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兰珠吧 关注:5,531贴子:21,000
  • 17回复贴,共1

【史料】盘点皇太极那些年的双标行为,自立flag自打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清实录这段镇楼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2-06-04 16:24回复
    萨哈镰临终前,济尔哈朗、多铎、豪格和诸大臣怕皇太极亲临去看望,所以遣内弘文院大学士希福、内国史院学上罗硕奏言:
    【古制凡有疾病之家,人君无枉驾亲临之事。虽皇上笃爱懿亲,恩施优渥。但今既受尊号,正大位,宜仿古帝王之制。且当病卧之际,皇上屡遗大臣,时时存问,皇上复亲视数次,恩礼不为不隆矣。伏乞圣裁,俯纳臣等之请。嗣后凡有疾病之家,悉停亲临悲恸。】
    大家都觉得君王探望病重之人比较忌讳,所以都反对,但是萨哈镰是什么人?萨哈镰是不顾自己父亲代善都要全力支持皇太极继位的人,忠心耿耿鞠躬尽瘁,皇太极当然不可能不看望他,但是又要应付这些人,于是立下flag:
    【上曰:尔等所谏固是,但当我国肇造之初,族姓兄弟,尚尔忧乐与共,今既正大位,更宜敦睦宗亲。况诸兄弟之子,视朕犹父,朕亦视之犹子,子有故,父不往视可乎。今后凡未与政事幼子及妇人辈,有事故者,朕自不亲临也。】
    先声明大家一家亲,侄子们就像自己儿子一样(萨哈镰是真的把皇太极摆的比自己父亲还重要),怎么能不去看呢?但是也承诺从今以后,凡是跟政事无关的幼子和妇人们有事故的,自己不会去亲临看望。
    这样说完后,【诸王贝勒大臣皆敬服。】
    这是出自清实录里的,而在满文老档里也有关于这件事的记载,皇太极的回复是∶
    【圣汗曰:“尔等所谏极是,但我等当初人少时,尚且忧乐与共,况诸兄弟之子皆视我如父,我亦视之如子,子有故,父不往,可乎。时辰不合,倘于黑夜,我亦不往。俟黎明前往也。嗣后,凡未参政幼子及媳妇等有故,听尔众人劝谏。”旨下,三王及诸大臣
    皆喜。】
    这里多了句话,【时辰不合,倘于黑夜,我亦不往。俟黎明前往也。】就是说晚上我是不会去的,到了白天才会去。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2-06-04 16:25
    回复
      但是阿极啊阿极,轮到海兰珠病重,你就不顾松锦之战的重要性,都要冒着风雪、日夜兼程的奔赴回来看海兰珠呢。
      【 (崇德六年 九月十二日) 乙酉。滿篤里、穆成格等、自盛京至。奏言、關睢宮宸妃有疾。上召集諸王貝勒貝子公固山額真等。命多羅安平貝勒杜度、多羅饒餘貝勒阿巴泰、固山額真譚泰、阿山、葉克書、準塔巴圖魯、何洛會、馬喇希、巴特瑪等、圍守錦州。多羅貝勒多鐸、多羅郡王阿達禮、多羅貝勒羅洛宏、固山額真宗室拜尹圖、宗室公艾度禮。多羅額駙英俄爾岱、庫魯克達爾漢阿賴、恩格圖、伊拜等、圍守松山。多羅武英郡王阿濟格、外藩科爾沁國卓禮克圖親王吳克善、巴圖魯郡王滿朱習禮等、圍守杏山高橋。
      (崇德六年 九月 十七日) 庚寅。至舊邊駐蹕。是夜一鼓。盛京使至。奏宸妃疾篤。上即起營。遣大學士希福、剛林、梅勒章京冷僧機、啟心郎索尼等、先馳往候問。來報。希福等以五鼓至京。冷僧機、索尼方至內門。聞宸妃已薨。冷僧機、索尼、復馳行、於途間奏上。上聞妃薨、慟悼。卯刻。駕抵盛京。入關睢宮。至宸妃柩前。悲涕不止。諸王及內大臣、勸上節哀。】
      朝鲜的《沈馆录》记载的更是详细:
      【九月十二日。夕,护行博氏及郑命寿来言明日当还沈阳,军机秘密不可烦布托以移阵偕为治行云问:“缘何卒然还归乎?”答云:“第二夫之病重,以此遄归也。”夫之犹阏氏也 十三日世子回程,辰时,汗阵先行。世子一行随彼还踏去时,路过锦州。夕至伊州三十里地止宿。终日大风飞雪目不能开。是日行八十里。 十四日,是夜汗阵喧嚣,蒙兵杀清数人驰马逸去。十六日,平明世子发行过大塔里义州运响二运三运六百余人马见关西状达。关西状有唐船之事 十七日,二更,汗闻夫之病剧,即率轻骑数十,驰还沈阳,而其余军兵皆在矣夜半,始闻,其先去也。汗晓到沈阳,夫之命尽矣。】
      九月十二日收到海兰珠病重消息,皇太极紧急安排好战场人员,十三日出发回去,当时天气昭显世子还记载风雪交加,温度低的营帐都冻起来没法走,十四日晚上皇太极带一行人先奔回去,本来到十六日有盛京使者过来禀报说海兰珠病情稍好,结果十七日晚上又突然说海兰珠病情加重,皇太极又抛下大部队,率轻骑数十,驰还沈阳,可惜没赶得上。
      阿极啊,你忘了你立下的flag了吗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2-06-04 16:28
      回复
        别急,还有呢,酷爱扒皇太极前后双标行为,这里还有一处立下的flag:
        【(天聪二年正月)丁卯,上谕侍臣曰:‘丧葬之礼,原有定制,我国风俗。殉葬燔化之物过多,徒为糜费,甚属无益。夫人生则资衣食以为养,及其死也,以人间有用之物,为之殉化,死者安所用之乎?嗣后凡殉葬燔化之物,务遵定制,勿得奢费’。】
        皇太极曾在多年前吐槽过满人丧礼中一些行为太浪费,事实上入关前的后金和清朝是没有严格固定的丧葬模式的,和入关后慢慢汉化不同,入关前你能想到努尔哈赤去世的丧礼有多简单吗?
        努尔哈赤死后,他的遗体被抬回沈阳,第二天便入殓,棺柩停放在城中西隅,前后不到24小时。皇太极颁诏大赦,宣布元旦撤乐停宴,此外没有更多的礼仪。亲属没有固定的成服服制,当年的除夕,皇太极曾命达海、库尔缠两人前往三大贝勒家中议事,两人见到代善素服,努尔哈赤的侄子阿敏在寝室,三福晋身穿华服,莽古尔泰和弟弟、弟妹等人也都穿着华丽服装在开宴会,吹拉弹唱,显然当时并没有汉人那种严格素服禁乐的规定。
        直到天聪三年努尔哈赤的灵柩迁葬沈阳城东的石觜头山时,虽有朝拜、奠酒、焚楮钱、读祝文等礼仪,但也并不多铺张。
        天聪八年皇太极颁布了《丧祭焚衣殉葬例》,针对当时治丧中出现的混乱现象而作出的局部规定,并不是一部完整的丧葬礼书。
        此后开始仿汉人陵寝制度,在陵地添建寝殿,立石狮、石虎、石象、石马、石驼等,崇德元年还学习汉人礼仪,尊谥号、庙号等。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2-06-04 16:30
        收起回复
          话题再拉回来哈,海兰珠去世后,昭显世子也有参与丧礼,记载了很多珍贵内容,这里节选:
          【 o九月二十九日,世子大君随汗行出北城门至秫门外。夫之完敛处则设帐幕于野中,还簟作墙,造纸屋、纸塔,以五色彩幡、彩钱撙彩花等物。极其丰奢,费至万金云。】
          【o十月初二日,状启:今此,夫之之丧。当初设帐幕,即为出置于东门外,为白有如,可三日而烧火为白乎?皇帝自遭丧之后,长在哀伤之中,诸臣逐日会于阙门外是白去乙世子大君亦为连日。为白齐皇帝为夫之造纸塔、纸屋于北门外十里野许中,以五色纸为彩幡、钱彩、撙彩花等物,极其丰奢。】
          【o汗诣死夫之完敛之处,世子随行,既见止,见新造大屋才盖瓦,高墙广庭,门廊齐室,工役犹未毕。庭内,设毡幕为祭所。汗入奠酌,哭甚哀。其左右悲恸。汗出幕,周视堂宇,出门乘黄轿入城。】
          还记得多年前皇太极吐槽满人丧礼中的“殷奠”行为吗?【殉葬燔化之物过多,徒为糜费,甚属无益。】,到了海兰珠就不管了,极其丰奢,费至万金。清实录也记载【一切喪殮之禮。悉從厚。】,诸王群臣妻妾俱会丧,外番蒙古朝鲜来祭。
          【上率諸王以下、牛彔章京以上、固倫公主、和碩福金、和碩公主、多羅福金、多羅格格以下、梅勒章京命婦以上、親送。】太宗带着乌泱泱一大帮人亲送海兰珠灵柩,还跪祭海兰珠,史书称之为【国丧】,后被乾隆改为【元妃丧】。
          另外还追封敏惠恭和元妃,这是清一代唯一一次在追封后妃的典礼上宣读皇帝制书,也是有清一代举行的第一次追封后妃的典礼,四字后妃谥号。
          此后各种小祭、大祭不停,皇太极还经常亲自带后宫和诸王群臣去祭,和中宫哲哲都一起跪祭,有清一代仅此一例。甚至在岁暮大祭祭祖宗时也要带着一大帮人去祭海兰珠。
          其后次年以元妃丧取消三大节之一的元旦朝贺礼,【以敏惠恭和元妃丧,免朝贺,停止筵宴乐舞】,洪承畴等明朝重要将领的重大归降宴他也以元妃丧而拒绝出席,【朕今日未服视朝衣冠,又不躬亲赐宴,非有所慢于尔等也。盖因关雎宫敏惠恭和元妃之丧未过期,故尔。】,此时距离海兰珠去世都已经过了半年。
          还有一点,就是海兰珠丧期内禁歌舞,所以那些即使在努尔哈赤丧期内吹拉弹唱都没事的人们就犯起了老毛病,确实也措手不及,在元妃丧期内被收拾了一大帮人,还有人表示很冤枉不知道禁歌舞(估计心想太祖那会也不这样啊…)
          阿极啊,世人可记住你有多双标了。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2-06-04 16:38
          回复
            双标王皇小八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2-06-04 17:44
            收起回复
              嘻嘻嘻嘻嘻皇太极对海兰珠可是历史都承认的偏爱呢 这部剧看了好多年 经典啊 真的好看!!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06-06 22:03
              收起回复
                而且皇太极在松锦战役自己一直喷鼻血都不肯去休息 当时大家都劝他休息他说忠心耿耿的勇士在前线杀敌他不可能离开除非他死 后来海兰珠病重他就赶回去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2-06-06 22:0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