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吧 关注:19,804贴子:55,414
  • 14回复贴,共1

《兵法》原创存个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篇一:兵形,无常势
兵者,战之始末,存亡之道也,非不得已而为之。善用兵者,先利其器,则以速胜。为将者,待天时而得地利,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曰可战。
用兵之道
一曰谋;二曰法;三曰勇;四曰时。
精锐之师待时而动,进退有序,知己知彼,谋而有方,是可决胜千里。
兵形之势,此消彼长者也,为将者不可不察。敌强吾弱,避之;敌众吾寡,待之;敌暗吾明,慎之...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2-07-11 00:54回复
    篇二:为将,必以帅才
    将者,兵之所属,国之所倚。夫将者,保家卫国守社稷者也。处高位者,焉可服于众而治于军?众不服则令不从,令不从则军不治。此,败军之弊也。
    为将者,令出而行,号令分明。惜士卒,昌忠勇,彰仁义,晓智谋,帅才也。帅才者,处变而不惊,处胜而不骄。
    大厦将倾,一人立,千万人而立。非虎狼之师不得与之战,非精妙之策不得与之谋。将之勇,非一人之勇;将之谋,非一人之谋。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2-07-11 00:54
    回复
      篇三:治兵者,严也
      治将者义,治兵者严。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 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
        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吴王曰:“将军罢休就舍,寡人不愿下观。”孙子曰:“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2-07-11 00:55
      回复
        篇四:以弱制强者,非奇既险
        淝水之战
        甲子,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九月,坚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幽、冀之兵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阳平公融等兵三十万,先至颍口。
          诏以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众共八万拒之;使龙骧将军胡彬以水军五千援寿阳。琰,安之子也。
          是时,秦兵既盛,都下震恐。谢玄入,问计于谢安,安夷然,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游山墅,亲朋毕集,与围棋赌墅。安棋常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陟,至夜乃还。桓冲深以根本为忧,遣精锐三千入卫京师;谢安固却之,曰:“朝廷处分已定,兵甲无阙,西藩宜留以为防。”冲对佐吏叹曰:“谢安石有庙堂之量,不闲将略。今大敌垂至,方游谈不暇,遣诸不经事少年拒之,众又寡弱,天下事已可知,吾其左衽矣!”
        冬,十月,秦阳平公融等攻寿阳。癸酉,克之,执平虏将军徐元喜等。融以其参军河南郭褒为淮南太守。慕容垂拔郧城。胡彬闻寿阳陷,退保硖石,融进攻之。秦卫将军梁成等帅众五万屯于洛涧,栅淮以遏东兵。谢石、谢玄等去洛涧二十五里而军,惮成不敢进。胡彬粮尽,潜遣使告石等曰:“今贼盛粮尽,恐不复见大军!”秦人获之,送于阳平公融。融驰使白秦王坚曰:“贼少易擒,但恐逃去,宜速赴之!”坚乃留大军于项城,引轻骑八千,兼道就融于寿阳。遣尚书朱序来说谢石等,以为:“强弱异势,不如速降。”序私谓石等曰:“若秦百万之众尽至,诚难与为敌。今乘诸军未集,宜速击之;若败其前锋,则彼已夺气,可遂破也。”
        石闻坚在寿阳,甚惧,欲不战以老秦师。谢琰劝石从序言。十一月,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人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陈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斩成及弋阳太守王咏,又分兵断其归津,秦步骑崩溃,争赴淮水,士卒死者万五千人。执秦扬州刺史王显等,尽收其器械军实。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坚与阳平公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
        秦兵逼淝水而陈,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陈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遏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序因与张天锡、徐元喜皆来奔。获秦王坚所乘云母车。复取寿阳,执其淮南太守郭褒。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2-07-11 00:55
        回复
          篇五:众谋之谋者,无患
          山涧之水不聚,无以成江海。孤木枯枝,无以成山林。善谋者,不若众之谋者。斯人独谋,若十之一二;然,众谋之谋若十取其九。以十之其九敌十之一二,兵马未定,谋则胜负已分,此之谓也。集众而谋,若涛涛之江水,若浩瀚之星海。如三个臭卑将,顶个诸葛亮。
          故曰,众谋之谋者无患。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2-07-11 00:56
          回复
            篇六:兵精者,足以战
            将贵谋,兵贵精。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然,兵精者;足以战。
            昔,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巨鹿城。
            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公。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且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支吾。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2-07-11 00:56
            回复
              篇七:国之重器
              国有重器,以安其内,以攘其外。
              物之所及,人之所及,皆为重器。国有重器,然秋毫无犯于民,亦可长存。他国若犯我边塞,敌弱,动以士卒,敌强,则以重器而驱之。重器国有,敌有千军万马亦未敢来犯。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2-07-11 00:56
              回复
                篇八:国盛,宜强军
                国盛,则民富。国之盛,则宜强其军,以兴其邦,以振其国。
                何谓强军?
                去旧革新,技巧之娴熟,器械之强弱,将帅之韬略,部众之广。
                国之兴盛,当强军以正国门。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2-07-11 00:57
                回复
                  篇九:师出无名,必败之
                  汉末,董卓入关中,废少帝拥哀帝。
                  时袁绍得操矫诏,乃聚麾下文武,引兵三万,离渤海来与曹操会盟。操作檄文以达诸郡。檄文曰:“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操发檄文去后,后镇诸侯皆起兵相应:第一镇,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第二镇,冀州刺史韩馥。第三镇,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镇,兖州刺史刘岱。第五镇,河内郡太守王匡。第六镇,陈留太守张邈。第七镇,东郡太守乔瑁。第八镇,山阳太守袁遗。第九镇,济北相鲍信。第十镇,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镇,广陵太守张超。第十二镇,徐州刺史陶谦。第十三镇,西凉太守马腾。第十四镇,北平太守公孙瓚。第十五镇,上党太守张杨。第十六镇,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第十七镇,祁乡侯渤海太守袁绍。诸路军马,多少不等,有三万者,有一二万者,各领文官武将,投洛阳来。
                  遂,董卓败。


                  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2-07-11 00:57
                  回复
                    篇十: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好战者,劳师远征,易伤其根本。忘战者,国无防,如虚设,易危其身。
                    善战而不好战者,谓之百战之师。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2-07-11 00:57
                    回复
                      篇十一:战者,有度
                      战于国,爱民兼爱敌国之民,爱兵兼爱敌国之兵。战而不忘止战者,是为有度。战而无止境者,战之罪,人之罪也。
                      战而有度者,世人奉之,天下供之。战而无止境者,天下弃之,世人恶之。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2-07-11 00:57
                      回复
                        篇十二:行军
                        行军之道,于形。或急行,或缓行。探马于前;先锋随之;后又随之。
                        遇山谷,缓行之。哨骑探之,若有伏,敌寡则歼之,敌强则退之。
                        遇山川,遇河流,勿与敌周旋。敌强,宜避其锋芒,待我之可胜,而速往之,谓之兵贵神速。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2-07-11 00:58
                        回复
                          篇十三:拟战
                          王于兴师,先拟其战。或山林、或城邑…将士几何?粮饷几何?器具几何?
                          或山野之战,或城邦之战…料敌于先,制胜之道也。
                          拟其战而用于其战,谓之谋胜。善谋者,虽未能常胜,亦未尝其败。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2-07-11 00:58
                          回复
                            篇十四:赏罚,有信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尔后,秦大兴。遂,天下一统。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2-07-11 00:58
                            回复
                              篇十五:战之末
                              是战也,用于战而取于战。胜之,则尽取于战地之内。安之,尔后复建之。天下安,则內修粮仓,外筑长城。
                              止战安民,兴土木、重礼仪、通仕商。利民之根本,社稷之根本也。
                              居安而思危,战虽止,不可无士卒而不立。国虽安,不可无将帅而不用。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2-07-11 00: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