G专网互联互通试验,实现了无人平台和机械臂的远程沉浸式精准操控,展示了空地融合的智能应用广阔发展前景。
科技进展六:温向明教授团队完成全球首个面向B5G/6G系统的开源工程
温向明、路兆铭、王鲁晗、景文鹏、陈亚文等老师针对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云网融合和开源化的趋势,阐明了开源模式下无线网络协作与自演化机理,设计了全域微服务化的可塑型网络体系架构,支持空天地一体化融合通信,发布了OpenXG开源系统工程,首创了过程开源的移动通信行业群体协作机制,解决了移动通信领域开源难的问题。
科技进展七:王文博教授团队建成OTA空口测试平台并实现示范应用
王文博、李勇、彭木根等老师基于北邮与中国信通院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建成的OTA空口测试平台具备面向5G/B5G系统的全频段射频测试和性能测试的完整能力,已经完成全球首套5G毫米波OTA端到端性能测试。基于该平台,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工信部专项、市科委专项等重大重点项目的公共测试任务和工信部交办的毫米波产业链摸底测试等政府决策支撑服务,获2021年通信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科技进展八:景晓军教授团队构建了电磁态势智能感知与快速决策新体制
景晓军、孙松林、黄海、穆俊生等老师构建了电磁态势感知与决策新体制,攻克了电磁态势实时、准确生成和可靠分发、跨学科知识融合表征、分布式协同与最优决策等关键技术,整体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已应用于多个重要设备,相关效益和推广价值显著。荣获 2021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和中国专利优秀奖。
科技进展九:纪越峰教授团队完成超高Q光学微腔自动化制备、封装及应用平台
纪越峰、杨大全等老师面向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加强高性能新型微纳器件等领域前沿技术攻关需求,提出了一种超高品质因子(Q) SiO2微柱腔的自动化制备与封装集成方案,腔体Q值>𝟏𝟎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用于高精度精准检测和大容量高速相干光通信中。
科技进展十:4篇学术论文获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
刘杨、郭彩丽、穆俊生、姚海鹏等老师牵头发表的论文分别提出了“一种新型基于属性加密(ABE)的授权访问控制机制”、 “一种新型融合可见光通信(VLC)的联邦学习(FL)框架”、“遥控信号自适应采样的无人机探测策略以及基于网络表示学习(NRL)的新型资源分配方案”,显著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联邦学习效率、恒虚警条件下检测概率以及网络资源分配的性能”,获IEEE BMSB 2021最佳论文奖、IEEE WCNC 2021最佳论文奖以及IEEE IWCMC 2021最佳论文奖2项。
张平、许晓东、董辰、张治、侯延昭等老师基于通用芯片和器件,针对6G愿景,设计了高灵活、可扩展的基带-射频软硬件架构,支持Sub-6G频段及可见光多通道高速传输,发布了《面向6G的可见光通信系统》白皮书。完成的面向6G的原型样机平台被中国移动研究院评价为“业界领先”。
科技进展二:张平院士团队完成智简网络系统下的孪生智能医疗平台
张平、王光宇、许晓东等老师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优势基础,围绕着“智简网络系统”开发的孪生智能医学平台,在通用医学大数据处理、智能学习优化等方面取得多项技术进展,具备医学语义理解、危急重症快速响应,及动态量化疾病风险因素等能力。成果入选“2021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获Nature、CCTV、光明日报等关注和报道。
科技进展三:刘韵洁院士团队完成首个面向服务定制的云网融合系统
刘韵洁、黄韬、汪硕、谢人超、刘江、张娇等老师针对云网融合发展愿景,首创服务定制网络体系架构,研制大规模云网融合协同控制系统,解决服务可定制、确定性可控、全维度协同三大科学问题;基于未来网络试验设施(CENI),覆盖全国40余个城市,联通阿里、腾讯、华为、AWS四大公有云,成功入选通信学会2021“未来网络领先科技成果奖”。
科技进展四:张平院士团队完成冬奥场景5G信号传输关键技术研究与首次应用
张平、张建华、马楠、田磊、李立华等老师针对我国5G赋能智慧冬奥的迫切需求,提出了冬奥低温、复杂山区场景5G复杂传播环境的信道建模方法,研发了多点、多跳的高效信息传输技术,被冬奥项目专家组评价为“为冬奥场馆网络规划和优化、设备研发提供了技术支撑”。被CCTV宣传报导,助力5G冬奥应用,保障冬奥顺利办赛。
科技进展五:王文博教授团队完成低轨宽带卫星与地面5G专网互联互通试验
王文博、彭木根、孙耀华等老师围绕我国应急通信、空天地海融合等重大科技战略需求,联合研发了高机动、轻量化的基于云小站和雾小站的灵巧5G专网,完成了低轨宽带通信卫星和陆地灵巧5G专网互联互通试验,实现了无人平台和机械臂的远程沉浸式精准操控,展示了空地融合的智能应用广阔发展前景。
科技进展六:温向明教授团队完成全球首个面向B5G/6G系统的开源工程
温向明、路兆铭、王鲁晗、景文鹏、陈亚文等老师针对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云网融合和开源化的趋势,阐明了开源模式下无线网络协作与自演化机理,设计了全域微服务化的可塑型网络体系架构,支持空天地一体化融合通信,发布了OpenXG开源系统工程,首创了过程开源的移动通信行业群体协作机制,解决了移动通信领域开源难的问题。
科技进展七:王文博教授团队建成OTA空口测试平台并实现示范应用
王文博、李勇、彭木根等老师基于北邮与中国信通院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建成的OTA空口测试平台具备面向5G/B5G系统的全频段射频测试和性能测试的完整能力,已经完成全球首套5G毫米波OTA端到端性能测试。基于该平台,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工信部专项、市科委专项等重大重点项目的公共测试任务和工信部交办的毫米波产业链摸底测试等政府决策支撑服务,获2021年通信学会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科技进展八:景晓军教授团队构建了电磁态势智能感知与快速决策新体制
景晓军、孙松林、黄海、穆俊生等老师构建了电磁态势感知与决策新体制,攻克了电磁态势实时、准确生成和可靠分发、跨学科知识融合表征、分布式协同与最优决策等关键技术,整体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已应用于多个重要设备,相关效益和推广价值显著。荣获 2021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和中国专利优秀奖。
科技进展九:纪越峰教授团队完成超高Q光学微腔自动化制备、封装及应用平台
纪越峰、杨大全等老师面向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加强高性能新型微纳器件等领域前沿技术攻关需求,提出了一种超高品质因子(Q) SiO2微柱腔的自动化制备与封装集成方案,腔体Q值>𝟏𝟎𝟗,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用于高精度精准检测和大容量高速相干光通信中。
科技进展十:4篇学术论文获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
刘杨、郭彩丽、穆俊生、姚海鹏等老师牵头发表的论文分别提出了“一种新型基于属性加密(ABE)的授权访问控制机制”、 “一种新型融合可见光通信(VLC)的联邦学习(FL)框架”、“遥控信号自适应采样的无人机探测策略以及基于网络表示学习(NRL)的新型资源分配方案”,显著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联邦学习效率、恒虚警条件下检测概率以及网络资源分配的性能”,获IEEE BMSB 2021最佳论文奖、IEEE WCNC 2021最佳论文奖以及IEEE IWCMC 2021最佳论文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