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湖鱼糕

长湖鱼糕,为本地宴席首菜,取步步高升之意,高与糕谐音。以长湖白鲢为主料,掺合少量猪肥肉、淀粉、蛋清、生姜、葱白等佐料,摊成扁圆条状,放进蒸笼,旺火蒸制而成,是民间传统佳肴之一。鱼糕地方风味浓厚,里白表黄,色泽明亮,细腻柔软,富有弹性,鲜嫩可口,回味无穷。
历史由来:传说舜帝携女英、娥皇二妃南巡柴桑,经过荆州时,因路途劳累,娥皇染疾不思茶饭,唯欲吃鱼而厌其刺,于是善良的女英结合当地一渔民的指导,融入自己的厨艺,蒸成鱼肉糕,娥皇吃后,病情迅速好转,舜帝知情后对鱼肉糕大加赞赏。
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更喜食鱼糕,还曾为他制作鱼糕的人奖赏黄金一千两。因此鱼糕也叫“楚糕”。北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鱼糕已成为上献天子或天子赐宴群臣的“头鱼宴”。据说乾隆皇帝食过鱼糕后脱口而吟:“食鱼不见鱼,可人百合糕。”鱼糕又叫“百合糕”。后来后港有了长湖,长湖又盛产各种可做糕的鱼类,长湖鱼糕因此而得名。民间喜庆宴会,缺鱼糕不行,向来有“无糕不成席,无席不见糕”的说法。
蟠龙菜

蟠龙菜是湖北十大经典名菜之一,也被称为“钟祥三绝”之一 。已列入《中国菜谱》,其制作技艺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道菜还曾是明朝宫廷内的御膳佳肴,诞生于明武宗(1505—1521年)年间,传说“蟠龙菜”之名为嘉靖皇帝所赐,迄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蟠龙菜, 又称盘龙菜、卷切,俗名剁菜,其主要原料有鸡蛋、猪肉、鱼肉、葱、姜等。该菜“吃肉不见肉”,外形红黄白相间,装盘后呈龙形,鲜艳奢华,造型美观,入嘴柔滑油润,肥而不腻,香味绵长。 蟠龙菜是钟祥地区人们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离不开的传统名菜,凡大宴必有“龙席”;其吃法在传承中也不断推陈出新:可蒸、煎、炒、馏,可做火锅、下面条、氽汤等。
拆扣甲鱼

荆门有山有水,物产富庶,甲鱼资源丰富,以甲鱼为食材的菜品种类众多,拆扣甲鱼更是一道脍炙人口、颇具特色的传统名菜。此菜由于加工精细、造型美观、扒烂无骨、香糯爽口、不塞牙,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滋补功效,后来从荆门传到荆楚大地。2020年1月,拆扣甲鱼被东宝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古代,甲鱼被列为宫廷宴席佳品,传说拆扣甲鱼的由来与老莱子有关。老莱子是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晚年隐居荆门蒙山南麓,是我国史上著名的孝子之一。传说有一天老莱子母亲生病,不思饮食,老莱子耐心调治精心伺候,将甲鱼慢火煨制酥烂,为了有助于老人进食和消化,还去掉了所有的甲鱼骨头,老人食后很快痊愈。随后,此菜名声大振,得以流传。为此,此菜也叫“长生菜”“孝子菜”。
风干鸡

风干鸡是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十里铺镇的一道传统名吃,荆门人叫它“尚香风干鸡”,也叫“刘皇叔婆子鸡”,据说与三国时期刘备的夫人孙尚香发明。这种风干鸡主要是把当地的土鸡先进行腌制,然后在自然状态下风干而成的一道美食,风干后鸡的肉质和色泽都保持原有的状态,好保存还不失鸡的原有香味,吃着也更为醇香和有嚼劲。
风干鸡又名刘皇叔婆子鸡,是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十里铺镇的传统名吃。这种鸡易保存又不失新鲜,醇香、软嫩,老少皆宜,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相传三国时期,孙权为联合刘备拒曹,将妹妹孙尚香嫁给了刘备,并将刘备夫妇安置在荆州城外的十里铺,因为刘备最爱吃鸡,孙尚香为满足刘备的喜好,发明了许多种做鸡的方法,其中冬天腌制的风干鸡最为刘备的喜爱,行军打仗时又便于携带,风干鸡的腌制方法在民家流传,成为宴席上人们最爱吃的一种佳肴。他采用独特的腌制手法,风味独特,醇香软嫩,不油不腻,回味悠长,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矮子馅饼

矮子馅饼是湖北荆门的一道著名小吃,这种馅饼是用烤炉烤出来的,面皮层层叠叠,咬上一口,皮酥软,不粘牙,馅香糯,不甜腻,入口即化。馅料有五仁、肉松、豆沙、芝麻、绿豆、桂花、椒盐、椰奶、红糖等不同口味,是作零食或馈赠亲友的上好佳品,也是荆门人关于家乡最深最甜的记忆。
小小的一块矮子馅饼,但它的工艺却是非常精细的,掐皮、包酥、擀皮,包馅、成型、下锅、出锅,每一道都是必不可少的。至最后锅盖揭开,一个个微黄的馅饼排列得整整齐齐,而馅饼香味早已香飘十里,令路人口齿生津。
八角雪枣

八角雪枣是是荆门地区特有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纯天然传统美食。这种美食形如雪枣,外皮给人感觉雪白晶莹,没有杂质,内瓤银丝满腹,咬上一口,入口即化,清甜、酥脆、爽口,吃后回味无穷,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八角雪枣制作在明代就已定型,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荆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八角雪枣”因产于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子陵铺镇八角街而得名。 雪枣,是因为其外形如枣,色泽雪白晶莹而故名。
传承历史:据《东宝文史集粹》上记载,民间艺人刘之芳携家带口,从江西吉安府吉水州玉石桥牧种玉村,迁到现东宝区子陵铺镇八角村街上,利用当地盛产的优质糯米,凭借本人高超的食品生产加工技艺,经多年试验和潜心钻研,开发出一种适合大众口味的传统食品——八角雪枣。八角雪枣生产工艺流传至今已传承了十几代人,地域流传十分广泛,社会影响久远。《荆门州志》中也有关于八角雪枣的文字记载:八角雪枣为刘氏祖传糕点工艺,在明代就已定型生产。关于八角雪枣,民间有一段传奇佳话。明朝末年,江南有八个书生赴京赶考经过八角,盘缠耗尽,得到雪枣名师刘氏解囊相助,才得如期进京应试。八个书生进京后,均名登金榜,一举成名。衣锦荣归时,为感刘氏恩义,专程到八角建造八角亭,聊表赠金之报,从此八角雪枣闻名遐迩。到了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乾隆皇帝出巡江南,慕名来到八角,亲口品尝刘氏雪枣后,大加赞赏,钦定为岁纳贡品。从此,八角雪枣誉满天下,制作技艺更是广为流传。
太 师 饼

太师饼,又名茶花点心,是荆门著名的传统点心,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这种酥皮点心,色泽白中透黄,泡松,馅心香甜,成熟后,酥层清晰,表面粘有数粒茶米(或黑芝麻)与点心本色相映衬,更有正中朱红一点,朴素典雅的情趣,故名“茶花点心”,吃起来酥松清香,软绵不腻,风味别具一格。
相传为南宋理学家陆九渊任荆门知军时所喜爱。此饼以精粉、熟猪油揉合为皮,面粉、熟猪油为酥,再用熟面粉、砂糖、桂花、桔饼、桃仁、冬瓜糖为馅,经擀皮包馅成形后,入温油中氽炸而成。吃口酥松清香,绵软不腻,风味别具一格,曾多次获“优质产品”称号,被有关专家评品为“正宗茶点”。
米茶

米茶是荆门市十分有特色的小吃,米茶色泽微黄,有种米香的清甜滋味,似茶非茶、似粥非粥,喝着爽口甜润,清肺解渴,既可代替米饭,又具饮茶解渴的作用,是夏季防暑降温之佳品,天气越热越爽口,也是钟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相传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年,1464-1487年在位)第四子朱佑杬(即嘉靖皇帝生父)册封为兴王,食邑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
其妃嘉靖皇帝之母蒋氏身怀六甲时害喜,茶米不思,见山珍海味恶心。兴王召来多名厨师,调出各种口味的饭食菜肴,均不合蒋氏口味。兴王大怒,一厨师情急智生,从家里端来百姓食用的米茶,蒋氏果然食欲大振。王颜大悦,米茶从此从民间进入宫廷。
蒋氏随嘉靖入紫禁城,逢夏季便令御厨制作米茶,但采用宫中精细贡米炒制的米茶远不如糙米制作的清香、爽口,钟祥糙米一度成为贡品。
栗溪熏肉

熏肉,是荆门的传统年货食品。用柏树枝、香樟叶、花生壳、锯木面等来熏。熏好的腊肉皮红油亮,肥肉黄中透白,瘦肉暗红如胭,闻起来烟香扑鼻,经三伏而不变质。吃时或蒸或炒,肥而不腻,瘦不塞牙,味道醇厚,口齿留香,风味极佳。煮过腊肉的汤是很好的原料,可以拿来煮萝卜、包菜、儿菜等,咸香四溢,开胃下饭,让人赞不绝口!
荆门城北的荆山余脉,山高林密,农家熏腊制品尤具特色,特别是荆门东宝区栗溪出产的“栗溪烟熏肉”更是声名远播。每年冬至后,农户人家杀了过年猪,就要熏制腊肉、腊味,以备正月里待客,熏制前先用盐腌制2-10天,然后悬挂在火塘一米多高处,用柏树枝加稻糠、酌加核桃壳、花生壳及油菜籽壳等经熏烤而成。熏制时宜文火慢熏,半月后取下洗去烟垢,晾晒干爽,色泽金红,如浸在茶油缸里,经年不坏。成品鲜香结实,又常有熏料香味。

长湖鱼糕,为本地宴席首菜,取步步高升之意,高与糕谐音。以长湖白鲢为主料,掺合少量猪肥肉、淀粉、蛋清、生姜、葱白等佐料,摊成扁圆条状,放进蒸笼,旺火蒸制而成,是民间传统佳肴之一。鱼糕地方风味浓厚,里白表黄,色泽明亮,细腻柔软,富有弹性,鲜嫩可口,回味无穷。
历史由来:传说舜帝携女英、娥皇二妃南巡柴桑,经过荆州时,因路途劳累,娥皇染疾不思茶饭,唯欲吃鱼而厌其刺,于是善良的女英结合当地一渔民的指导,融入自己的厨艺,蒸成鱼肉糕,娥皇吃后,病情迅速好转,舜帝知情后对鱼肉糕大加赞赏。
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更喜食鱼糕,还曾为他制作鱼糕的人奖赏黄金一千两。因此鱼糕也叫“楚糕”。北宋徽宗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鱼糕已成为上献天子或天子赐宴群臣的“头鱼宴”。据说乾隆皇帝食过鱼糕后脱口而吟:“食鱼不见鱼,可人百合糕。”鱼糕又叫“百合糕”。后来后港有了长湖,长湖又盛产各种可做糕的鱼类,长湖鱼糕因此而得名。民间喜庆宴会,缺鱼糕不行,向来有“无糕不成席,无席不见糕”的说法。
蟠龙菜

蟠龙菜是湖北十大经典名菜之一,也被称为“钟祥三绝”之一 。已列入《中国菜谱》,其制作技艺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道菜还曾是明朝宫廷内的御膳佳肴,诞生于明武宗(1505—1521年)年间,传说“蟠龙菜”之名为嘉靖皇帝所赐,迄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
蟠龙菜, 又称盘龙菜、卷切,俗名剁菜,其主要原料有鸡蛋、猪肉、鱼肉、葱、姜等。该菜“吃肉不见肉”,外形红黄白相间,装盘后呈龙形,鲜艳奢华,造型美观,入嘴柔滑油润,肥而不腻,香味绵长。 蟠龙菜是钟祥地区人们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离不开的传统名菜,凡大宴必有“龙席”;其吃法在传承中也不断推陈出新:可蒸、煎、炒、馏,可做火锅、下面条、氽汤等。
拆扣甲鱼

荆门有山有水,物产富庶,甲鱼资源丰富,以甲鱼为食材的菜品种类众多,拆扣甲鱼更是一道脍炙人口、颇具特色的传统名菜。此菜由于加工精细、造型美观、扒烂无骨、香糯爽口、不塞牙,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滋补功效,后来从荆门传到荆楚大地。2020年1月,拆扣甲鱼被东宝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古代,甲鱼被列为宫廷宴席佳品,传说拆扣甲鱼的由来与老莱子有关。老莱子是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晚年隐居荆门蒙山南麓,是我国史上著名的孝子之一。传说有一天老莱子母亲生病,不思饮食,老莱子耐心调治精心伺候,将甲鱼慢火煨制酥烂,为了有助于老人进食和消化,还去掉了所有的甲鱼骨头,老人食后很快痊愈。随后,此菜名声大振,得以流传。为此,此菜也叫“长生菜”“孝子菜”。
风干鸡

风干鸡是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十里铺镇的一道传统名吃,荆门人叫它“尚香风干鸡”,也叫“刘皇叔婆子鸡”,据说与三国时期刘备的夫人孙尚香发明。这种风干鸡主要是把当地的土鸡先进行腌制,然后在自然状态下风干而成的一道美食,风干后鸡的肉质和色泽都保持原有的状态,好保存还不失鸡的原有香味,吃着也更为醇香和有嚼劲。
风干鸡又名刘皇叔婆子鸡,是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十里铺镇的传统名吃。这种鸡易保存又不失新鲜,醇香、软嫩,老少皆宜,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相传三国时期,孙权为联合刘备拒曹,将妹妹孙尚香嫁给了刘备,并将刘备夫妇安置在荆州城外的十里铺,因为刘备最爱吃鸡,孙尚香为满足刘备的喜好,发明了许多种做鸡的方法,其中冬天腌制的风干鸡最为刘备的喜爱,行军打仗时又便于携带,风干鸡的腌制方法在民家流传,成为宴席上人们最爱吃的一种佳肴。他采用独特的腌制手法,风味独特,醇香软嫩,不油不腻,回味悠长,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矮子馅饼

矮子馅饼是湖北荆门的一道著名小吃,这种馅饼是用烤炉烤出来的,面皮层层叠叠,咬上一口,皮酥软,不粘牙,馅香糯,不甜腻,入口即化。馅料有五仁、肉松、豆沙、芝麻、绿豆、桂花、椒盐、椰奶、红糖等不同口味,是作零食或馈赠亲友的上好佳品,也是荆门人关于家乡最深最甜的记忆。
小小的一块矮子馅饼,但它的工艺却是非常精细的,掐皮、包酥、擀皮,包馅、成型、下锅、出锅,每一道都是必不可少的。至最后锅盖揭开,一个个微黄的馅饼排列得整整齐齐,而馅饼香味早已香飘十里,令路人口齿生津。
八角雪枣

八角雪枣是是荆门地区特有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纯天然传统美食。这种美食形如雪枣,外皮给人感觉雪白晶莹,没有杂质,内瓤银丝满腹,咬上一口,入口即化,清甜、酥脆、爽口,吃后回味无穷,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八角雪枣制作在明代就已定型,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荆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八角雪枣”因产于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子陵铺镇八角街而得名。 雪枣,是因为其外形如枣,色泽雪白晶莹而故名。
传承历史:据《东宝文史集粹》上记载,民间艺人刘之芳携家带口,从江西吉安府吉水州玉石桥牧种玉村,迁到现东宝区子陵铺镇八角村街上,利用当地盛产的优质糯米,凭借本人高超的食品生产加工技艺,经多年试验和潜心钻研,开发出一种适合大众口味的传统食品——八角雪枣。八角雪枣生产工艺流传至今已传承了十几代人,地域流传十分广泛,社会影响久远。《荆门州志》中也有关于八角雪枣的文字记载:八角雪枣为刘氏祖传糕点工艺,在明代就已定型生产。关于八角雪枣,民间有一段传奇佳话。明朝末年,江南有八个书生赴京赶考经过八角,盘缠耗尽,得到雪枣名师刘氏解囊相助,才得如期进京应试。八个书生进京后,均名登金榜,一举成名。衣锦荣归时,为感刘氏恩义,专程到八角建造八角亭,聊表赠金之报,从此八角雪枣闻名遐迩。到了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乾隆皇帝出巡江南,慕名来到八角,亲口品尝刘氏雪枣后,大加赞赏,钦定为岁纳贡品。从此,八角雪枣誉满天下,制作技艺更是广为流传。
太 师 饼

太师饼,又名茶花点心,是荆门著名的传统点心,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这种酥皮点心,色泽白中透黄,泡松,馅心香甜,成熟后,酥层清晰,表面粘有数粒茶米(或黑芝麻)与点心本色相映衬,更有正中朱红一点,朴素典雅的情趣,故名“茶花点心”,吃起来酥松清香,软绵不腻,风味别具一格。
相传为南宋理学家陆九渊任荆门知军时所喜爱。此饼以精粉、熟猪油揉合为皮,面粉、熟猪油为酥,再用熟面粉、砂糖、桂花、桔饼、桃仁、冬瓜糖为馅,经擀皮包馅成形后,入温油中氽炸而成。吃口酥松清香,绵软不腻,风味别具一格,曾多次获“优质产品”称号,被有关专家评品为“正宗茶点”。
米茶

米茶是荆门市十分有特色的小吃,米茶色泽微黄,有种米香的清甜滋味,似茶非茶、似粥非粥,喝着爽口甜润,清肺解渴,既可代替米饭,又具饮茶解渴的作用,是夏季防暑降温之佳品,天气越热越爽口,也是钟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相传明宪宗朱见深(1447—1487年,1464-1487年在位)第四子朱佑杬(即嘉靖皇帝生父)册封为兴王,食邑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
其妃嘉靖皇帝之母蒋氏身怀六甲时害喜,茶米不思,见山珍海味恶心。兴王召来多名厨师,调出各种口味的饭食菜肴,均不合蒋氏口味。兴王大怒,一厨师情急智生,从家里端来百姓食用的米茶,蒋氏果然食欲大振。王颜大悦,米茶从此从民间进入宫廷。
蒋氏随嘉靖入紫禁城,逢夏季便令御厨制作米茶,但采用宫中精细贡米炒制的米茶远不如糙米制作的清香、爽口,钟祥糙米一度成为贡品。
栗溪熏肉

熏肉,是荆门的传统年货食品。用柏树枝、香樟叶、花生壳、锯木面等来熏。熏好的腊肉皮红油亮,肥肉黄中透白,瘦肉暗红如胭,闻起来烟香扑鼻,经三伏而不变质。吃时或蒸或炒,肥而不腻,瘦不塞牙,味道醇厚,口齿留香,风味极佳。煮过腊肉的汤是很好的原料,可以拿来煮萝卜、包菜、儿菜等,咸香四溢,开胃下饭,让人赞不绝口!
荆门城北的荆山余脉,山高林密,农家熏腊制品尤具特色,特别是荆门东宝区栗溪出产的“栗溪烟熏肉”更是声名远播。每年冬至后,农户人家杀了过年猪,就要熏制腊肉、腊味,以备正月里待客,熏制前先用盐腌制2-10天,然后悬挂在火塘一米多高处,用柏树枝加稻糠、酌加核桃壳、花生壳及油菜籽壳等经熏烤而成。熏制时宜文火慢熏,半月后取下洗去烟垢,晾晒干爽,色泽金红,如浸在茶油缸里,经年不坏。成品鲜香结实,又常有熏料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