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不是情人节,传统文化需正名
农历7月7日是“七夕节”。因为不正确的误导和宣传以及各种商业利益的驱使,很多年轻人乐于把“七夕节”当成情人节来过,更有人借所谓情人节行色情之行为,把这天当成“破处节"和淫乱的日子。在这个信仰和道德观念普遍缺失的时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被严重扭曲,道德伦理丧失。为此必须正本清源,对“七夕节”予以正名。
真实的“七夕”节又叫乞巧节,最早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节俗是晒经书及衣裳,向双星气愿和穿针乞巧。如果真要将七夕节赋予一种通俗的叫法儿,应该是“中国女儿节”。专家解释,在历史上“七夕”节这一天,未出门的姑娘们一定要手绑彩线,乞求未来像天上的织女一样心灵手巧,因此,“七夕节”是古代女孩最重视的节日。七夕节的传统活动就是女孩子们用彩线穿上绣针,比比谁的针线活做得好,同时摆上瓜果贡品,乞求心灵手巧。可见,“七夕节”是传统文化中对劳动的赞美和品德的宣扬,是推行道德和信仰的活动行为,跟爱情毫无关系。
在此呼吁年青人分辨是非,抵制糟粕思想,建立道德良知。
农历7月7日是“七夕节”。因为不正确的误导和宣传以及各种商业利益的驱使,很多年轻人乐于把“七夕节”当成情人节来过,更有人借所谓情人节行色情之行为,把这天当成“破处节"和淫乱的日子。在这个信仰和道德观念普遍缺失的时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被严重扭曲,道德伦理丧失。为此必须正本清源,对“七夕节”予以正名。
真实的“七夕”节又叫乞巧节,最早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节俗是晒经书及衣裳,向双星气愿和穿针乞巧。如果真要将七夕节赋予一种通俗的叫法儿,应该是“中国女儿节”。专家解释,在历史上“七夕”节这一天,未出门的姑娘们一定要手绑彩线,乞求未来像天上的织女一样心灵手巧,因此,“七夕节”是古代女孩最重视的节日。七夕节的传统活动就是女孩子们用彩线穿上绣针,比比谁的针线活做得好,同时摆上瓜果贡品,乞求心灵手巧。可见,“七夕节”是传统文化中对劳动的赞美和品德的宣扬,是推行道德和信仰的活动行为,跟爱情毫无关系。
在此呼吁年青人分辨是非,抵制糟粕思想,建立道德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