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楚义帝熊心最后的结局是兵败身死,是被项籍以武力攻灭的,而不是以傀儡的身份被项籍派人随意杀死。
···········
我以前说,汉元年正月(前206年),项籍勾结诸将集体造反,四月项籍亲率叛军出关东返,经过3个月的对峙火拼,击败了熊心及其楚国中央军,在七月,熊心战败离开,项籍入住彭城,正式建立西楚国。然后项籍花了3个月时间消化熊心留下的旧势力、稳固西楚政权,到了十月,派人去长沙郡郴县杀死熊心。
后来想一想,既然项籍已经击败了熊心军,为什么不在彭城直接杀死熊心呢,或者软禁一段时间后再杀,这样也不会影响项籍坐镇彭城,消化熊心旧势力和稳固西楚政权。
反正对于项籍来说,必然要杀熊心的,干嘛要让熊心离开彭城(或把熊心赶离彭城),等熊心到了南方的郴县后,一直拖到十月份,再派人去杀呢,有点多此一举的样子。
直到某一天,我再翻阅《史记》的时候,看到《秦楚之际月表》里的那句“项羽灭义帝”,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
怎么个不对劲呢,因为它没有用“杀”或者“弑”,而是“灭”。
如果只是杀人,杀的还是主君熊心,会用“杀”或者“弑”,是用不到“灭”字的,只有在消灭/攻灭的时候,才会用到“灭”字。
在《史记·月表》里,“灭”字出现了3次,分别如下:
【臧荼击(韩)广无终,灭之。】
【项羽灭义帝。】
【汉灭(赵)歇。】
第一个是燕国叛将臧荼率叛军击败了韩广,灭了韩广的燕国。
第三个是汉军出兵攻灭赵国,杀死赵王赵歇。
这两个案例都是武力攻灭了敌军。
那么问题来了,汉二年十月,“项羽灭义帝”,它的意思是项籍出兵(武力)攻灭了义帝熊心吗?
研究历史是件很有趣的事,当你的目光重点关注某个人或某件事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新东西。
比如世人很少关注、甚至不关注熊心,只关注在刘邦项籍,所以就无法理解项籍的很多事。
于是笔者重新去翻阅了《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黥布列传》,在3个列传里记载了杀熊心的过程。
然后笔者果然发现了新东西,那就是“击”和“击之”。
【(项籍)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项籍)乃阴令衡山王、临江王击之,杀义帝江南。】
【(项籍)乃阴令九江王布等行击之。其八月,布使将击义帝,(十月)追杀之郴县。】
在史记这3篇列传里,“击”都是军事进攻的意思,特别是“击之”二字。
也就是说,熊心离开彭城后,前往南方的途中,项籍阴令三楚王(英布、吴芮、共敖)率军攻击熊心军,一路追击到郴县。
再结合前文记载,一下子就能说得通了,为什么项籍会说“帝者居上游”,以及“群臣稍稍背叛之”。
《项羽本纪》: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高祖本纪》:项羽出关,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群臣稍倍叛之,乃阴令衡山王、临江王击之,杀义帝江南。
《黥布列传》:项氏立怀王为义帝,徙都长沙,乃阴令九江王布等行击之。其八月,布使将击义帝,(十月)追杀之郴县。
结论如下。
汉元年正月(公元前206年),项籍勾结诸将集体造反;
四月,项籍亲率叛军出关东返,与熊心及其楚国中央军对峙火拼;
七月,经过对峙火拼3个月,项籍小胜,局势占优,熊心小败,局势为劣。
然后局势占优的项籍睁眼说瞎话说“帝者居上游”,要让熊心离开彭城,前往南方的长沙郡郴县,也就是“趣义帝行”。
熊心一开始是不愿意的,但因为战场局势恶化(和叛军对峙火拼失利),部分臣子开始变节,也就是“群臣稍稍背叛之”。
在这种情况下,熊心很难继续坚守彭城,死守无望,于是选择率领自己的直属军队(楚国中央军)离开彭城,前往南方,求一线生机或图谋东山再起。
而对于项籍来说,都已经火拼3个月了,损失也不小,也不想直接强攻彭城,就算攻下了,损失也很大,而且容易把彭城打成一片废墟,所以选择让熊心率军离开,然后再找机会消灭,于是项籍密令给英布等人,让他们在熊心行军途中攻击熊心军,也就是“乃阴令九江王布等行击之”。
于是在七月份,熊心率直属中军离开彭城,向南方行进;项籍率叛军攻入彭城,正式建立西楚国。
然后又出现意外了,那就是东方的田荣,也在七月份吞并齐地,自立为齐王,然后乘项籍刚入彭城,立足未稳之际,派遣大将彭越率军进攻西楚国。
由于项籍刚入彭城,无暇分身,于是派遣部将萧公角迎战,结果西楚军战败,而田荣见好就收。
刚入彭城,刚建立西楚国就迎来一场败仗,项籍更是无暇分身,只能亲自坐镇彭城,消化楚国旧势力、稳固西楚国政权。但是离开的熊心又不能不管,所以项籍阴令三楚王(英布、吴芮、共敖)率军攻灭熊心,以绝后患。
这4人一起造了主君熊心的反,瓜分了熊心楚国,所以杀死熊心,对大家都有好处,能够避免熊心卷土重来、秋后算账。
八月,收到项籍密令的英布、吴芮、共敖三人,出兵进攻正在行军途中的熊心军,双方持续交战2个月(前期应该是熊心军小胜,如果开始就战败了,很难在叛军前堵后追的情况下,坚持跑路2个月),最后熊心兵败身死,死时为十月。
《黥布列传》:(七月,项籍)乃阴令九江王(英)布等行击之。其八月,(英)布使将击义帝,(十月)追杀之郴县。
有些人把这里的“八月”当成了熊心死亡时间,又或者是认为这个“八月”是司马迁笔误,其实司马迁没有写错,就是英布在八月出兵进攻熊心,一路交战和追击,到十月杀死熊心。
小结:
汉元年七月,败于项籍叛军的熊心率军离开彭城,前往南方;
汉元年八月,收到项籍密令的英布、吴芮、共敖三人出兵攻击南行的熊心军。
汉二年十月,面对三路叛军的围攻,经过2个月的追击和交战,从淮南战至郴县,熊心最终兵败身死。
(注,当时以十月为岁首,九月为岁末,汉元年九月之后就是汉二年十月。)
也就是说,熊心的结局是兵败身死,与叛军交战到最后一刻,是被项籍武力攻灭的,而不是作为傀儡被项籍派人随意杀死的。
项籍在汉二年十月弑君杀死熊心后,终于完成了篡楚自立,开始准备伐齐(田荣)。
另外,从这些事迹来看,熊心自身的军事才能不俗,在项梁死后收诸将兵权,在战略上能够出兵三路伐秦,最终攻灭秦国,在战术上能在项籍的军事攻势面前坚持3个月(田荣在项籍攻势面前只坚持了1个月),最后和英布吴芮共敖三路叛军交战2个月才兵败身死。
说一句“虽败犹荣”也不为过,毕竟项籍英布等人属于一等一的名将。
再者,熊心除了自身军事才能不俗,手里还有一支精兵部队,一直跟随到最后,先与项籍叛军交战,后与英布叛军交战,在连续战败后,熊心还能跑路,最后到十月才被叛军追击败亡。
【完】
···········
我以前说,汉元年正月(前206年),项籍勾结诸将集体造反,四月项籍亲率叛军出关东返,经过3个月的对峙火拼,击败了熊心及其楚国中央军,在七月,熊心战败离开,项籍入住彭城,正式建立西楚国。然后项籍花了3个月时间消化熊心留下的旧势力、稳固西楚政权,到了十月,派人去长沙郡郴县杀死熊心。
后来想一想,既然项籍已经击败了熊心军,为什么不在彭城直接杀死熊心呢,或者软禁一段时间后再杀,这样也不会影响项籍坐镇彭城,消化熊心旧势力和稳固西楚政权。
反正对于项籍来说,必然要杀熊心的,干嘛要让熊心离开彭城(或把熊心赶离彭城),等熊心到了南方的郴县后,一直拖到十月份,再派人去杀呢,有点多此一举的样子。
直到某一天,我再翻阅《史记》的时候,看到《秦楚之际月表》里的那句“项羽灭义帝”,感觉到了一丝不对劲。
怎么个不对劲呢,因为它没有用“杀”或者“弑”,而是“灭”。
如果只是杀人,杀的还是主君熊心,会用“杀”或者“弑”,是用不到“灭”字的,只有在消灭/攻灭的时候,才会用到“灭”字。
在《史记·月表》里,“灭”字出现了3次,分别如下:
【臧荼击(韩)广无终,灭之。】
【项羽灭义帝。】
【汉灭(赵)歇。】
第一个是燕国叛将臧荼率叛军击败了韩广,灭了韩广的燕国。
第三个是汉军出兵攻灭赵国,杀死赵王赵歇。
这两个案例都是武力攻灭了敌军。
那么问题来了,汉二年十月,“项羽灭义帝”,它的意思是项籍出兵(武力)攻灭了义帝熊心吗?
研究历史是件很有趣的事,当你的目光重点关注某个人或某件事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新东西。
比如世人很少关注、甚至不关注熊心,只关注在刘邦项籍,所以就无法理解项籍的很多事。
于是笔者重新去翻阅了《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史记·黥布列传》,在3个列传里记载了杀熊心的过程。
然后笔者果然发现了新东西,那就是“击”和“击之”。
【(项籍)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项籍)乃阴令衡山王、临江王击之,杀义帝江南。】
【(项籍)乃阴令九江王布等行击之。其八月,布使将击义帝,(十月)追杀之郴县。】
在史记这3篇列传里,“击”都是军事进攻的意思,特别是“击之”二字。
也就是说,熊心离开彭城后,前往南方的途中,项籍阴令三楚王(英布、吴芮、共敖)率军攻击熊心军,一路追击到郴县。
再结合前文记载,一下子就能说得通了,为什么项籍会说“帝者居上游”,以及“群臣稍稍背叛之”。
《项羽本纪》: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其群臣稍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高祖本纪》:项羽出关,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趣义帝行,群臣稍倍叛之,乃阴令衡山王、临江王击之,杀义帝江南。
《黥布列传》:项氏立怀王为义帝,徙都长沙,乃阴令九江王布等行击之。其八月,布使将击义帝,(十月)追杀之郴县。
结论如下。
汉元年正月(公元前206年),项籍勾结诸将集体造反;
四月,项籍亲率叛军出关东返,与熊心及其楚国中央军对峙火拼;
七月,经过对峙火拼3个月,项籍小胜,局势占优,熊心小败,局势为劣。
然后局势占优的项籍睁眼说瞎话说“帝者居上游”,要让熊心离开彭城,前往南方的长沙郡郴县,也就是“趣义帝行”。
熊心一开始是不愿意的,但因为战场局势恶化(和叛军对峙火拼失利),部分臣子开始变节,也就是“群臣稍稍背叛之”。
在这种情况下,熊心很难继续坚守彭城,死守无望,于是选择率领自己的直属军队(楚国中央军)离开彭城,前往南方,求一线生机或图谋东山再起。
而对于项籍来说,都已经火拼3个月了,损失也不小,也不想直接强攻彭城,就算攻下了,损失也很大,而且容易把彭城打成一片废墟,所以选择让熊心率军离开,然后再找机会消灭,于是项籍密令给英布等人,让他们在熊心行军途中攻击熊心军,也就是“乃阴令九江王布等行击之”。
于是在七月份,熊心率直属中军离开彭城,向南方行进;项籍率叛军攻入彭城,正式建立西楚国。
然后又出现意外了,那就是东方的田荣,也在七月份吞并齐地,自立为齐王,然后乘项籍刚入彭城,立足未稳之际,派遣大将彭越率军进攻西楚国。
由于项籍刚入彭城,无暇分身,于是派遣部将萧公角迎战,结果西楚军战败,而田荣见好就收。
刚入彭城,刚建立西楚国就迎来一场败仗,项籍更是无暇分身,只能亲自坐镇彭城,消化楚国旧势力、稳固西楚国政权。但是离开的熊心又不能不管,所以项籍阴令三楚王(英布、吴芮、共敖)率军攻灭熊心,以绝后患。
这4人一起造了主君熊心的反,瓜分了熊心楚国,所以杀死熊心,对大家都有好处,能够避免熊心卷土重来、秋后算账。
八月,收到项籍密令的英布、吴芮、共敖三人,出兵进攻正在行军途中的熊心军,双方持续交战2个月(前期应该是熊心军小胜,如果开始就战败了,很难在叛军前堵后追的情况下,坚持跑路2个月),最后熊心兵败身死,死时为十月。
《黥布列传》:(七月,项籍)乃阴令九江王(英)布等行击之。其八月,(英)布使将击义帝,(十月)追杀之郴县。
有些人把这里的“八月”当成了熊心死亡时间,又或者是认为这个“八月”是司马迁笔误,其实司马迁没有写错,就是英布在八月出兵进攻熊心,一路交战和追击,到十月杀死熊心。
小结:
汉元年七月,败于项籍叛军的熊心率军离开彭城,前往南方;
汉元年八月,收到项籍密令的英布、吴芮、共敖三人出兵攻击南行的熊心军。
汉二年十月,面对三路叛军的围攻,经过2个月的追击和交战,从淮南战至郴县,熊心最终兵败身死。
(注,当时以十月为岁首,九月为岁末,汉元年九月之后就是汉二年十月。)
也就是说,熊心的结局是兵败身死,与叛军交战到最后一刻,是被项籍武力攻灭的,而不是作为傀儡被项籍派人随意杀死的。
项籍在汉二年十月弑君杀死熊心后,终于完成了篡楚自立,开始准备伐齐(田荣)。
另外,从这些事迹来看,熊心自身的军事才能不俗,在项梁死后收诸将兵权,在战略上能够出兵三路伐秦,最终攻灭秦国,在战术上能在项籍的军事攻势面前坚持3个月(田荣在项籍攻势面前只坚持了1个月),最后和英布吴芮共敖三路叛军交战2个月才兵败身死。
说一句“虽败犹荣”也不为过,毕竟项籍英布等人属于一等一的名将。
再者,熊心除了自身军事才能不俗,手里还有一支精兵部队,一直跟随到最后,先与项籍叛军交战,后与英布叛军交战,在连续战败后,熊心还能跑路,最后到十月才被叛军追击败亡。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