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语吧 关注:1,891贴子:303,982
  • 4回复贴,共1

(个人)浅谈壮语“门(没有)”和粤语的关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的妻子是广西来宾人,她生长的地方所讲的方言是壮语,而我老家的方言是白话。我对于壮语是一窍不通的,不过在日常生活中却也总会听到她和娘家人用壮语交流,但即使经常能够听到,但大部分时候,我也仍然是一头雾水。
一次机,会她让我帮忙看一下微信,看看她的妹妹有没有回复信息。我翻开她的微信,看到妹妹发来一条信息“下班门”。我便读了出来,听到我一脸莫名其妙的读了这几个字出来,妻子便对我说:意思是妹妹问她下班没有。边用壮语重复了一遍这个“下班门”的发音。
出于没事找事的习惯,我就在脑子里分析这个“门”的发音和意思。旋即便联想到我们白话里面的“唔曾”,也会说成“未曾”。询问下班没有,我们会说“落班唔曾”,或是“落班未曾”。而且壮语的“门”,也是问有没有的意思。这样就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想要探究一下这两种语言之间,这两个发音的关系。
随即我便开始查找资料,“未曾”一词的由来与变化。我先是分开查找了“未”和“曾”两个字的意思。我不是研究语言的,只是一个闲人。如此一番查找下来,的确也是很有意思。
“未”字是象形字,这里引用百度百科的解释: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未”字(图A)像树木枝叶重叠繁茂的形状,一说是翘曲而生的古代一种树冠枝条向上翘曲而生的树木,枝叶都带咸味,是“味”的本字;一说与“木”是同一字;一说是“蔚”的初文。金文中的“未”字(图B)与其甲骨文字形大体相同,小篆中的“未”字(图C)则整齐化而字形变化不大,经过隶书字形(图D)后楷书写作“未”(图E)。在字义上,“未”字的本义是“古代的一种树木”或“繁茂”,借以表示“滋味”,又引申指“十二地支的第八位,与天干搭配来纪年、月、日、时”、“十二生肖中的‘羊’”、“五行中的‘土’”和“没有,不曾”等。

而百度百科的解释则是参考这两本书:
陈政 著.字源谈趣.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第1版:46-47
谷衍奎 编.汉字源流字典.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年01月第1版:131
而在我们的现在的生活中,“未”字更多是使用它“没有,不曾”的这个意思。与它诞生之初所代表的意思,的确是大相径庭。
而“曾“字的解释,我认为内容就更多一点了,而且也更有意思。它有”céng“和”zēng“,两个读音,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是这样的:
象形字。“曾”的甲骨文作图1,像古代蒸食物的炊具。甲骨文中的“田”构件并非土田之田,而是用于间隔的箅子,上部的“八”像散发出的蒸汽,整体像蒸熟食物的器皿,即甑(zèng)之初文。古代的甑,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小孔,置于鬲或鍑(fù,大口的釜)上蒸煮,如同现代的蒸笼。也有另外加箅的。新石器时代已有陶甑,殷周时有用青铜铸成的。甑、鬲合在一起便是甗(yǎn)。从西周金文开始,字形下方多出一“口”形符号,像承置甑的物件(图2、3、4);“口”中有时加一短横(“口”中加短横是古文字中常见的现象)。篆文形体与金文相似,只是中间的“田”字有所变化(图8)。汉隶或沿袭金文(图9)。楷书字形与小篆近似,只是笔画变得平直。
甑有箅,且因“甑”不能单用,须架在釜或鬲上,故曾字引申出“增加”义。如《孟子·告子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增加后形成层次,又引申为“层”,表示重迭。如屈原《离骚》:“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曾”由重叠引申指中间隔两代亲属关系,如“曾祖”“曾孙”,这个含义古今用法一致。
先秦古籍中,曾字借为虚词,用得很多。一为表示出乎意料之副词,相当于“竟”。二为表示反问或疑问之副词,相当于后世的“怎”。现代汉语“曾”词义缩小,常作副词“曾经”讲。副词“竟”“难道”一义几乎消失。当“曾”字被借作虚词后,在炊器的意义上就增加表示瓦器“瓦”写作“甑”了。

由此可见,文字的演变真是非常有意思。现代的字词,词义是越用越精准。那么等“未”“曾”合并的时候,当然就是“还没有”的意思了。
那么回到壮语“门(没有)”,当我去查壮语相关信息的时候,看到那些资料后,当即就打消了继续研究下去的念头。但是经过我对这个字的发音、意思,和粤语中“未曾”发音意思的对比。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壮语“门(没有)”是“未曾“粤语发音的一种连读加简化。或者是,这两个词发源于同一个古语系。


IP属地:广东1楼2022-06-08 17:35回复
    说的是柳州话“没成?”,就是 “了吗”或者“了没,没有”,说快了就变成 门 的音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07-31 04:46
    回复
      以前叫越族,后来融入地方八大系的粤族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6-09 14:46
      回复
        怀集话也用“未曾”,读m(ei)(ts)eng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12-14 18:44
        回复
          不是的,壮语是夏语,粤语是壮族改汉,所以粤语里自然会遗留一些壮语,你说的这个曾就是从壮语带过去的,我这里举另外几个字,hi,为了简便所以英语的发音,这个 hi 在壮语里是用的意思,用刀(砍),hi sa,用火(烧),hi fei,这个 hi 非常具有迷惑性,因为它被开这个字的汉字意义覆盖了,而实际上它原本的面目是古汉语里的“以”。冬,甲骨文是一根绳子两端打结,壮语的打结就叫 duat,类似汉语里的冻字的意思也是这个 duat,还有,壮族到年末都会做一种壮族特色的米花糖,壮语叫 hau duag,其实翻译过来就是冬米。还有围,韦,卫的来源,根本不是他们解释的那些,而是果核的意思,壮语果核叫 ngui,gao丸也叫 ngui。祭拜祖先的祭拜,壮语叫 ya,本字亚,亚字本来就是宗族的意思。伞,erng,这分明就是障字。晒太阳叫 bo dnit,这个 bo 分明就是暴字。刍,原本是割草的意思,甲骨文一只手上下两根草,就是壮语里的手fong+草 nger=foot,后延伸出了反。屈,壮语骑车向右拐叫 nguwt gua,这就是屈。以上举例的这些全都是所有现代汉语方言都不用的,免得又让人觉得壮语是借谁的,壮语就是夏语,壮民就是夏民,就这么简单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5-01-19 02: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