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和他的柏林爱乐来到纽约,他让音乐爱好者明白,柏林爱乐乐团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管弦乐队,他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指挥家。
诚然,这些都是富有野心的声明。但是在听了他斯特拉文斯基,理查德施特劳斯,勃拉姆斯和马勒的四场音乐会之后,没有其他结论可以得出。在其伟大的指挥不断精雕细琢下,柏林爱乐乐团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精湛乐团。似乎没有什么是乐手做不到的。他们都散发着自信,他们是熟练的音乐家,他们不仅是大师级乐手,并且能相互配合并作为一个整体演奏。
乐手们胸有成竹,满怀激情。他们笔直的坐在那。他们对卡拉扬可能想要的每一个细节都格外注意。他们已经完全掌握手中的乐器,他们甚至可以自己创造音乐,而不仅仅是演奏音符。
卡拉扬对乐手的要求比想象的还要多。卡拉扬的pianissimos(极弱)几乎是一种不可能的寂静。他要求乐队爆发出雷鸣般的咆哮,但不能让声音刺耳失控,要形成一种完全的,巨大的通透感。他要求每个声部都像一个整体演奏。十个低音提琴手一齐弯腰演奏,但几乎听不见的声音。长号以最饱满的音量咆哮,但整个音效却浑然一体。每个声部都经过细化处理。然而,卡拉扬领导下的柏林爱乐乐团并非死板,或者仅仅是为了完美而展示完美。卡拉扬培养了这个非凡的乐团,因此卡拉扬可以用乐团探索演奏他想要的声音。令人高兴的是,卡拉扬的音乐天赋令人信服。他的艺术性源于对音乐的专注,以及全心全意地想把作品恰当的内涵,准确的节奏,辉煌的音效带给大家。
卡拉扬证明了指挥家忠于他的乐队是多么重要。自1955年被任命以来,他带领柏林爱乐乐团从优秀的乐团之一发展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乐团。
弦乐部分是灵动的合奏,整个音域无论是低音还是高音,响亮还是柔和,从丰富的情感到扭曲怪诞(尽管伴随着紧迫感)。铜管十分流畅,在极大的动态同时也能保持金属的光泽。木管乐器在各自的音色上具有丝滑的美感,打击乐紧实有力,而不是喧闹的噪音。
即使是他们出过最优秀的录音,冲击力也不如现场演出。
在四场音乐会的七部作品中,有的作品演绎十分优秀。对我来说,斯特拉文斯基的《阿波罗》演得“有问题”,晦涩难懂,几乎没有什么舞蹈性可以听到。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雄伟、广阔、造型娴熟的演奏,似乎有点偏执,略显冰冷。
当然,这几场音乐会表现出罕见的极高水平。卡拉扬的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时而爱抚,时而哀婉,时而辉煌,时而热情。他对第三乐章的诠释有种郁积的紧张,柔美的片段令人耳目一新。第一乐章的诠释让人梦寐以求,乐团全力以赴,戏剧性拉满。乐声摄人心魂。特别是卡拉扬非常仔细地平衡协调,使得内在旋律线条能够被清晰地演奏出来。勃二的层层递进鲜有人表达的如此全面连贯。
卡拉扬的施特劳斯也令人惊叹。《阿尔卑斯交响曲》得到乐迷高度期待。施特劳斯极富技巧地用一个超大型管弦乐队描绘出在阿尔卑斯山度过一天,从夜晚,经历雷暴,最终回到夜晚。
开头乐章Nacht为整个乐曲定下了基调。夜晚并不是绝对静默的,带着一些嘈杂,就像乡间的夜里微风拂过,小动物鸣叫。在雷暴达到高潮的过程中,乐队处于有序的优雅的控制中, 而不是那种咔哒-咔哒--砰砰地响起(通常被误认为是斯特劳斯风格)。
这些曲目从从前两个晚上的斯特拉文斯基,施特劳斯到勃拉姆斯,再到马勒的《第九交响曲》。卡拉扬在前三场音乐会不影响我在接下来的演出中受到持续震撼。我听到周围有很多人在咳嗽擤鼻涕,我认为我再也听不到这样的演出了,在这段时间里,我一直尽量往前坐在座椅的边缘,像这样听完了剩下几场。
卡拉扬和乐团实现了马勒所追求的一切:一次包罗万象的经历,有时令人振奋,有时令人崩溃,最后是充满希望和超然的宁静。乐团几乎可以轻松地演奏这部作品中任何复杂的部分。
第一乐章中,细若游丝与压迫感的爆发交替出现,二三乐章比其他任何现场或唱片(包括卡拉扬自己最近在德意志留声机上发行的)都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流畅。第四乐章中,伴随着令人紧张的张力,乐曲慢慢上升到充满希望与宁静的高潮。人们都害怕错过每个最细微的细节。
这是我一生中听过最好音乐会,像标杆一样的演出,不是因为演出的完美(但几乎是完美的),而在于情绪和内容的超然结合。在这场演出中,卡拉扬和乐团被淹没在马勒的汪洋中。它不是卡拉扬或乐团的马勒,而就是马勒。
每场音乐会都受到热烈的欢迎。马勒那场更是引爆听众。卡拉扬走下指挥台,站在小提琴首席旁向观众鞠躬,他告诉听众,是乐团成就了他。当他再次迈上指挥台时,卡内基音乐厅的墙壁似乎会因大家的欢呼而震裂。卡拉扬伸出双臂挥了挥手,欢呼声不断高涨。
突然,卡拉扬捂住了眼睛,预示着观众见证到了这一伟大的音乐时刻。
诚然,这些都是富有野心的声明。但是在听了他斯特拉文斯基,理查德施特劳斯,勃拉姆斯和马勒的四场音乐会之后,没有其他结论可以得出。在其伟大的指挥不断精雕细琢下,柏林爱乐乐团是一个无与伦比的精湛乐团。似乎没有什么是乐手做不到的。他们都散发着自信,他们是熟练的音乐家,他们不仅是大师级乐手,并且能相互配合并作为一个整体演奏。
乐手们胸有成竹,满怀激情。他们笔直的坐在那。他们对卡拉扬可能想要的每一个细节都格外注意。他们已经完全掌握手中的乐器,他们甚至可以自己创造音乐,而不仅仅是演奏音符。
卡拉扬对乐手的要求比想象的还要多。卡拉扬的pianissimos(极弱)几乎是一种不可能的寂静。他要求乐队爆发出雷鸣般的咆哮,但不能让声音刺耳失控,要形成一种完全的,巨大的通透感。他要求每个声部都像一个整体演奏。十个低音提琴手一齐弯腰演奏,但几乎听不见的声音。长号以最饱满的音量咆哮,但整个音效却浑然一体。每个声部都经过细化处理。然而,卡拉扬领导下的柏林爱乐乐团并非死板,或者仅仅是为了完美而展示完美。卡拉扬培养了这个非凡的乐团,因此卡拉扬可以用乐团探索演奏他想要的声音。令人高兴的是,卡拉扬的音乐天赋令人信服。他的艺术性源于对音乐的专注,以及全心全意地想把作品恰当的内涵,准确的节奏,辉煌的音效带给大家。
卡拉扬证明了指挥家忠于他的乐队是多么重要。自1955年被任命以来,他带领柏林爱乐乐团从优秀的乐团之一发展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乐团。
弦乐部分是灵动的合奏,整个音域无论是低音还是高音,响亮还是柔和,从丰富的情感到扭曲怪诞(尽管伴随着紧迫感)。铜管十分流畅,在极大的动态同时也能保持金属的光泽。木管乐器在各自的音色上具有丝滑的美感,打击乐紧实有力,而不是喧闹的噪音。
即使是他们出过最优秀的录音,冲击力也不如现场演出。
在四场音乐会的七部作品中,有的作品演绎十分优秀。对我来说,斯特拉文斯基的《阿波罗》演得“有问题”,晦涩难懂,几乎没有什么舞蹈性可以听到。勃拉姆斯《第四交响曲》雄伟、广阔、造型娴熟的演奏,似乎有点偏执,略显冰冷。
当然,这几场音乐会表现出罕见的极高水平。卡拉扬的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时而爱抚,时而哀婉,时而辉煌,时而热情。他对第三乐章的诠释有种郁积的紧张,柔美的片段令人耳目一新。第一乐章的诠释让人梦寐以求,乐团全力以赴,戏剧性拉满。乐声摄人心魂。特别是卡拉扬非常仔细地平衡协调,使得内在旋律线条能够被清晰地演奏出来。勃二的层层递进鲜有人表达的如此全面连贯。
卡拉扬的施特劳斯也令人惊叹。《阿尔卑斯交响曲》得到乐迷高度期待。施特劳斯极富技巧地用一个超大型管弦乐队描绘出在阿尔卑斯山度过一天,从夜晚,经历雷暴,最终回到夜晚。
开头乐章Nacht为整个乐曲定下了基调。夜晚并不是绝对静默的,带着一些嘈杂,就像乡间的夜里微风拂过,小动物鸣叫。在雷暴达到高潮的过程中,乐队处于有序的优雅的控制中, 而不是那种咔哒-咔哒--砰砰地响起(通常被误认为是斯特劳斯风格)。
这些曲目从从前两个晚上的斯特拉文斯基,施特劳斯到勃拉姆斯,再到马勒的《第九交响曲》。卡拉扬在前三场音乐会不影响我在接下来的演出中受到持续震撼。我听到周围有很多人在咳嗽擤鼻涕,我认为我再也听不到这样的演出了,在这段时间里,我一直尽量往前坐在座椅的边缘,像这样听完了剩下几场。
卡拉扬和乐团实现了马勒所追求的一切:一次包罗万象的经历,有时令人振奋,有时令人崩溃,最后是充满希望和超然的宁静。乐团几乎可以轻松地演奏这部作品中任何复杂的部分。
第一乐章中,细若游丝与压迫感的爆发交替出现,二三乐章比其他任何现场或唱片(包括卡拉扬自己最近在德意志留声机上发行的)都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流畅。第四乐章中,伴随着令人紧张的张力,乐曲慢慢上升到充满希望与宁静的高潮。人们都害怕错过每个最细微的细节。
这是我一生中听过最好音乐会,像标杆一样的演出,不是因为演出的完美(但几乎是完美的),而在于情绪和内容的超然结合。在这场演出中,卡拉扬和乐团被淹没在马勒的汪洋中。它不是卡拉扬或乐团的马勒,而就是马勒。
每场音乐会都受到热烈的欢迎。马勒那场更是引爆听众。卡拉扬走下指挥台,站在小提琴首席旁向观众鞠躬,他告诉听众,是乐团成就了他。当他再次迈上指挥台时,卡内基音乐厅的墙壁似乎会因大家的欢呼而震裂。卡拉扬伸出双臂挥了挥手,欢呼声不断高涨。
突然,卡拉扬捂住了眼睛,预示着观众见证到了这一伟大的音乐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