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里的很多很多,不是被遗忘,而是被拒绝。
——不是题记的题记
有些时候,有些地方,有些事情,有些人。
总是隐藏在记忆的最深处,一直没有被触动。然后默默的,无声无息的渐渐泛黄。最后,原本是密密麻麻的记载,如今能留下来的,也许只有些灰色的残缺外壳,空虚的可怜。
那些不再有颜色的细枝末叶,最终构成了现在的我。
(1)
因为母亲在新华书店工作的缘故,在未去幼儿园之前,我有很多记忆都是跟高度和我差不了多少的书本扯上关系的,虽然当时有很多很多字我看不懂,但是那一个个四四方方的铅字和不时出现的配图,还是成功成为了继下午6点整的动画片外第二个能够吸引我注意力的东西。
从此我爱上了读书。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或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儿时的自己对于美色和金钱并无概念,更不是想成为览尽天下的游子,完全是出于对于某些感兴趣的事物的渴求,坐在母亲深褐色的办公桌前,一页页的翻看,有时候一坐就是一下午,却丝毫不觉得无聊——虽然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到底看了些什么。
(2)
有了“先天优势”,更多的时候,我或是在新华书店看书,或是通过母亲把书借回家中阅读,在小学的时候几乎没有接触过小学那个所谓的图书馆,在我小小的世界里,一直对这个词没有概念。
直到中学的时候,我才第一次真正的让“图书馆”进入我的世界,
即便是课业较小学相比变得繁多冗杂了,但是我每天还是有大半的时间无所事事,好在我并不热衷于虚拟世界的厮杀,更多的时候,我还是希望通过读书来打发时间的。但是因为课业忙碌的原因,“先天优势”也已经不存在了,于是我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了那个大家嘴里的“图书馆”上。
中学的图书馆规模很小,藏书也是旧的离谱少得可怜,我曾在那里讶异的发现过一本1902年的字典,而且只许随借随看,不能把书带出那间不满200平米的阅览室的,条件十分的苛刻。但即便是这样,我还是在那一本本封面陈旧,书页泛黄的简装书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文学。
就像是神话故事一般虚假,很久很久以前,不知道是那位前辈封印了这个图书馆里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从此这本书陷入了无尽的尘封,仿佛真正的与世隔绝了一般,而很久很久以后,名不见经传的我偶然间解除了那道封印,拂去了上面的尘土,瞬间,我似乎听到了它蛰伏已久之后的咆哮,充斥着不满和愤懑…
正如上文那段离谱的叙述一般,真的很久很久没有人在“文学”这个书架前驻足过了,书架上落满了尘埃。我每次去取书的时候都要犹豫很久,因为我知道无论拿那一本,我都会引起巨大的骚动,搞得整个阅览室乌烟瘴气,尘土飞扬,我也很担心,这样长久下去,我会不会因此而得上肺结核。
好在这个担心最终万幸的落空了。
也就是在那段空气中弥漫着尘埃的时光里,13岁的我第一次知道了“假如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那么我们至少应该改变我们的生活——自由自在的活着”。
(3)
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起,西安有了第一座图书大厦,估计很少有人注意到,“图书大厦”四个字的旁边,也有四个金色的小字“新华书店”,因此,每逢假期,那座6层的巨大书店就成为了我的免费“图书馆”(后来才发现其实对所有人都是免费的图书馆…优越感一下子就没有了…)。
或许我是第一批在图书大厦地板上坐着看书的小孩子吧,因为那里的工作人员都是我认识的叔叔阿姨,他们不但我限制我,反而对我很亲切友好,久而久之,很多孩子开始效仿我,最终发展成了当前节假日各大图书大厦“地板之上万人横”的壮阔场景吧。
我在那里找到了我想看的任何书籍,就像是纯净的氢气遇上了氯气一般,瞬间就擦出了火花,我开始近乎疯狂的涉猎,但是这里毕竟是销售书籍的场所,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借回家的,我又不想通过家人去购买,于是我开始想办法筹钱来买喜欢的书籍,但是人家又不招中学生打工,于是我只得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文笔,希望通过写作投稿来获得购书的资金。
——不是题记的题记
有些时候,有些地方,有些事情,有些人。
总是隐藏在记忆的最深处,一直没有被触动。然后默默的,无声无息的渐渐泛黄。最后,原本是密密麻麻的记载,如今能留下来的,也许只有些灰色的残缺外壳,空虚的可怜。
那些不再有颜色的细枝末叶,最终构成了现在的我。
(1)
因为母亲在新华书店工作的缘故,在未去幼儿园之前,我有很多记忆都是跟高度和我差不了多少的书本扯上关系的,虽然当时有很多很多字我看不懂,但是那一个个四四方方的铅字和不时出现的配图,还是成功成为了继下午6点整的动画片外第二个能够吸引我注意力的东西。
从此我爱上了读书。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或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儿时的自己对于美色和金钱并无概念,更不是想成为览尽天下的游子,完全是出于对于某些感兴趣的事物的渴求,坐在母亲深褐色的办公桌前,一页页的翻看,有时候一坐就是一下午,却丝毫不觉得无聊——虽然很多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到底看了些什么。
(2)
有了“先天优势”,更多的时候,我或是在新华书店看书,或是通过母亲把书借回家中阅读,在小学的时候几乎没有接触过小学那个所谓的图书馆,在我小小的世界里,一直对这个词没有概念。
直到中学的时候,我才第一次真正的让“图书馆”进入我的世界,
即便是课业较小学相比变得繁多冗杂了,但是我每天还是有大半的时间无所事事,好在我并不热衷于虚拟世界的厮杀,更多的时候,我还是希望通过读书来打发时间的。但是因为课业忙碌的原因,“先天优势”也已经不存在了,于是我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了那个大家嘴里的“图书馆”上。
中学的图书馆规模很小,藏书也是旧的离谱少得可怜,我曾在那里讶异的发现过一本1902年的字典,而且只许随借随看,不能把书带出那间不满200平米的阅览室的,条件十分的苛刻。但即便是这样,我还是在那一本本封面陈旧,书页泛黄的简装书中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文学。
就像是神话故事一般虚假,很久很久以前,不知道是那位前辈封印了这个图书馆里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从此这本书陷入了无尽的尘封,仿佛真正的与世隔绝了一般,而很久很久以后,名不见经传的我偶然间解除了那道封印,拂去了上面的尘土,瞬间,我似乎听到了它蛰伏已久之后的咆哮,充斥着不满和愤懑…
正如上文那段离谱的叙述一般,真的很久很久没有人在“文学”这个书架前驻足过了,书架上落满了尘埃。我每次去取书的时候都要犹豫很久,因为我知道无论拿那一本,我都会引起巨大的骚动,搞得整个阅览室乌烟瘴气,尘土飞扬,我也很担心,这样长久下去,我会不会因此而得上肺结核。
好在这个担心最终万幸的落空了。
也就是在那段空气中弥漫着尘埃的时光里,13岁的我第一次知道了“假如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世界,那么我们至少应该改变我们的生活——自由自在的活着”。
(3)
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起,西安有了第一座图书大厦,估计很少有人注意到,“图书大厦”四个字的旁边,也有四个金色的小字“新华书店”,因此,每逢假期,那座6层的巨大书店就成为了我的免费“图书馆”(后来才发现其实对所有人都是免费的图书馆…优越感一下子就没有了…)。
或许我是第一批在图书大厦地板上坐着看书的小孩子吧,因为那里的工作人员都是我认识的叔叔阿姨,他们不但我限制我,反而对我很亲切友好,久而久之,很多孩子开始效仿我,最终发展成了当前节假日各大图书大厦“地板之上万人横”的壮阔场景吧。
我在那里找到了我想看的任何书籍,就像是纯净的氢气遇上了氯气一般,瞬间就擦出了火花,我开始近乎疯狂的涉猎,但是这里毕竟是销售书籍的场所,并不是所有的书都可以借回家的,我又不想通过家人去购买,于是我开始想办法筹钱来买喜欢的书籍,但是人家又不招中学生打工,于是我只得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文笔,希望通过写作投稿来获得购书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