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山上观山水’ 实例如何正确对其下联
《福山胜景》
观音山上观山水;
弥勒竹前弥竹梅。
<平水韵>
有高山有流水还要有楼阁,才是仙境;
有锦竹有梅花还要有路人,才是人间。
(一) 前言
很多人会说,来对‘观音山上观山水’联的都是为了108万才来对联,说老实话,有人为钱不否认,我觉得更多的人是好奇: 哇,真的这么难对?!我来试一试!什么规则都不管随性就来上两句,这只能说开心就好!有闲心来对联的,基本都是温饱不愁、来去自由、没多少事干、爱凑热闹的好事者居多。还有可能就是有点看不惯把108万条幅挂在那里当下联,飘一飘,飘一飘挑战天下的...。哎!咋就是无人能对呢!
不管官方为了炒作也好,或者因为框框条件限制选不出来几副好联也好,虽然确实是搞得一地鸡毛!但看了贴吧里和网上透露出来的对联包括那些打官司的,对的联确实不太尽人意,有人会骂,但就事论事只说事实。
不举实例,得罪人,就举例李白先生和嫦娥小姐,你用人间的‘李白’去对天上的‘嫦娥’,可以!或者用‘先生’对‘小姐’也可以!但你用‘李白’去对‘小姐’,用‘嫦娥’去对‘先生’,感觉不太合适,差点意思!入选49的对联中,也有这样的问题,罗汉和护法之间可以相对,但用罗汉、护法去对观音就不太合适,用织女去对就要好点!甚至用你自己的名字去对观音都可以,名字也是代表你这个人的专用名词!你会说我这个小人物咋对的上观音呢?大小级别不是问题,古人还用民间的才女对朝中的宰相叻,要明白最重要的是能成对!
古话说打铁还要自身硬,自己都不硬咋打铁,况且那还是块精钢铁!而更多的人不知道怎样打这块精钢铁,乱打一通,咋行呢?!肯定出不了精品!
所以就用以我个人认为按今年征联要求,对得比较中意的一副下联来举例解读怎样对好‘观音山上观山水’,对的这副下联好与不好我不予评说,这只是我个人认为的解读方向而已。
世事无绝对,对联也一样,不可能只有一种对法,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读,只是看哪一种对法更有意境而已!而且,能对出一副联不算厉害,最重要的是要会演绎释联、延义品联,展示出这幅联的内涵意境才是最厉害!
(二)对联
根据对对联基本方法可以确定‘观音山上观山水’这句上联,下联只能用正对对法来对。‘对联对联要相对才成联’,要注意不要合掌,有正有反才是佳联。
借用启事中要求:“投稿作品须融入东莞观音山的景物元素(以自然生态元素为佳)”。 由此前限以观音山的“景点”作对,到这次以观音山的“景物”作对。由景点到景物,内涵适当放宽了,这些怎样能表达出‘胜景’,还能表达出‘福山’这个意境,还有‘要融入观音山中的景物元素’这个没有尺度标准且很随机性的条件,拿捏真的要考量考量。
对联总共7个字,减去2个重字还有5个字,再减去1个方位字(不是不重要,能用的方位字就那么几个,很好找,用对就行,相对就没那么重要),真正需要找的也就那么4个字!返璞归真,对出来也就普普通通的几个字,不会是啥高大上的用词,刚好合适就行,最重要的是你用的字词句能否有合理的释义,能与上联共同演绎福山胜景这幅风情画卷,能让人品读出其中的内涵意境!例句如下:
观音山上观山水
弥勒竹前弥竹梅
看看对联是否符合对联的基本6要素。
1)、“字句对等”
符合
2)、“词性对品”
【福山】:
观音(女相)//弥勒(男相);动名,拟人名词;都是印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中的菩萨之一,观音菩萨慈悲为怀,以和为贵,弥勒菩萨大肚宽肠,心胸宽广;都是福菩萨。
弥勒和观音地位之比较:
在印传佛教中,三世佛通常分横三世佛与竖三世佛。
(1) 竖三世佛:过去佛的燃灯上古佛,加上现在世的释迦佛(原名:悉达多),以及未来世的弥勒佛。
(2)横三世佛: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右有文殊菩萨,左立普贤菩萨;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两旁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左边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两旁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
汉传佛教观音菩萨与弥勒佛地位差不多高,但印传佛教中则弥勒佛的地位要比观音菩萨高,所以是能成对的。
我们一般所熟知的弥勒菩萨一般是指在一些汉传佛教的寺院里,常见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的‘笑面弥勒佛’,在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哲宗皇帝赐号布袋和尚为“定应大师”,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岳林寺住持募建阁时,将弥勒菩萨佛像于寺内,因此天下寺院才开始供奉布袋和尚为原型的表法弥勒尊佛像。
注: 布袋和尚,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
【胜景】:
叠叠障障‘山’//高高矮矮‘竹’,山和竹都是名词,实词;观音山//弥勒竹(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其中的‘竹’就意为竹林竹海--由官方字词典标准释义)。本来上联的‘山,山岗山岭’要用湖海等来对,但联尾又有山水,再用有水的湖海对稍微不妥,用‘竹,竹林竹海’则刚好能对!
有人会说观音山是专用地名词,弥勒竹虽说是专用名词,但不是专用地名词,实际上只要是名词,是可以作为地名词的,例如:百货大楼本来是一栋楼的专用名字,但大家一说去逛百货大楼,就知道是哪儿;又如:村口有一颗百年桂花树,伙伴打电话问你现在在哪儿呀?我在桂花树这里,桂花树也就是个地名词,只是相对于说是村民公认的地名词。就跟你在东莞问路观音山在哪里一样,东莞不止一个观音山,会反问你你要去哪个观音山?!但在樟木头问观音山,一说就知道是哪里!所以观音山也就是个地名叫观音的山岗山岭,弥勒竹也就是个地名叫弥勒的竹林竹海。
在古人的诗词律联中,字词语意都是高度浓缩的精华,表达方式与普通白话还是有一些区别,要自己去体会领会。
上//前,虚词,都是方位词。用‘边’或’用‘中’也可以,但用‘边’有点打油诗的味道,用‘中’好像更有诗意,但用‘前’更应景观音山。
观//弥,即是虚词又可实词,都又平又仄,都可动名两用。
山水//竹梅:都是同类实词,名词;
‘山水’为高山流水,转品为名胜风景。
‘竹梅’解读1为:锦竹傲梅;虚虚心心竹,傲傲娇娇梅;‘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所以可以转品为节亮风高。
‘竹梅’解读2为:竹马青梅(虽有点牵强,但还勉强可行),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年少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两小无猜,长大以后喜结良缘!所以可转品为美好姻缘。
‘竹梅’解读3为:锦竹傲梅、绿竹红梅,转品为荣华富贵、灯红酒绿。
3)“结构对应”
是指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及虚词的使用、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此联从结构上分析,彼此对应,四平八稳。此联中‘山’与‘水’自对,‘竹’与‘梅’自对,上下联形成2单字连用互成对。
4)、“节律对拍”
语句节奏的确定,既可以按“声律节奏”以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个节奏,如五七言律句均为奇数句,故每句的尾字为单字而占一个节奏;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按语句中语意的自然停顿处来确定节奏点。语意节奏与声律节奏有时一致,有时并不一致。例如本联按声律节奏为:
观音/山上/观山/水,
弥勒/竹前/弥竹/梅;
按语意节奏为:
观音/山上/观/山水,
弥勒/竹前/弥/竹梅;
二者是有少许差异的。再如本联另一种解读中,按语意节奏为:
观音山/上/观/山水,
弥勒竹/前/弥/竹梅;
差异还更大一点。按语意节奏确定节奏点时,遇到不宜拆分的三字、四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中间不再细分节奏点。所以先前解读按语意还可以这样:
观音山上/观山水,
弥勒竹前/弥竹梅;
五、“平仄对立”:
是指上下联语句节奏点平仄声调相反。具体来讲,一是单句联一句之内的若干节奏点上要平仄交替;二是上下联对应的节奏点上要平仄相反。
上联: 平平平仄通平仄
下联: 平仄仄平通仄平
未出律,符合对联平仄要求。
6)、“形对意联”
是指上下联之间形式上相对仗、意义上相关联。对联作为一种文体形式,是表达某种主题的工具和载体。首先,在形式上表现为上下联的“对举”。对举,犹对偶;相对举出,互相衬托。这种对举包括对应字词的类别一致及平仄的对立。其次,在语意上,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包括景色、形象、思想、意境等,必须相关联,围绕着同一主题展开,为表现同一主题服务。
这就涉及到对联的释义和品联
(三 )释义
由于上联第五字‘观’和下联第五节字‘弥’是可虚可实、可动可名、可平可仄的,所以先要把它们分别列出来,才能根据它们的不同释义,来品读不同联意的内涵,这里只挑选了适用此联的释义:
<观>的释义:
观 guān 平声,虚词。
〈动〉
1)观赏游览;
2)示范显示;
观 guàn 仄声,实词,〈名〉
1)亭台楼阁,道观佛寺
<弥>的释义:
弥 支韻,平声 (mí),虚词。
〈动〉:
1)弥漫,弥布。
2)弥补,弥缝,弥合。
〈名〉
弥,姓。
弥 纸韻,上声 (mǐ),《韵会》通作弭,虚词。
〈动〉
通“弭”,消除。
〈名〉
角弓
弭:姓。
注:这里释义综合了古今字词典的释义。
(四)品联
整联可做不同断句节奏来做不同解读(意断,非律断):
断句一:
观音/(在)山上/观/山水;
弥勒/(在)竹前/弥/竹梅。
断句二:
(在)观音山上/观/山水;
(在)弥勒竹前/弥/竹梅。
整联解读:
当观为<动>//弥为<动>
(1) ‘观’平//‘弥’平1)
<一个在观赏风景>:观音在一个地名叫观音的山岗山岭上‘观赏’高山流水,亭台楼阁等名胜风景;
<一个在陶冶情操>: 弥勒在一个地名叫弥勒的竹林竹海前‘弥布’虚心和气、节亮风高的锦竹傲梅。
(2) ‘观’平//‘弥’平2)
<在观赏风景>:在一个地名叫观音的山岗山岭上‘观赏’高山流水,亭台楼阁等名胜风景;
<在牵线搭桥>: 在一个地名叫弥勒的竹林竹海前‘弥合’(撮合)从小竹马青梅,又相互爱恋的恋人间的美好姻缘。
(3) ‘观’平//‘弥’仄)
观音在在山岗山岭上用法力‘显示’高山流水,亭台楼阁等美丽风景,给你营造仙境般的幸福港湾;<修身>
弥勒在竹林竹海前用佛意‘湮灭’你心中欲望贪念,让你忘却人世间的荣华富贵,灯红酒绿。(养性)
(五)创新
此对上下联能2单字连用形成互成对,但能3单字连用形成互成对的少之又少,恰巧这付联能有机会可2单字连用互成对又可以3单字连用互成对,当把‘观’和‘弥’都名词用时,后面3字都是名词性: 观山水//弥竹梅。其中的‘观’,楼观,楼榭;其中的‘弥’,姓,姓弥的人或弥陀,沙弥,转品为路人。
断句三:
观音山上/(有)观/(有)山/(有)水;
弥勒竹前/(有)弥/(有)竹/(有)梅。
有高山有流水还要有楼阁,才是仙境;
有锦竹有梅花还要有路人,才是人间。
这才是一副完美【福山胜景】的风情长画。
注--弥勒竹(又称佛肚竹、罗汉竹,成都平原一般称作弥勒竹)。
《福山胜景》
观音山上观山水;
弥勒竹前弥竹梅。
<平水韵>
有高山有流水还要有楼阁,才是仙境;
有锦竹有梅花还要有路人,才是人间。
(一) 前言
很多人会说,来对‘观音山上观山水’联的都是为了108万才来对联,说老实话,有人为钱不否认,我觉得更多的人是好奇: 哇,真的这么难对?!我来试一试!什么规则都不管随性就来上两句,这只能说开心就好!有闲心来对联的,基本都是温饱不愁、来去自由、没多少事干、爱凑热闹的好事者居多。还有可能就是有点看不惯把108万条幅挂在那里当下联,飘一飘,飘一飘挑战天下的...。哎!咋就是无人能对呢!
不管官方为了炒作也好,或者因为框框条件限制选不出来几副好联也好,虽然确实是搞得一地鸡毛!但看了贴吧里和网上透露出来的对联包括那些打官司的,对的联确实不太尽人意,有人会骂,但就事论事只说事实。
不举实例,得罪人,就举例李白先生和嫦娥小姐,你用人间的‘李白’去对天上的‘嫦娥’,可以!或者用‘先生’对‘小姐’也可以!但你用‘李白’去对‘小姐’,用‘嫦娥’去对‘先生’,感觉不太合适,差点意思!入选49的对联中,也有这样的问题,罗汉和护法之间可以相对,但用罗汉、护法去对观音就不太合适,用织女去对就要好点!甚至用你自己的名字去对观音都可以,名字也是代表你这个人的专用名词!你会说我这个小人物咋对的上观音呢?大小级别不是问题,古人还用民间的才女对朝中的宰相叻,要明白最重要的是能成对!
古话说打铁还要自身硬,自己都不硬咋打铁,况且那还是块精钢铁!而更多的人不知道怎样打这块精钢铁,乱打一通,咋行呢?!肯定出不了精品!
所以就用以我个人认为按今年征联要求,对得比较中意的一副下联来举例解读怎样对好‘观音山上观山水’,对的这副下联好与不好我不予评说,这只是我个人认为的解读方向而已。
世事无绝对,对联也一样,不可能只有一种对法,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读,只是看哪一种对法更有意境而已!而且,能对出一副联不算厉害,最重要的是要会演绎释联、延义品联,展示出这幅联的内涵意境才是最厉害!
(二)对联
根据对对联基本方法可以确定‘观音山上观山水’这句上联,下联只能用正对对法来对。‘对联对联要相对才成联’,要注意不要合掌,有正有反才是佳联。
借用启事中要求:“投稿作品须融入东莞观音山的景物元素(以自然生态元素为佳)”。 由此前限以观音山的“景点”作对,到这次以观音山的“景物”作对。由景点到景物,内涵适当放宽了,这些怎样能表达出‘胜景’,还能表达出‘福山’这个意境,还有‘要融入观音山中的景物元素’这个没有尺度标准且很随机性的条件,拿捏真的要考量考量。
对联总共7个字,减去2个重字还有5个字,再减去1个方位字(不是不重要,能用的方位字就那么几个,很好找,用对就行,相对就没那么重要),真正需要找的也就那么4个字!返璞归真,对出来也就普普通通的几个字,不会是啥高大上的用词,刚好合适就行,最重要的是你用的字词句能否有合理的释义,能与上联共同演绎福山胜景这幅风情画卷,能让人品读出其中的内涵意境!例句如下:
观音山上观山水
弥勒竹前弥竹梅
看看对联是否符合对联的基本6要素。
1)、“字句对等”
符合
2)、“词性对品”
【福山】:
观音(女相)//弥勒(男相);动名,拟人名词;都是印传佛教和汉传佛教中的菩萨之一,观音菩萨慈悲为怀,以和为贵,弥勒菩萨大肚宽肠,心胸宽广;都是福菩萨。
弥勒和观音地位之比较:
在印传佛教中,三世佛通常分横三世佛与竖三世佛。
(1) 竖三世佛:过去佛的燃灯上古佛,加上现在世的释迦佛(原名:悉达多),以及未来世的弥勒佛。
(2)横三世佛: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右有文殊菩萨,左立普贤菩萨;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两旁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左边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两旁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
汉传佛教观音菩萨与弥勒佛地位差不多高,但印传佛教中则弥勒佛的地位要比观音菩萨高,所以是能成对的。
我们一般所熟知的弥勒菩萨一般是指在一些汉传佛教的寺院里,常见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的‘笑面弥勒佛’,在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哲宗皇帝赐号布袋和尚为“定应大师”,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岳林寺住持募建阁时,将弥勒菩萨佛像于寺内,因此天下寺院才开始供奉布袋和尚为原型的表法弥勒尊佛像。
注: 布袋和尚,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
【胜景】:
叠叠障障‘山’//高高矮矮‘竹’,山和竹都是名词,实词;观音山//弥勒竹(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其中的‘竹’就意为竹林竹海--由官方字词典标准释义)。本来上联的‘山,山岗山岭’要用湖海等来对,但联尾又有山水,再用有水的湖海对稍微不妥,用‘竹,竹林竹海’则刚好能对!
有人会说观音山是专用地名词,弥勒竹虽说是专用名词,但不是专用地名词,实际上只要是名词,是可以作为地名词的,例如:百货大楼本来是一栋楼的专用名字,但大家一说去逛百货大楼,就知道是哪儿;又如:村口有一颗百年桂花树,伙伴打电话问你现在在哪儿呀?我在桂花树这里,桂花树也就是个地名词,只是相对于说是村民公认的地名词。就跟你在东莞问路观音山在哪里一样,东莞不止一个观音山,会反问你你要去哪个观音山?!但在樟木头问观音山,一说就知道是哪里!所以观音山也就是个地名叫观音的山岗山岭,弥勒竹也就是个地名叫弥勒的竹林竹海。
在古人的诗词律联中,字词语意都是高度浓缩的精华,表达方式与普通白话还是有一些区别,要自己去体会领会。
上//前,虚词,都是方位词。用‘边’或’用‘中’也可以,但用‘边’有点打油诗的味道,用‘中’好像更有诗意,但用‘前’更应景观音山。
观//弥,即是虚词又可实词,都又平又仄,都可动名两用。
山水//竹梅:都是同类实词,名词;
‘山水’为高山流水,转品为名胜风景。
‘竹梅’解读1为:锦竹傲梅;虚虚心心竹,傲傲娇娇梅;‘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所以可以转品为节亮风高。
‘竹梅’解读2为:竹马青梅(虽有点牵强,但还勉强可行),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年少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两小无猜,长大以后喜结良缘!所以可转品为美好姻缘。
‘竹梅’解读3为:锦竹傲梅、绿竹红梅,转品为荣华富贵、灯红酒绿。
3)“结构对应”
是指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及虚词的使用、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此联从结构上分析,彼此对应,四平八稳。此联中‘山’与‘水’自对,‘竹’与‘梅’自对,上下联形成2单字连用互成对。
4)、“节律对拍”
语句节奏的确定,既可以按“声律节奏”以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个节奏,如五七言律句均为奇数句,故每句的尾字为单字而占一个节奏;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按语句中语意的自然停顿处来确定节奏点。语意节奏与声律节奏有时一致,有时并不一致。例如本联按声律节奏为:
观音/山上/观山/水,
弥勒/竹前/弥竹/梅;
按语意节奏为:
观音/山上/观/山水,
弥勒/竹前/弥/竹梅;
二者是有少许差异的。再如本联另一种解读中,按语意节奏为:
观音山/上/观/山水,
弥勒竹/前/弥/竹梅;
差异还更大一点。按语意节奏确定节奏点时,遇到不宜拆分的三字、四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中间不再细分节奏点。所以先前解读按语意还可以这样:
观音山上/观山水,
弥勒竹前/弥竹梅;
五、“平仄对立”:
是指上下联语句节奏点平仄声调相反。具体来讲,一是单句联一句之内的若干节奏点上要平仄交替;二是上下联对应的节奏点上要平仄相反。
上联: 平平平仄通平仄
下联: 平仄仄平通仄平
未出律,符合对联平仄要求。
6)、“形对意联”
是指上下联之间形式上相对仗、意义上相关联。对联作为一种文体形式,是表达某种主题的工具和载体。首先,在形式上表现为上下联的“对举”。对举,犹对偶;相对举出,互相衬托。这种对举包括对应字词的类别一致及平仄的对立。其次,在语意上,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包括景色、形象、思想、意境等,必须相关联,围绕着同一主题展开,为表现同一主题服务。
这就涉及到对联的释义和品联
(三 )释义
由于上联第五字‘观’和下联第五节字‘弥’是可虚可实、可动可名、可平可仄的,所以先要把它们分别列出来,才能根据它们的不同释义,来品读不同联意的内涵,这里只挑选了适用此联的释义:
<观>的释义:
观 guān 平声,虚词。
〈动〉
1)观赏游览;
2)示范显示;
观 guàn 仄声,实词,〈名〉
1)亭台楼阁,道观佛寺
<弥>的释义:
弥 支韻,平声 (mí),虚词。
〈动〉:
1)弥漫,弥布。
2)弥补,弥缝,弥合。
〈名〉
弥,姓。
弥 纸韻,上声 (mǐ),《韵会》通作弭,虚词。
〈动〉
通“弭”,消除。
〈名〉
角弓
弭:姓。
注:这里释义综合了古今字词典的释义。
(四)品联
整联可做不同断句节奏来做不同解读(意断,非律断):
断句一:
观音/(在)山上/观/山水;
弥勒/(在)竹前/弥/竹梅。
断句二:
(在)观音山上/观/山水;
(在)弥勒竹前/弥/竹梅。
整联解读:
当观为<动>//弥为<动>
(1) ‘观’平//‘弥’平1)
<一个在观赏风景>:观音在一个地名叫观音的山岗山岭上‘观赏’高山流水,亭台楼阁等名胜风景;
<一个在陶冶情操>: 弥勒在一个地名叫弥勒的竹林竹海前‘弥布’虚心和气、节亮风高的锦竹傲梅。
(2) ‘观’平//‘弥’平2)
<在观赏风景>:在一个地名叫观音的山岗山岭上‘观赏’高山流水,亭台楼阁等名胜风景;
<在牵线搭桥>: 在一个地名叫弥勒的竹林竹海前‘弥合’(撮合)从小竹马青梅,又相互爱恋的恋人间的美好姻缘。
(3) ‘观’平//‘弥’仄)
观音在在山岗山岭上用法力‘显示’高山流水,亭台楼阁等美丽风景,给你营造仙境般的幸福港湾;<修身>
弥勒在竹林竹海前用佛意‘湮灭’你心中欲望贪念,让你忘却人世间的荣华富贵,灯红酒绿。(养性)
(五)创新
此对上下联能2单字连用形成互成对,但能3单字连用形成互成对的少之又少,恰巧这付联能有机会可2单字连用互成对又可以3单字连用互成对,当把‘观’和‘弥’都名词用时,后面3字都是名词性: 观山水//弥竹梅。其中的‘观’,楼观,楼榭;其中的‘弥’,姓,姓弥的人或弥陀,沙弥,转品为路人。
断句三:
观音山上/(有)观/(有)山/(有)水;
弥勒竹前/(有)弥/(有)竹/(有)梅。
有高山有流水还要有楼阁,才是仙境;
有锦竹有梅花还要有路人,才是人间。
这才是一副完美【福山胜景】的风情长画。
注--弥勒竹(又称佛肚竹、罗汉竹,成都平原一般称作弥勒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