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21日~22日,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力学及工艺性能试验方法分技术委员会《金属材料 薄板和薄带 室温剪切试验方法》等三项国家标准和CSTM钢铁材料领域委员会《金属材料 超高周疲劳 超声疲劳试验方法》团体标准审定会网络会议成功召开。来自85家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行业协会、检测认证机构的97名力学分委会委员、观察员及专家代表出席了会议。

其中,广东火炬检测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宾远红作为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力学及工艺方法分技术委员会观察员、国家标准《金属材料 残余应力测定 压痕应变法》的主要起草人之一出席了本次标准审定会。


本次会议由全国钢标委力学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董莉主持。会议审定通过了柳州市质量检验检测研究中心负责的《金属材料 薄板和薄带 室温剪切试验方法》、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负责的《金属材料 高应变速率高温压缩试验方法》、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负责的GB/T 24179《金属材料 残余应力测定 压痕应变法》等三项国家标准,以及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的《金属材料 超高周疲劳 超声疲劳试验方法》CSTM团体标准。

1.《金属材料 薄板和薄带 室温剪切试验方法》
金属薄板和薄带的抗剪强度是金属材料金属板材基础性物理性能指标,《金属材料 薄板和薄带 室温剪切试验方法》规定了金属薄板带室温剪切试验的原理、试样、试验设备和模具、试验程序、试验结果处理和试验报告,填补了测定金属板带材抗剪强度的标准空白,该试验方法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五金等行业,该标准的建立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金属材料 高应变速率高温压缩试验方法》
高应变率高温压缩试验是检验金属材料在高温和动态加载耦合条件下承受载荷以及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金属材料高应变速率下的高温压缩力学性能测定和分析对评估诸如航空发动机叶片遭受异常撞击、航天器与高速物体撞击等场景下的结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金属材料 高应变速率高温压缩试验方法》国家标准的制定,规范了金属材料高应变速率下高温压缩试验的试验原理、试验装置、试样尺寸、试验程序、数据处理及结果判定,融合了一体式和组合式两种实验技术,并对两种方法的关键参数以及数据处理方法等进行规范,可指导1000℃以上金属材料10^2/s—10^4/s应变速率力学性能试验,填补了国内外的标准空白,将提高金属材料高应变速率下高温压缩力学性能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金属材料 残余应力测定 压痕应变法》
《金属材料 残余应力测定 压痕应变法》作为一种国际先进且我国独有的测定表面残余应力的无损方法,该标准的发布实施已超过10年,随着该方法的研究深入和应用发展,原标准中的部分内容已不适合或有所改进,本次修订增加了在未知主应力方向的情况下如何正确测量和计算残余应力、应变增量和残余弹性应变的正确函数关系和确定方法、应力计算的方法和步骤等重要内容,充分纳入当前残余应力测定的先进试验技术,保证标准的时效性,为压痕应变法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4.《金属材料 超高周疲劳 超声疲劳试验方法》
近年来,一些工程中的部件,例如发动机部件、汽车承载部件、铁路轮轴和轨道、飞机、桥梁和特殊医疗设备等,承受高频低应力幅循环载荷,实际服役寿命都超过了10^7,甚至高达10^9周次。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超高周次承载部件越来越多,导致材料超高周次疲劳测试需求与日巨增。相比常规疲劳,超高周疲劳由于试验频率大幅增加,导致从试样尺寸设计、试样应力控制、位移和应变的测量和校准、温升控制、疲劳裂纹的起裂位置等都和常规高周疲劳不同。《金属材料 超高周疲劳 超声疲劳试验方法》CSTM团体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将为超声疲劳试验技术和基于超声疲劳的金属材料超高周疲劳测试方法的推广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撑,为指导和规范金属材料超高周超声疲劳试验提供依据,并对金属材料超长寿命疲劳强度进行有效评估。本项团体标准的制定,也将为下一步制定《金属材料 超高周疲劳 超声疲劳试验方法》国家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奠定坚实基础。

其中,广东火炬检测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宾远红作为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力学及工艺方法分技术委员会观察员、国家标准《金属材料 残余应力测定 压痕应变法》的主要起草人之一出席了本次标准审定会。


本次会议由全国钢标委力学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董莉主持。会议审定通过了柳州市质量检验检测研究中心负责的《金属材料 薄板和薄带 室温剪切试验方法》、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总体工程研究所负责的《金属材料 高应变速率高温压缩试验方法》、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负责的GB/T 24179《金属材料 残余应力测定 压痕应变法》等三项国家标准,以及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负责的《金属材料 超高周疲劳 超声疲劳试验方法》CSTM团体标准。

1.《金属材料 薄板和薄带 室温剪切试验方法》
金属薄板和薄带的抗剪强度是金属材料金属板材基础性物理性能指标,《金属材料 薄板和薄带 室温剪切试验方法》规定了金属薄板带室温剪切试验的原理、试样、试验设备和模具、试验程序、试验结果处理和试验报告,填补了测定金属板带材抗剪强度的标准空白,该试验方法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五金等行业,该标准的建立对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金属材料 高应变速率高温压缩试验方法》
高应变率高温压缩试验是检验金属材料在高温和动态加载耦合条件下承受载荷以及抵抗塑性变形的能力。金属材料高应变速率下的高温压缩力学性能测定和分析对评估诸如航空发动机叶片遭受异常撞击、航天器与高速物体撞击等场景下的结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金属材料 高应变速率高温压缩试验方法》国家标准的制定,规范了金属材料高应变速率下高温压缩试验的试验原理、试验装置、试样尺寸、试验程序、数据处理及结果判定,融合了一体式和组合式两种实验技术,并对两种方法的关键参数以及数据处理方法等进行规范,可指导1000℃以上金属材料10^2/s—10^4/s应变速率力学性能试验,填补了国内外的标准空白,将提高金属材料高应变速率下高温压缩力学性能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金属材料 残余应力测定 压痕应变法》
《金属材料 残余应力测定 压痕应变法》作为一种国际先进且我国独有的测定表面残余应力的无损方法,该标准的发布实施已超过10年,随着该方法的研究深入和应用发展,原标准中的部分内容已不适合或有所改进,本次修订增加了在未知主应力方向的情况下如何正确测量和计算残余应力、应变增量和残余弹性应变的正确函数关系和确定方法、应力计算的方法和步骤等重要内容,充分纳入当前残余应力测定的先进试验技术,保证标准的时效性,为压痕应变法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4.《金属材料 超高周疲劳 超声疲劳试验方法》
近年来,一些工程中的部件,例如发动机部件、汽车承载部件、铁路轮轴和轨道、飞机、桥梁和特殊医疗设备等,承受高频低应力幅循环载荷,实际服役寿命都超过了10^7,甚至高达10^9周次。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超高周次承载部件越来越多,导致材料超高周次疲劳测试需求与日巨增。相比常规疲劳,超高周疲劳由于试验频率大幅增加,导致从试样尺寸设计、试样应力控制、位移和应变的测量和校准、温升控制、疲劳裂纹的起裂位置等都和常规高周疲劳不同。《金属材料 超高周疲劳 超声疲劳试验方法》CSTM团体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将为超声疲劳试验技术和基于超声疲劳的金属材料超高周疲劳测试方法的推广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撑,为指导和规范金属材料超高周超声疲劳试验提供依据,并对金属材料超长寿命疲劳强度进行有效评估。本项团体标准的制定,也将为下一步制定《金属材料 超高周疲劳 超声疲劳试验方法》国家标准以及国际标准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