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死了,他的诗作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为何后世的史书和诗作不一致?
《纪辽东⼆⾸》
隋代:杨⼴
其一
辽东海北翦长鲸,风云万⾥清。
⽅当销锋散马⽜,旋师宴镐京。
前歌后舞振军威,饮⾄解戎⾐。
判不徒⾏万⾥去,空道五原归。
其二
秉旄仗节定辽东,俘馘变夷风。
清歌凯捷九都⽔,归宴洛阳宫。
策功⾏赏不淹留,全军藉智谋。
讵似南宫复道上,先封雍齿侯。
从两首诗的内容来看,隋取得了大胜,而且是两次,因为宴饮的地点不一样,取得的胜利也不同。第二首的“清歌凯捷九都⽔”,指出了是在高句丽的都城,大捷后喜庆的场面。
观史书,无论是哪一本,杨广没胜利啊,第一次败了,第二次无功而返,第三次高句丽请降了。
宋词:亲驾两征辽,方且肆穷黩。杨广诗作是二首不同的征辽,宋词也指出是两次亲征辽。如果扬州是三次征辽,而且第三次不战而屈人之兵,他不得更得意忘形写诗庆贺了?再有宋词作者不会连三个手指头都数不过来吧。
为何诗词一次次打脸史书?究竟它是史书呢还是写的小说呢?
《纪辽东⼆⾸》
隋代:杨⼴
其一
辽东海北翦长鲸,风云万⾥清。
⽅当销锋散马⽜,旋师宴镐京。
前歌后舞振军威,饮⾄解戎⾐。
判不徒⾏万⾥去,空道五原归。
其二
秉旄仗节定辽东,俘馘变夷风。
清歌凯捷九都⽔,归宴洛阳宫。
策功⾏赏不淹留,全军藉智谋。
讵似南宫复道上,先封雍齿侯。
从两首诗的内容来看,隋取得了大胜,而且是两次,因为宴饮的地点不一样,取得的胜利也不同。第二首的“清歌凯捷九都⽔”,指出了是在高句丽的都城,大捷后喜庆的场面。
观史书,无论是哪一本,杨广没胜利啊,第一次败了,第二次无功而返,第三次高句丽请降了。
宋词:亲驾两征辽,方且肆穷黩。杨广诗作是二首不同的征辽,宋词也指出是两次亲征辽。如果扬州是三次征辽,而且第三次不战而屈人之兵,他不得更得意忘形写诗庆贺了?再有宋词作者不会连三个手指头都数不过来吧。
为何诗词一次次打脸史书?究竟它是史书呢还是写的小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