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吴朝品蜀道汉中纪行诗
吴朝品(1859—1909),字立卿,清朝末年四川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人。早年就学,累试不举。光绪十年(1886)拔贡。光绪十二年,随父进京朝考不第。40岁时捐输出任中江县教谕。其后又捐纳西安府候补知县。候铨数年,始终未能实授。宣统元年(1909),客死长安。
吴朝品生逢乱世,时值国家积贫积弱,朝政不堪,清廷屡败于西方列强及近邻日本,割地赔款,受尽屈辱,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空前的沉痛灾难。内忧外患加之仕途不顺,吴朝品郁结于心,只好付诸诗文。有《涪雅堂诗草》两卷和复校《关陇思危录》三卷传世。
光绪三十一(1905)年三月,时年47岁的吴朝品进京谋职。他从家乡出发,经梓潼、重庆、涪州、宜昌、南京、苏杭等地,于当年七月辗转到达京城。在北京,吴朝品觐见了皇上。但由于时局动荡,谋职未就,遂满怀失落、悲愤之情,于八月初离京返蜀。他乘火车自京城至河南,自陆路至陕西,然后翻越秦岭,于当年十月返回四川老家。
在陕西境内及从陕西入川过程中,吴朝品写了很多纪行诗,记录当地的民风民俗。由于时局动荡,民生凋敝,诗人所过之地,一片萧瑟。因此,吴朝品诗中,多有对清政府和戎误国、苟且偏安的指责和对老百姓贫苦生活的同情。其诗神姿俊爽,音律沉雄,是颓废时代里的铿锵之音,昏暗社会中的清新之气。
八月十六日,吴朝品抵达临潼,九月中旬到达西安。在西安游览八仙庵、大雁塔、小雁塔等地。盘桓数日,二十四日启程离开西安(《二十四日束装归蜀留别长安僚友》),踏上归乡之路。经咸阳县(《咸阳早发》)、兴平县马嵬驿(《过马嵬驿》)、扶风镇(《宿扶风镇》)、武功县(《武功望太白山》)、扶风县杏林铺(《杏林铺》)、扶风县城(《扶风县》)、岐山县城(《岐山县》)、岐山五丈原《五丈原》、眉县第五村(《第五村》),到达宝鸡境内的底店(《底店即太公钓鱼处》),然后自益门镇进入秦岭,开始了艰难的入蜀之行,其蜀道纪行诗至此而始。
益门镇
北栈从兹始,秦川到此来。
回思牧马地,遥隔祀鸡台。
清涧寒泉注[1],奔崖怪石开。
散关知不远,重镇待雄才。
更多详情参见微信公众号:发现略阳
吴朝品(1859—1909),字立卿,清朝末年四川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人。早年就学,累试不举。光绪十年(1886)拔贡。光绪十二年,随父进京朝考不第。40岁时捐输出任中江县教谕。其后又捐纳西安府候补知县。候铨数年,始终未能实授。宣统元年(1909),客死长安。
吴朝品生逢乱世,时值国家积贫积弱,朝政不堪,清廷屡败于西方列强及近邻日本,割地赔款,受尽屈辱,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空前的沉痛灾难。内忧外患加之仕途不顺,吴朝品郁结于心,只好付诸诗文。有《涪雅堂诗草》两卷和复校《关陇思危录》三卷传世。
光绪三十一(1905)年三月,时年47岁的吴朝品进京谋职。他从家乡出发,经梓潼、重庆、涪州、宜昌、南京、苏杭等地,于当年七月辗转到达京城。在北京,吴朝品觐见了皇上。但由于时局动荡,谋职未就,遂满怀失落、悲愤之情,于八月初离京返蜀。他乘火车自京城至河南,自陆路至陕西,然后翻越秦岭,于当年十月返回四川老家。
在陕西境内及从陕西入川过程中,吴朝品写了很多纪行诗,记录当地的民风民俗。由于时局动荡,民生凋敝,诗人所过之地,一片萧瑟。因此,吴朝品诗中,多有对清政府和戎误国、苟且偏安的指责和对老百姓贫苦生活的同情。其诗神姿俊爽,音律沉雄,是颓废时代里的铿锵之音,昏暗社会中的清新之气。
八月十六日,吴朝品抵达临潼,九月中旬到达西安。在西安游览八仙庵、大雁塔、小雁塔等地。盘桓数日,二十四日启程离开西安(《二十四日束装归蜀留别长安僚友》),踏上归乡之路。经咸阳县(《咸阳早发》)、兴平县马嵬驿(《过马嵬驿》)、扶风镇(《宿扶风镇》)、武功县(《武功望太白山》)、扶风县杏林铺(《杏林铺》)、扶风县城(《扶风县》)、岐山县城(《岐山县》)、岐山五丈原《五丈原》、眉县第五村(《第五村》),到达宝鸡境内的底店(《底店即太公钓鱼处》),然后自益门镇进入秦岭,开始了艰难的入蜀之行,其蜀道纪行诗至此而始。
益门镇
北栈从兹始,秦川到此来。
回思牧马地,遥隔祀鸡台。
清涧寒泉注[1],奔崖怪石开。
散关知不远,重镇待雄才。
更多详情参见微信公众号:发现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