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草子吧 关注:383贴子:1,204
  • 13回复贴,共1

关于“尽日寻春不见春”一诗作者的考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随便镇


IP属地:新疆1楼2022-06-18 22:04回复
    虽然和吧名无关,但也算是风月闲吟,就姑且放在这里了。


    IP属地:新疆2楼2022-06-18 22:05
    回复


      IP属地:新疆15楼2022-06-29 10:04
      回复


        IP属地:新疆17楼2022-06-29 10:08
        回复
          一、杨皇后宫词:
          前文已叙:杨皇后的这首诗来源比较清晰,整体的意象用词差别也比较多,就放在开头先谈一谈。
          杨皇后桂枝(1162~1232),少选入宫,忘其姓。宁宗庆元三年(1197)进婕妤后,认会稽人杨次山为兄,遂姓杨氏。六年,进贵妃。后通书史,知古今,终得立。绍定五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一。谥恭圣仁烈。有《宫词》一卷传世。《宋史》卷二四三有传(但未提及诗词有关的名声。)杨皇后诗,以《丛书集成》影印《二家宫词》为底本,校以清嘉庆云间沈氏古倪园刊《四妇人集》。
          资料所限,一些翻译我也只能姑妄言之:“小除芸”是指“在小除夕这一天芸草”。《礼记·月令》中讲仲冬(也就是十一月)“芸始生”。所以这里姑且理解为一种在冬天生长的草本植物较为合理。“棚头”是宋朝对于专事斗鸡、逐兔、赌博等事业的人的称呼,介于“宣入红妆队”这一语境,可以推测这是描绘的宫中除夕之前的热闹场景,后面的“春在金樽”也相对合理。
          现存收录杨皇后宫词成书最早的当属郎瑛《七修类稿》[3],共三十首(这三十首里并无“日日寻春不见春”一诗),后记云:
          “右词予家所藏。后有洪武已未凌云翰跋,跋云:“宮词五十首,乃宁宗后所撰,理宗所书,有印幸未坤宁秘玩六字,与臣杜思忠摹刻六字。今亡二十首,他日得其全补之。”
          关于此人藏书之事,杭州市淳安县《宏农杨氏宗谱》也有记载。结合着宋史的“杨后涉书史,知古今”看来,杨皇后作过《宫词》应确凿无疑;但是到了清代编撰《二家宫词》的时候,《七修类稿》里的三十首已经补充到了五十首,而此时“日日寻春不见春”一诗才出现,《二家宫词》开头有一段编者提要云[4]:
          又跋杨后卷末,称今本止三十首,馀二十首从未之见,乃天启丁卯得胡应麟家秘本所载,又称《迎春燕子尾纤纤》一首、《落絮蒙蒙立夏天》一首、《紫禁仙舆诘旦来》一首,向刻唐人;《兰径香消玉辇踪》一首、《缺月流光入绮疏》一首、《辇路青苔雨后深》一首,向刻元人。今姑仍原本云云。今考集中”阿姊携侬近紫微,蕊宫承宠对芳菲。绣帏独自裁新锦,怕看花开蝴蝶飞。“一首,亦似杨妹子作,故有首句;《书史会要》称杨妹子诗,语关情思,人或讥之,盖即此类。不应出杨后之笔,盖此三百五十首者,皆后人裒辑得之,真伪参半,不尽可凭。姑以流传已久存之耳。
          也就是说当时也已经有人对着一书中部分作品的真伪产生了怀疑,这样的怀疑也是合理的;且不说上述诗中有一些来源不甚明朗,“阿姊携侬近紫微”一首,确实与杨皇后一贯口吻相异。不过这个地方也须存疑[5],近代以来自启功《谈南宋画上题字“杨妹子”》一文后,认同“杨妹子”与“杨皇后”为一人的说法也渐渐找到了不少依据,关于这点的考据详见参考文献,离题较远,便不再一一了。说这些是为了表明《二家宫词》里归在宋徽宗和杨皇后的诗文中,可能会有误收的现象,而就算只是一一读去,也能体会到这些诗作的水准、境界不甚一致。《宫词其四十七》因为异文较多,尚可看作一条较为独立的线索。


          IP属地:新疆18楼2022-06-29 10:09
          回复


            IP属地:新疆20楼2022-06-29 10:25
            回复


              IP属地:新疆22楼2022-06-29 10:36
              回复


                IP属地:新疆24楼2022-06-29 10:39
                回复


                  IP属地:新疆26楼2022-06-29 10:55
                  回复


                    IP属地:新疆28楼2022-06-29 11:05
                    回复
                      无尽藏这位作者几乎可以排除,也有很多版本只说“某尼”(宋诗鉴赏辞典也遵循了这一说法)并称出自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原文如下[16]:
                      道不远人:
                      子曰:「道不远人。」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有尼悟道诗云:「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亦脱洒可喜。
                      《鹤林玉露》是宋朝作品,而上面这一条是全书压卷之语。单凭这个位置足以看出作者对此诗的喜爱程度,也可以至少认为此诗出现不晚于《鹤林玉露·丙编》成书,即1252年。这也是目前我查到的最早引用该诗的记录,可以说是创作时间的“底线”吧。自此之后的引用便多了起来,明代有《后西游记》[17]引用(虽然也是作为开篇诗来讲的);清代有《解人颐》[18]等其他诸多篇目,但要么只提“有一尼悟道”,要么不讲来由,只照录全诗,少数部分提到是“宋尼”。其实根据前人考证[1]这首诗的引用在元明之后就开始多了起来,也据此基本排除了是唐人所作的可能性。唯有《柳亭诗话》与众不同,注出了一个名字[19]:
                      春归春在:
                      梅花尼名习静,白香山与元集虚十七人游庐山大林寺,时已孟夏,见桃花盛开乃作诗云:“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梅花尼子行脚归,有诗曰:“着意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捻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二绝可谓得禅机三昧矣。
                      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对“尼”的真名语焉不详,但到了清代,宋长白却不知从哪里考据到了“梅花尼”的名字,这实在是匪夷所思的事情,所以这种说法可信度自然也很低了。
                      那么若是从佛偈的这一角度考虑,或可参看佛家典籍,关于此偈记录最早的当属《楞严经宗通》[20],将有关文字录下:
                      又尼有悟道者。偈曰:终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华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也是一条很简陋的记载,且此书作者为明人,恐怕在时间的整体推测上并无多大帮助了。


                      IP属地:新疆29楼2022-06-29 11:06
                      回复


                        IP属地:新疆31楼2022-06-29 11:23
                        回复


                          IP属地:新疆34楼2022-06-29 11:29
                          回复
                            全文结束。
                            参考文献的部分链接可能需要提取文字再点击,会造成一些麻烦,但也是再贴吧吞楼严重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了


                            IP属地:新疆36楼2022-06-29 11: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