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朐县冶源镇告老庄
告老庄位于临朐县城南15公里、冶源镇政府驻地南 1公里处,海浮山之阳,潍(坊)九(山)公路东。西北与迟家庄、红新两村相连,南隔一丘与宋庄交界,东临冶源水库。原村在今址东3公里处,因修建冶源水库,1959年迁至今址。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冯姓自镇内车家沟村析居立村,以吉祥意取名永定庄。明万历年间(1573~1620),冯惟敏之孙、开原兵备道参政冯瑗,告老还乡居此,遂改称今名。清道光年间(约1850年左右),邹平人韩四贵到此,与村冯姓女子结亲定居,现韩姓人皆为其后。全村有冯、韩、高、侯4姓,223户,758人,均为汉族。
明至清宣统二年(1910),属临朐县孝慈乡宋庄社;宣统二年至1929年,属冶源区宋庄社;1930年,属第四区宋庄乡;1944年,属南流区王舍乡;1952年,属第四(南流)区王舍乡;1957年,属王舍乡永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属冶源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乡(镇)后,属冶源镇。
1958年始修建冶源水库,告老庄耕地锐减。1959年至1960年,国家号召库区移民报名去东三省支援边疆建设。冯传志等9户54人,迁居吉林省洮安县保民农场第二大队落户,另有冯传恕等6户31人,到辽宁省大连等地投亲奔友安家落户。以上15户,除冯传志长子冯天山一家与冯现文、冯传恕两家未迁回外,余皆陆续迁回。
现有耕地460亩,以种植苹果、葡萄为主。1985年,有38户村民参加第一轮果园承包,目前100亩果园进入盛果期,年产优质富士苹果25万公斤。1995年,种植结构调整,以种葡萄为主,面积达300亩,年产优质巨峰葡萄150万公斤。养殖业有23家,其中,养鸭户12家,建鸭棚20个;养鱼户11家,建鱼池40个,以养虹鳟鱼、中华鲟为主,效益可观。其他人员,多从事建筑或到杀鸭厂打工。
告老庄迁现址后,由于地势较高,打井吃水极为困难。1960年至1970年,人力挖井,遇土挖土,遇石放炮,共挖井5眼,仅成功两眼,用辘轳汲水,耗时费力。1975年,改用电机,将水抽至4米高的水池内,水池安有两个龙头,只需轻轻一拧,清流即注满水桶,结束手摇辘轳取水历史。1982年,在村西打机井1眼,建高6米、容积30立方米水塔1座,村民用上自来水。后因水质问题,2008年8月改由冶源镇自来水公司供水。
1973年,原告老庄第二生产队,在队长冯天时带领下,自行设计施工,架设引水渡漕260米,东水(冶源水库)西调,扩大水浇面积,增加粮食产量。以一生产队之力,完成此工程,时在冶源公社仅有此例。
1975年,大队办公室、供销社代销处、学校,始用电照明,次年冬,家家用上照明电。
2002年,前东西中心街硬化,长200米,面积1600平方米;2005年秋,村前东西大街硬化,长1800米,面积9000平方米;2008年夏,后中心东街路面硬化,长200米,面积800平方米。村在外工作人员及部分群众为此自愿捐款,村委办公室前有石碑铭志。
明清及民国前期,以私塾教育为主,民国中期改为新学。1936年,村设学堂。1952年,设立正规小学,政府公派教师。1997年,小学撤销,合并于迟家庄小学。至2008年,考入全日制大中专学校学生65人。
1970年,实行合作医疗,设卫生室,有赤脚医生3人。现有卫生室3处,从医人员3名,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告老庄人杰地灵,多有医务人员、党政干部、中学高级教师
告老庄位于临朐县城南15公里、冶源镇政府驻地南 1公里处,海浮山之阳,潍(坊)九(山)公路东。西北与迟家庄、红新两村相连,南隔一丘与宋庄交界,东临冶源水库。原村在今址东3公里处,因修建冶源水库,1959年迁至今址。
明嘉靖年间(1522~1566),冯姓自镇内车家沟村析居立村,以吉祥意取名永定庄。明万历年间(1573~1620),冯惟敏之孙、开原兵备道参政冯瑗,告老还乡居此,遂改称今名。清道光年间(约1850年左右),邹平人韩四贵到此,与村冯姓女子结亲定居,现韩姓人皆为其后。全村有冯、韩、高、侯4姓,223户,758人,均为汉族。
明至清宣统二年(1910),属临朐县孝慈乡宋庄社;宣统二年至1929年,属冶源区宋庄社;1930年,属第四区宋庄乡;1944年,属南流区王舍乡;1952年,属第四(南流)区王舍乡;1957年,属王舍乡永昇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属冶源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乡(镇)后,属冶源镇。
1958年始修建冶源水库,告老庄耕地锐减。1959年至1960年,国家号召库区移民报名去东三省支援边疆建设。冯传志等9户54人,迁居吉林省洮安县保民农场第二大队落户,另有冯传恕等6户31人,到辽宁省大连等地投亲奔友安家落户。以上15户,除冯传志长子冯天山一家与冯现文、冯传恕两家未迁回外,余皆陆续迁回。
现有耕地460亩,以种植苹果、葡萄为主。1985年,有38户村民参加第一轮果园承包,目前100亩果园进入盛果期,年产优质富士苹果25万公斤。1995年,种植结构调整,以种葡萄为主,面积达300亩,年产优质巨峰葡萄150万公斤。养殖业有23家,其中,养鸭户12家,建鸭棚20个;养鱼户11家,建鱼池40个,以养虹鳟鱼、中华鲟为主,效益可观。其他人员,多从事建筑或到杀鸭厂打工。
告老庄迁现址后,由于地势较高,打井吃水极为困难。1960年至1970年,人力挖井,遇土挖土,遇石放炮,共挖井5眼,仅成功两眼,用辘轳汲水,耗时费力。1975年,改用电机,将水抽至4米高的水池内,水池安有两个龙头,只需轻轻一拧,清流即注满水桶,结束手摇辘轳取水历史。1982年,在村西打机井1眼,建高6米、容积30立方米水塔1座,村民用上自来水。后因水质问题,2008年8月改由冶源镇自来水公司供水。
1973年,原告老庄第二生产队,在队长冯天时带领下,自行设计施工,架设引水渡漕260米,东水(冶源水库)西调,扩大水浇面积,增加粮食产量。以一生产队之力,完成此工程,时在冶源公社仅有此例。
1975年,大队办公室、供销社代销处、学校,始用电照明,次年冬,家家用上照明电。
2002年,前东西中心街硬化,长200米,面积1600平方米;2005年秋,村前东西大街硬化,长1800米,面积9000平方米;2008年夏,后中心东街路面硬化,长200米,面积800平方米。村在外工作人员及部分群众为此自愿捐款,村委办公室前有石碑铭志。
明清及民国前期,以私塾教育为主,民国中期改为新学。1936年,村设学堂。1952年,设立正规小学,政府公派教师。1997年,小学撤销,合并于迟家庄小学。至2008年,考入全日制大中专学校学生65人。
1970年,实行合作医疗,设卫生室,有赤脚医生3人。现有卫生室3处,从医人员3名,村民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告老庄人杰地灵,多有医务人员、党政干部、中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