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吧 关注:114,612贴子:1,807,701
  • 9回复贴,共1

【转】“天下第一团”——梅、周、马、程四大家,赴朝慰问记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顾聆森
1953年,在志愿军撤离朝鲜前的休整期间,党中央决定组织一次大规模赴朝慰问 活动。慰问团的总团长是贺龙元帅。总团以下设分总团,第一分总团直属总团部,包括一个文工团和一个京剧团。分总团长由华东京剧团团长吴石坚担任。这个京剧团包括了当代京剧泰斗梅兰芳、周信芳、马连良、程砚秋,班底是华东京剧团。据有关人士透露,这是周总理、贺龙和上海市长陈毅共同商定的,只为华东京剧团的前身是淮海实验京剧团和苏皖实验京剧团,长期转战于敌后,有着光荣的历史。时值金秋季节,慰问团从北京出发,首站安东 ( 今丹东市 )。


IP属地:河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22-08-08 05:43回复
    被楼主禁言,将不能再进行回复
    1953年10月,以贺龙为总团长的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赴朝鲜前线慰问
    “天下第一团”
    接待单位是地处国内最前线的空军联合司令部。司令员刘震当年曾是新四军第三师十旅旅长兼淮海军区司令。吴石坚把梅、周、马、程以及李玉茹等主要演员向刘司令作介绍后,刘司令就拍着吴石坚的肩道:“当年你在沐阳当区长,曾送 10 万斤军粮、2千双军鞋到淮海军区司令部,今天你把这几位艺术大师带来演出,又给我们送来了至高无上的精神食粮。欢迎! 欢迎大家呀 !”
    第二天,天下着小雨,但在临街搭成的小戏台前,军民相杂,人山人海。老远的群众冒雨赶来,都想一睹艺术大师的风采。当报幕员报说梅兰芳清唱《贵妃醉酒 》时,下面欢声雷动,观众自发地不住高呼: “梅兰芳,欢迎您 ! 欢迎您,梅兰芳 !……”
    梅兰芳激动万分。为使观众看得真切,他索性把伞也收了。锣鼓一响,台下突然万籁俱寂。梅兰芳唱后,其他 3位艺术大师也一一登台献了曲。唱毕时,欢呼声、喝彩声响遏行云 !
    慰间团未出国门,首场轰动 ! 贺龙元帅幽默地对吴石坚道:“你这个京剧团拥有梅、周、马、程四 大流派的创始人,像李玉茹这样的好演员也只能跑跑龙套,可称得上是‘天下第一 团’了!”
    地铺
    跨过鸭绿江,便向志愿军司令部进发。到达那天,天公不作美,又是一场滂沱大雨。雨小后,慰问团便整队进入平壤。志愿军官兵在郊外列队欢迎,锣鼓喧天,欢声震地!朝鲜老百姓也自发地围了上来,他们迎着寒风,站在瓦砾断壁之中,穿着白布对襟单衣,不少孩子还赤着脚。见了他们的样子,能令人心碎!
    当晚,朝共中央和金日成主席举行了冷餐宴会,宴请了以贺帅为首的总团部代表。许多人民功勋艺术家出席作陪。他们都激动万分,多有当场醉倒而被背出去的。出席宴会的中国代表都得到了一份厚礼:金日成4寸照片一张,红参、白参各一盒。
    废墟中偶尔幸存着一间半间破屋,聊以遮风挡雨,这就是贵宾下榻的“宾馆”了。吴石坚的“天下第一团”分住在7个地方,每个地方几乎都挤得满满的。女同志住在一个高墩上,据说那是一家贵族的废基,几乎炸平了,仅剩下千疮百孔的一小间,稍作补修,便是女同胞的招待所了。屋外朔风狂吼,伸手不见五指,偏偏导演朱鉴去那里“串门”,给她们讲鬼故事,吓得她们嗷嗷的惊叫不迭。
    吴石坚和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住在一起,一共14人。这里的待遇最高,还是一间地板房。地板上的稻草铺一个紧挨一个,一边排7个铺位,中间留一条“走廊”。吴石坚睡在最外的一个铺。他这一排上,最里睡的是梅兰芳,依次是周信芳、马连良、程砚秋、马富禄、刘斌昆。夹墙里烧着火。在冰天雪地的平壤,这里是温暖如春了。
    吴石坚说:“艺术大师睡地铺,太委屈各位了!”梅兰芳坐在被窝里道:“人家家国都毁了,拿出这样一间来也足见盛情了。我们是来慰问的,不是来享福的嘛!”“好不好是比出来的,”程砚秋接着道,“比起朝鲜人民的苦难来,我们是在享天堂之福了!”马连良也道:“不到朝鲜,不知战争的残酷。不住破屋也就不知道朝鲜人民的痛苦!”“我们慰问别人,自己也在受教育.”周信芳接着道,“满足于睡地板,这就是一个进步!”
    吴石坚感慨系之。想不到自己一句无心的话竟引出了4位京剧艺术大师一片发自肺腑的议论来!
    北风在屋外呼啸,大家唏嘘着,终于都睡下了,就在这地铺上。


    IP属地:河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22-08-08 05:45
    回复
      梅兰芳发脾气
      出国后的首场演出在志司广场。观众席的前10余排横搁着长木板,那是高、中级军官的席位。后面是用砖块垒成的“普座”。戏开始前,贺帅在志愿军众将官陪同下入席于第四排。他把吴石坚拉在身边,落座前没忘向志愿军的高级将领们介绍“天下第一团”。大家谈笑风生,异常活跃,纷纷议论“天下第一团”,议论梅、周、马、程四大家。这时贺帅忽又问吴石坚:“今天的戏码,梅先生没异议了吧?”“没啦!他今天高兴得很哩!”
      原来,今天首场演出,压轴戏由梅兰芳和周信芳演《打渔杀家》,这原是贺帅建议的。但吴石坚把戏码给梅兰芳过目,征求他的意见时,没料到梅兰芳大光其火:“今天外面气温多少度?”他的脸涨得通红,“零下15度哪!叫志愿军官兵在零下15度的广场上坐着,看我们两个老头子演那么长的戏,这不是要志愿军同志的命么?为什么不让青年同志们多演几出武戏呢?又火红,又热烈!至于我、周先生、马先生和程先生,就站在台上和大家见面,一人唱一小段向志愿军问候,岂不更好么?”
      梅先生生了好大的气!但他的话也确实句句在理,吴石坚简直没法解释,只得去找贺老总汇报,贺老总手里拿着烟斗,听完汇报就笑道:“你去对梅先生说,他们四人是大师、大艺术家,现在又是祖国人民的代表,平时谁能看到他们?梅兰芳、周信芳一露面,大家瞧都瞧不够呢!要能看到他和麒麟童合演一两个小时的戏不是更过瘾么?就说我说的,我保证台下几千官兵会敬心敬意地看他们演出!”吴石坚便把贺老总的话再向梅兰芳学了一遍,梅兰芳不禁笑了,他说:“还是贺老总有道理,就照这么办吧!”
      过后,马彦祥悄悄对吴石坚道:“梅先生发那么大脾气,还是第一次见到!”


      IP属地:河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22-08-08 05:46
      收起回复
        吴石坚的“头等大事”
        第一分总团的慰问路线,经历了朝鲜战场上一些最著名的地方,曾去了元山战役的战场,去了十九兵团的驻防地。在那举世闻名的上甘岭,访问了坑道和救护伤员的掩蔽所。也到过志愿军的西海指挥部。在板门店大家争着在那谈判厅的座椅上就坐,领略一下胜利者的骄傲与喜悦。
        不论到哪里,吴石坚的头等大事是照顾好梅、周、马、程,主要是生活和安全,要求做到无事故、无差错、无病号,服务热情周到。伙食分三灶,一是回民灶,是马连良演出组的专灶;二是汉民小灶,是梅、周、程的专灶;三是大锅饭。吴石坚就餐前,总是乘吉普车先去回灶、小灶处巡察一次,看看吃的质量如何,然后回到大餐厅—露天白布棚下面吃大锅饭。
        有一次,梅兰芳把吴石坚叫住了:“老吴同志,你怎么不跟我们一起吃呢?”吴石坚谦恭地说:“你们用餐!我还要到回灶那里去瞧瞧!”,“那你先去看了来,我们等你开饭!”,“不不……”
        见吴石坚那个神情,周信芳笑了。他对梅兰芳道:“吴公是‘君子尚谦,一尘不染’,恐怕不能勉强他!”
        国内运来的食用慰问品很多,包括各种鱼、肉罐头和水果点心。最大的罐头有半斤重。一到夜里,吴石坚就到总团部总务处去领出一批慰问品来,驱车送到各宿舍去,趁机嘘寒问暖。吴石坚这个分总团长比招待所所长更胜任,细心、周到、耐心、热情。梅兰芳曾几次当面对吴石坚说:“你这样关心我们,真过意不去!”


        IP属地:河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22-08-08 05:47
        回复
          大师之间
          梅兰芳戏德高尚,他的君子风度是世所公认的。和他同台演出,没有人会和他争戏码。程砚秋曾拜过梅兰芳为师,9位大师中,他年龄又最小,所以他只演一个《三击掌》。无论如何安排,哪怕让他唱“开锣戏”,他也都乐意。周信芳是华东戏曲研究院院长,华东京剧团是他的下属单位,故有着“主人”的身份,他也很乐意为人铺垫,愿把他的戏放在别人前面演,这便是“让客三千里”的姿态了。在志愿军政治部演出时,马连良想演 《四进士》,这是周信芳的拿手戏,周便很爽快地让了。一直到慰问结束,周的《四进士》都未露面。故4位大师之间,似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次第:梅居首,马第二,周第三,程第四。在赴朝慰问的3个月中,所有演出剧目都不是在国内预先定好的,均须临时安排。吴石坚安排戏码就按照上述原则,甚至也不考虑他们主动谦让的意见。至于李玉茹,则是当然的宫女、丫鬟。这在李玉茹,绝无怨艾的意思,但在吴石坚,倒有一种惜才的磋叹。于是他利用了一下梅兰芳的谦恭,偶尔的,也有意识地安排了李玉茹演一出《贵妃醉酒》。这使4位大师大为惊奇。程砚秋竟赞口不绝,对李玉茹道:“这是梅派!但也有玉茹你自己的东西,多年不见玉茹,真见出息了!”
          不消说,梅兰芳也颇赏识。但他另有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告诫。他说:“不要对观众有所要求!”吴石坚和李玉茹当时都不理解梅先生这句话的意思。后来,他们一起反复进行了研究,李玉茹分析说,《贵妃醉酒》是梅先生的戏,她在演出的时候,唯恐不像梅先生,有些地方便有故意讨他喜欢之意。凡对观众有所要求时,必定会削弱自己的个性。吴石坚听了,连声说:“深刻!深刻!”
          吴石坚在安排大师的演出剧目时还有一个便利,就是不必排练。梅兰芳演出《贵妃醉酒》、《宇宙锋》、《生死恨》自不必说,就是他和周信芳合作《打渔杀家》、《二堂放子》也是如此。
          当然,作为例行公事,凡梅、周同台演出,吴石坚还得先征求大师的意见。他问梅兰芳时,梅兰芳总是说:“不必排了,我跟周先生走!”吴石坚也征求周信芳的意见,周信芳也说:“不排了吧,我跟梅先生走!”
          究竟谁跟谁走?谁后出场,谁就跟先出场者走。他们俩合作的两个戏都是周信芳先上场的,故梅兰芳都跟周信芳的麒派路子演出,又竟能如此水乳交融,珠联璧合,用一句戏中的水词就是:“不撒汤、不漏水。”台下的观众最多时有7千多人,气温最冷时达零下30余度,观众屏气听唱,凝神观戏,他们从不中途喝彩、鼓掌,落针而能闻声,台上台下气息贯通。人入戏境,戏入人心。大师的艺术到了出神入化的至境。最可爱的人从而能够一饱耳福,二饱眼福,三饱心福——4万万5千万(当时我国号称的人口数)祖国同胞慰问英雄的心意,都在其中了。
          《中国戏剧》(1995)


          IP属地:河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22-08-08 05:48
          回复


            IP属地:天津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2-08-08 07:03
            回复
              顶顶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08-08 17:05
              回复
                DD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2-08-08 18:21
                回复
                  好贴


                  IP属地:山东9楼2022-10-05 14: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