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找铱粒供应商,翻遍互联网,找不到。再翻,翻到重庆铱粒厂,太仓铱粒厂,上海铱粒厂,或倒闭,或无法找到有效联系信息。
在我们这个人类最大工业国的互联网上找不到一件东西的供应商,是非常诡异的事情。
虽然钢笔用铱粒找不到,但再阿里巴巴上能找到相当多的钨合金供应商。最多的是碳化钨球,主要应用场景是轴承,还有各类钨镍合金,典型应用场景是子弹和鱼饵配重,也查到了钨钛合金,应用场景是靶材。
哪怕是更加稀有的纯铱,纯锇,等都有供应,唯独就是没有钢笔用的铱粒。
于是我就估算了下,真个中国钢笔铱粒一共的需求是多少。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根据我问过的某笔尖厂老板说,中国每年生产各类钢笔尖10只。(包括蘸水笔尖)。假设,这十亿只笔尖都用铱粒,平均铱粒直径是1MM。
十亿,听上去数字很大,但如果你把十亿颗直径1毫米的球一层层排列起来,正好可以堆出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立方体。体积是多少呢?大概是0.52立方米。只有这么多。并且这个数据是极度高估的,很可能实际用量只有一半。
0.52立方米的钨合金,有多重呢?按照纯钨19的密度来算,最多,1000万克,也就是10000公斤。也就是10吨。
我们全国最钢笔的一顿忙乎,一年,最多要十吨笔尖的料。就是这么多了。这是其一。(作为对比,中国纯钨年产量6.9万吨,占世界80%,至于钨类合金,最起码是10倍)
其二,笔尖对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没有严格的要求。
笔尖作为民用日常书写工具,对其耐腐蚀性、硬度、耐磨性并没有严格的要求。这个和其他应用不同,比如做靶材的钨钛合金,就对其电子特性比如电阻率等有严格的数据要求,因为达不到数据就用不了。但笔尖完全不是,3个月磨突和三年磨突的笔尖都有。比如写乐,很不耐磨,但依然卖的很好。
既然对材料没那么严格的要求,对材料的研发压力,就不会传导到上游。
先说这些,怕又发不了。其余内容盖楼。
在我们这个人类最大工业国的互联网上找不到一件东西的供应商,是非常诡异的事情。
虽然钢笔用铱粒找不到,但再阿里巴巴上能找到相当多的钨合金供应商。最多的是碳化钨球,主要应用场景是轴承,还有各类钨镍合金,典型应用场景是子弹和鱼饵配重,也查到了钨钛合金,应用场景是靶材。
哪怕是更加稀有的纯铱,纯锇,等都有供应,唯独就是没有钢笔用的铱粒。
于是我就估算了下,真个中国钢笔铱粒一共的需求是多少。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根据我问过的某笔尖厂老板说,中国每年生产各类钢笔尖10只。(包括蘸水笔尖)。假设,这十亿只笔尖都用铱粒,平均铱粒直径是1MM。
十亿,听上去数字很大,但如果你把十亿颗直径1毫米的球一层层排列起来,正好可以堆出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立方体。体积是多少呢?大概是0.52立方米。只有这么多。并且这个数据是极度高估的,很可能实际用量只有一半。
0.52立方米的钨合金,有多重呢?按照纯钨19的密度来算,最多,1000万克,也就是10000公斤。也就是10吨。
我们全国最钢笔的一顿忙乎,一年,最多要十吨笔尖的料。就是这么多了。这是其一。(作为对比,中国纯钨年产量6.9万吨,占世界80%,至于钨类合金,最起码是10倍)
其二,笔尖对材料的物理化学特性没有严格的要求。
笔尖作为民用日常书写工具,对其耐腐蚀性、硬度、耐磨性并没有严格的要求。这个和其他应用不同,比如做靶材的钨钛合金,就对其电子特性比如电阻率等有严格的数据要求,因为达不到数据就用不了。但笔尖完全不是,3个月磨突和三年磨突的笔尖都有。比如写乐,很不耐磨,但依然卖的很好。
既然对材料没那么严格的要求,对材料的研发压力,就不会传导到上游。
先说这些,怕又发不了。其余内容盖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