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眇”字能通假成“妙”、“秒”,古同“渺”,原义为瞎一只眼,可引申为看不见的物质,或者不用眼睛,用心去感悟等意思。而“妙”字很难想到去通假成“眇”。一般人看到的都是“妙”这个版本的,但个人以为原文应该是“眇”,这个门被人为的关了至少一大半,而且应该是把主要的部分关上了,很坑人。
还有开篇有用“常”的,也有用“恒”字的,意思相近,但内涵有不同,常容易理解成出现概率高,恒容易理解成稳定、平衡的长期状态。应该是“恒”,不应该是“常”。
在网上搜索《道德经》,看到了两个版本,有的字不同,肯定至少有一个不是原版。原版的是创始人的,虽然间隔了两千多年,有典籍在,仍然可以直接向他们学习,一旦修改了就不全是他的了,这个改点,那个改点,改来改去就面目全非,不知道改成谁的了。
只要有准确的文字流传下来,即便隔的年代久远,读典籍也相当于口传心授。但把典籍修改了,那就是把这条路给阻断了,也把创始人的文化破坏了。想来绝大多数人也是想学原文,而不是学他们改过的东西吧。
还有开篇有用“常”的,也有用“恒”字的,意思相近,但内涵有不同,常容易理解成出现概率高,恒容易理解成稳定、平衡的长期状态。应该是“恒”,不应该是“常”。
在网上搜索《道德经》,看到了两个版本,有的字不同,肯定至少有一个不是原版。原版的是创始人的,虽然间隔了两千多年,有典籍在,仍然可以直接向他们学习,一旦修改了就不全是他的了,这个改点,那个改点,改来改去就面目全非,不知道改成谁的了。
只要有准确的文字流传下来,即便隔的年代久远,读典籍也相当于口传心授。但把典籍修改了,那就是把这条路给阻断了,也把创始人的文化破坏了。想来绝大多数人也是想学原文,而不是学他们改过的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