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理工大学吧 关注:160,783贴子:5,312,897

【校史】开个贴子记录一下校史上的重大事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素材源于16版的校史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7-06 16:09回复
    第一章 初创基业时期(1956-1959)
    1955年4月,中国铀矿地质工作的专门管理机构-三局在北京宣告成立。在旧中国,地质人才寥寥无几,铀矿地质人才更是空白。为了解决燃眉之急,1956年6月,中国第一所铀矿地质学校-太谷地质学校,在山西省太谷县成立了。校址原定为北京西郊石景山,后因为需要保密而改选在山西省太谷县城。1956年7月7日,地质部第三局(核工业部地质局前身)正式命名学校为地质部太谷地质学校,任命王涛为校长,赵巨丰为党总支书记、副校长,严九洲为副校长。1956年10月16日,举行首届学生开学典礼,是日定为学校校庆日。1956年11月国家成立第三机械工业部后,学校于1957年6月改名为第三机械工业部太谷地质学校。1958年2月,三机部更名为二机部,同年4月20日学校相应改名为第二机械工业部太谷地质学校。


    IP属地:甘肃2楼2022-07-06 16:12
    收起回复
      太谷地质学校开办了放射性地质普查与勘探和放射性地球物理勘探2个专业,共招收了623名学生。放射性地质和放射性物探是新兴的学科和专业,教师们没有学过,只好从头学起,边学边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校制订了两个专业的教学计划:放射性地质专业开设政治、化学、测量、普通地质、矿物岩石、矿床、铀矿地质、找矿勘探、水文地质和放射性水文地质、放射性物探等课程;放射性物探专业开设政治、高等数学、物理、测量、普通地质、矿物岩石、矿床、铀矿地质、电子、物理分析、伽马测量、伽马测井、辐射取样等课程。在教材方面,基础课选用有关地质院校的教材,专业课则全是自编教材。


      IP属地:甘肃3楼2022-07-06 16:17
      回复
        学校新建时期,办学条件差,一切都要白手起家。因上马急来不及兴建校舍,就利用国民党四大家族之一的孔祥熙的宅院作校舍;同时因陋就简,在山西省太谷县城小沙河一带租用民房。当时,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宿舍很分散,分布在约占县城四分之一的10条街和51个院落,给上课、辅导、实验带来很多不便。由于是实行大班上课(120人左右),课桌、课凳简陋且不够用,有的教室只有用圆木钉成的长条椅,学生则把笔记本放在膝盖上做笔记。而且,教学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和矿石标本都十分缺乏。然而,就是在这种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全校师生员工发扬了抗大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没有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便组织干部、教师四处收集和采购;没有标本,师生们便不辞辛苦地到矿区、野外,翻山越岭进行采集。从而使实验课、实习课都能逐步开课。还有的实验课一时不能开课,便与兄弟院校联系,到山西农学院去上。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胸怀远大理想的师生们。当时师生的情绪高涨,教风、学风端正。教师勤奋地教,学生刻苦地学,形成了“艰苦奋斗,勤奋好学”的优良校风。尊师爱生,师生亲密无间,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大家都深切地感受到一个道理:困难把人的意志锻炼得更加坚强,艰苦激起了创业人的英雄气概。


        IP属地:甘肃4楼2022-07-06 16:22
        收起回复
          【升级成为本科院校】1958年6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在原二机部太谷地质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太原地质专科学校。校址由太谷移至山西省会太原市的二营盘,借用西北182地质大队的房屋办学。校名虽是太原地质专科学校,但确定的学制却是四年制本科。有的干部教师提出,专科名不副实,应挂学院的牌子。当时主管学校的部领导认为,学校初办,只宜挂专科的牌子,等一切稳定下来走上正轨以后,再改校名;同时,这也是保密的需要。所以,1958年至1963年招收的6届学生(含1959年搬迁抚州后招收的5届学生),实际上都是四年制的本科生(1962年下半年,上级又决定1958级学生学制延长至五年)。


          IP属地:甘肃5楼2022-07-06 16:25
          收起回复
            字词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2-07-06 16:38
            回复
              火钳刘明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07-06 16:49
              回复
                cy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2-07-06 16:50
                回复
                  如果不是赵树新先生那一瞥,或许,公溪镇将永远是个宁静的小村落。
                  1957年8月6日,晴空万里,一架安—2型飞机在江西抚州相山地区上空盘旋。上午11时许,飞机返航,航操员走下飞机后,立即向上级汇报,在相山地区发现较高的γ射线异常,此处里可能存在铀矿!
                  这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那正是新中国铸造“核盾牌”的时候,要搞原子弹,铀是第一位的。地质队在相山地区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探矿大会战,终于,1958年,中国最大的火山岩铀矿——相山铀矿在江西抚州乐安公溪镇横空出世,时称“四二一矿”,后改称“721矿”,这里也随之被誉为"中国铀都"。
                  为建设四二一矿,国家从各地大量调派干部驰援相山。在鼎盛时期,“小镇”有常住居民五万余人,规模甚至超出当时抚州地区绝大多数县城。公溪镇则直接由抚州地委、行署领导,镇党委书记和镇长由矿党委书记和矿长兼任。


                  IP属地:甘肃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2-07-06 16:58
                  回复
                    【迁校抚州】1958年10月,第二机械工业部决定,将太原地质专科学校迁往江西抚州,理由是抚州临近某特大型铀矿床,周围又有很多支规模较大的地质普查队,便于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可以更好地体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事实证明,学校在选址上考虑欠周全。由于抚州交通较闭塞、信息不够灵、经济欠发达、离省会较远,给教学、科研和汇集高层次人才都带来相当的困难,使得校领导多次想搬家而未搬成,既分散了工作精力,又影响了学校发展速度。
                    新校址选在抚州市西南隅的古城墙脚下的一片坟山加稻田,叫后湖田,总面积为247亩。由于上级指示在1959年下半年招生,要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完成近3万平方米的基建任务,困难可想而知。但是,在困难面前,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只有迎难而上,苦战开路,与时间赛跑,才能完成任务。


                    IP属地:甘肃12楼2022-07-06 17:04
                    收起回复
                      在任务十分繁重、时间十分紧迫的情况下,抚州地委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协助。他们把学校工地列为全地区一号工程,尽了最大的努力,动员当地的基建力量转移到学校工地,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夜以继日地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基建工程。到了1959年6月,全校教职工已经从太原迁到了抚州。大家立即参加建校劳动,挖大礼堂的地基,在一个月内,就建成了1600平方米的食堂兼礼堂,创下了抚州基建史上的奇迹。在9月新生入校前,学校陆续完成了6212平方米的教学大楼、2775平方米的职工宿舍楼,尔后又陆续建起了8180平方米的办公大楼、2400平方米的实验大楼、两栋共5510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两栋3500平方米的家属宿舍楼,以及职工食堂、澡堂、风雨操场、车库等配套设施计4万多平方米。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一所粗具规模的大学校园便矗立在抚州市的西湖畔,基本上能满足1300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
                      新校园的初步建成,无不浸透着全校师生员工的辛勤汗水。由于建校期间正遇上国家三年自然灾害,生活极度困难,教工和学生都吃不饱饭,几个月也吃不上一次猪肉。他们硬是凭着对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凭着对原子能事业的赤胆忠心和高度责任感,以顽强拼搏的大无畏精神而工作着、学习着、劳动着。没有自来水,就打井取水。没有电灯,起初点煤油灯,后来学校自购了60千瓦发电机,保证实验课用电和学生晚自习用电。他们还动手修起了四通八达的校园马路,在路边和房前屋后栽了各种树木花草,把校园打扮得美丽优雅。


                      IP属地:甘肃13楼2022-07-06 17:08
                      收起回复
                        字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2-07-06 17:08
                        回复
                          在抚州新校址建校初期,大部分校领导都未从事过高等学校的领导工作,对高等教育的规律不是很了解,只能在实践中边干边学,摸索着前进,从而在办学中不可避免地走了一些弯路。
                          1958至1961年上半年,是学校发展的兴旺时期。虽然办学条件十分艰苦,但办学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在校学生从1958年的278人增加到1961年的1022人,教职工从150人发展到470人。而且1960年至1961年,还从当时的回国留学生和重点大学毕业生中调剂入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师资队伍。学校人气很旺,教学、科研、基建等各方面的工作都搞得有声有色。
                          1961年下半年至1964年底,是贯彻“高教60条”、教学秩序逐步走向正常化、进行内部结构大调整时期。在“高教60条”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导下,国务院和教育部对全国高等教育布局做出了较大的调整,撤并了一大批1958年以来新办的高校。根据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全省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调整结果的通知》,国务院和教育部批准江西省保留的高等学校有14所,我校被保留,隶属第二机械工业部直接领导。学校予以保留,实属不易,但必须根据“八字方针”进行内部结构的调整。
                          1965年至1966年5月,是教学形势较好、教学秩序比较稳定时期。经过第二阶段3年多时间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学校教学秩序逐步走向正常,师资、设备不断充实和完善,教学质量迅速提高,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也大大改善,各方面都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IP属地:甘肃19楼2022-07-06 17:43
                          回复
                            抚州地质专科学校建校初期,二机部和三局的领导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关怀,在基建拨款、事业费预算、领导配备、充实师资力量等方面大力扶持和政策倾斜。二机部部长宋任穷于1960年9月亲临学校视察工作,并作了重要指示,勉励大家克服困难,要为把我国的原子能事业搞上去而奋斗。副部长雷荣天几次亲临学校具体指导,可谓呕心沥血。为了加强学校的领导力量,二机部通过中组部从全国各地质队和有关部门调来一批政治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领导骨干,担任学校、系、处的领导干部。1958年底从团中央调来楚予民同志担任校党委副书记,1960年又从西南二O九大队调来程平同志任校长,由程平、楚予民等10位同志组成了校党委领导班子,是学校的坚强领导核心。


                            IP属地:甘肃21楼2022-07-06 17:57
                            回复
                              1969年5月17日,二机部军管会发函至学校工宣队和革委会,决定停办抚州地质专科学校。6月27日,二机部军管会[1969]二军字381号函告原江西省革委会、省军区,决定学校停办后除原二机部所需设备、重要资料由原三局接管外,其余的教职工及房屋建筑交江西省予以安置处理。8月25日,江西省八面山汽车制造厂进驻学校。至此,学校停办。
                              从1969年至1973年初,由于学校被撤销,干部、教师不断写信给江西省委、二机部及三局领导,要求尽快恢复学校。他们坚信,大学还是要办的,科学、文化、教育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IP属地:甘肃25楼2022-07-06 18:2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