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曲吧 关注:3,568贴子:11,683
  • 2回复贴,共1

酿酒问题汇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白酒浑浊的主要原因
一、白酒生产工艺中发酵、蒸馏引起的浑浊
白酒急速发酵或发酵中受杂菌污染或急火蒸馏产生了过量的高级脂肪酸酯及杂醇油,特别是在酒头、酒尾中可见有明显的浑浊现象。
二、加水降度引起浑浊
白酒中高级脂肪酸酯或杂醇油在常温下,易溶于乙醇,而不溶于水,但一旦加水降度后,特别是酒精度降到45%以下,则高级脂肪酸酯(特别是棕榈酸乙酯、油酸乙酯、亚油酸乙酯)或杂醇油易从酒中析出来,形成浑浊。
三、低温下引起浑浊
白酒中高级脂肪酸酯或杂醇油遇到温度下降到冷藏温度左右时,则它们在乙醇中的溶解度会急剧下降,从而引起酒体失光、浑浊,甚至在此低温下久置一段时间后,会凝聚产生白色絮状沉淀物。
四、水质引起浑浊
主要是白酒的降度用水水质差引起的,当降度用水未经处理时,则会产生如下浑浊:
1、由于原水中存在泥沙、微生物及藻类,常带来明显的浑浊和异色问题;
2、原水中常含有钙、镁、铁、锰等金属离子,易与酒中有机酸结合生成沉淀;
3、原水中的金属氢氧化物能将酒中稳定状态的油性成分(酯、醇类等)的负电荷中和,使原本稳定状态油性成分(酯、醇类等)发生解胶现象,从而在常温下原本清亮的白酒也会由于解胶的酯、醇类相互凝聚为絮状物,产生白色浑浊状态。
五、基酒引起的浑浊
近年来,有些企业选用其他酒厂的基酒生产白酒,这就出现了基酒质量不好时带来的问题,如有些基酒里加入色素、不纯的香精、香料时,会产生黄色浑浊现象。
六、白酒勾调引起浑浊
有些酒厂企业在勾调时,未合理分析,凭经验判断添加各种香精香料物质,致使香精香料物质超出了乙醇的溶解度,使酒体失光,产生浑浊。如,白酒中己酸乙酯(界定值为0.76mg/kg)的添加量过多会出现蓝色失光现象等等.


IP属地:湖北1楼2022-10-08 20:55回复
    白酒常见异杂味及其防治
    1. 苦味
    酒苦的因素很多,主要来自酵母,其次是原料,还有工艺上的毛病如原料及辅料发霉。曲子或窖池感染青霉,酒醅倒烧(开窖后二次升温)都是造成苦味的原因。含油量高的原料,脂肪被氧化或发霉,不但使酒有油的哈喇味,苦味也大。酒母和曲子用量过大,填料多、窖内空隙大,酵母繁殖过量,大量酵母自溶,生成酪醇,它不但苦重,持续性也强,并影响酵母的发酵作用。这就是“曲大酒苦”的道理。
    白酒苦味的防止及解决措施有:加强辅料清蒸处理;合理配料,适量用曲;搞好卫生,控制杂菌;合理上甑,缓慢蒸馏;加强勾兑,减少苦味。
    2. 酸味
    白酒必须有一定的酸味物质,并与其他苦味物质共同组成白酒固有的芳香。但它与其他香味物质-样,含量要适宜,不能过量。如过量,酒味粗糙,不谐调,影响“回甜”;反之,酸量过少,酒味寡淡,后味短。白酒中的有机酸主要有甲酸、乙酸、乳酸、已酸、丁酸、戊酸、琥珀酸等数十种,其来源不一,但都是微生物发酵或醇氧化而成。凡酒中酸味重者,其酒醅酸度必然大,不但酒的质量差,出酒率也低。主要原因是生产卫生差或配料淀粉浓度高,蛋白质过剩,下窖温度过高,曲子、酵母杂菌多,使用新曲,发酵期过长或蒸粮糊化不彻底等。
    白酒酸味的防止及解决措施有:蛋白质切勿过剩;减少杂菌感染;掌握人窖条件;加强滴窖等。
    3. 辣味
    辣味不是味觉,而是在口腔黏膜产生的一种痛觉。白酒的辣味是不可避免的,适当的辣味可以增进食欲。白酒中的辣味成分主要有糠醛、杂醇油、硫醇、硫醚、乙醛、阿魏酸等。
    一般来说,辣味大小与醛类成正比关系。当大量的乳酸菌与酵母共栖时,产生的甘油变成丙烯醛、丁烯醛,其辣味特别大,称“辣味大王”。含杂醇油多的酒辣而苦。低沸点醛含量过高,多是因流酒温度过低,贮存期过短、卫生管理不善、感染大量乳酸菌所造成的,或者是原料含蛋白质过多,生成了大量杂醇油。乙缩醛也有辣味。
    白酒辣味的防止及解决措施有:正确使用辅料,辅料要清蒸处理,合理控制使用;严格卫生管理,减少杂菌感染;控制入窖条件,保证正常发酵;掌握流酒温度,摘头去尾;合理贮存。
    4. 涩味
    涩味因麻痹神经而产生,它可凝固神经蛋白质,给味觉以涩味,使口腔里、舌面上和上腭有不润滑感。涩味由不谐调的苦、辣、酸味共同组成,涩味常与苦、酸味共存。白酒中都有涩味,不过-般好的白酒,涩味不露头,否则会使饮者不快。白酒中呈涩味的物质主要有:乳酸及其酯、单宁、糠醛、杂醇油(尤以异丁醇和异戊醇的涩味重,而且带苦)。实践证明,凡是用曲及酒母量大的,都容易使酒中出现涩味和苦味。
    白酒涩味的防止及解决措施有:降低白酒中乳酸及其酯,使其含量适中,与白酒诸味谐调。其主要措施较多,如生产中使用陈曲,控制用曲量,搞好窖泥培养,量水用高温,严格清洁卫生管理,做好人窖条件,保证缓慢发酵,搞好蒸馏操作,量质摘酒等;降低酒醅中单宁含量,加强高粱原料中外壳的除去;严格工艺操作,减少杂醇油和糠醛的生成。
    5. 油味
    一般地说,含脂肪较高的原料如没有脱胚的玉米,发酵后特别容易产生高级脂肪酸及其酯,使酒出现油味。谷物中的脂肪在其自身或微生物(特别是霉菌)中脂肪酶的作用下,生成甲基酮,这种成分会造成脂肪的不良油臭(油哈臭、哈喇味)。在长时间缓慢作用下,脂肪酸经酯化反应生成酯,又进一步氧化分解,便出现了油脂酸败的气味。窖池管理不善,烧包透气侵入大量霉菌,酒醅也容易发霉,这些物质被蒸人酒中,亦会出现油臭、苦味及霉味。玉冰烧酒中的油味则是浸肉过程或浸肉后贮存过程形成的。
    白酒中油味的防止及解决措施有:避免使用含脂肪高的原料和辅料;正确地截头去尾,搞好蒸馏操作;不用涂油或涂蜡的容器贮存酒;玉冰烧型酒要搞好浸肉的工艺操作和控制。
    6. 其他异杂味
    6.1. 糠味:是白酒中常见的杂味,最影响酒质的是糠腥味。在糠腥味中又经常夹带着尘土味或霉味,造成闻香差和尾味不净。主要原因是:不重视辅料,收糠时不选购,不新鲜;进厂后未能很好地保管与精选;清蒸不透,糠杂味未除去;用糠量过大。应对产生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6.2. 劣质大曲味:例如生产酱香型白酒制高温大曲的操作不得法,会使酒呈明显的焦香味而欠酱香风格。在制作清香型白酒大曲时,因原料粉碎度达不到皮粗粉细的要求,而是皮细粉粗,加上压曲机的性能较差,致使成曲发生霉变等而成劣质曲,带给酒霉苦味及生曲味。浓香型白酒制曲,若晾曲过久,皮张收汗,曲心水分不易散发,温度偏高,产生霉变或“窝水”,使酒带霉苦味。
    6.3. 不正常的甜味:白酒中的甜味应是发酵中(或原料中)产生的,但酒中的甜味不是单一的甜味物质,而是诸多微量成分共同谐调的味觉感受。白酒中不正常的甜味情况大致有:先甜后苦(即进口甜回味苦),先苦后甜,舌中部甜,甜得发腻且甜味久不消失,甜味过重等。出现这些口味的原因是酸量不足;或者是酒中主导酸的比例不谐调;或者酸量够而酒体中其他成分的比例不谐调;酒中某--些非主导型酸的含量偏小或偏大等。只要在酸的谐调性、复杂性,以及酸与其他物质的共同效果方面多做研究,就可调出高质量的味感。白酒中的甜味、香型不同,地区消费习惯不同,要掌握分寸。但酒最好甜在后面,甜味要正,要回甜。酒中出现苦味,不要用甜味剂或糖类解决,加入这些物质,甜味都不自然。解决苦味,应在酸上下功夫。
    6.4. 霉味:也是白酒中最常见的杂味,基酒中带有较重的霉味,勾兑是难以解决的。白酒中霉味的来源主要有:原辅料不新鲜;辅料用量过大;窖池管理不善,窖池裂口,窖边和面上糟醅生霉;曲子长有青霉;清洁卫生差(包括生产场地,工具,酒库)等。
    6.5. 黄水味:即黄浆水味,滴窖不尽,酒醅中带入大量黄水造成。
    6.6. 酒尾味:夹花流酒,接酒不当,冷凝器安装问题等。
    6.7. 腥味:加浆用水不净,水中铁离子过多;使用铁质容器贮存或铁管输酒,又未经处理,会使酒带铁腥味;血料容器贮存,其色素及油质、血色素中的铁质被溶出,会使酒发黄,并有血腥昧。
    6.8. 其他杂味:底锅水不净,会使酒带底锅水味;底锅水烧干或酒糟掉到蒸汽管上,会使酒带有糊味;用自来水加浆会使酒带漂白粉味;使用新木甑蒸酒,会给酒带来木味;使用劣质胶管,酒会带橡胶味或塑料味。
    总之,白酒中的异杂味来源甚多,有的是原料带人,有的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的是设备影响的,要找准原因,才能采用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IP属地:湖北2楼2022-10-08 20:56
    回复
      白酒的有害物质介绍
      在白酒生产中,必然会产生一些有害杂质,有些是原料带入的,有些是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对于这些有害物质,必须采取措施,降低它们在白酒中的含量。
      (一)杂醇油
      杂醇油是酒的芳香成分之一,但含量过高,对人们有毒害作用,它的中毒和麻醉作用比乙醇强,能使神经系统充血,使人头痛,其毒性随分子量增大而加剧。杂醇油在体内的氧化速度比乙醇慢,在机体内停留时间较长。杂醇油的主要成分是异戊醇、戊醇、异丁醇、丙醇等,其中以异丁醇、异戊醇的毒性较大。原料中蛋白质含量多时,酒中杂醇油的含量也高。杂醇油的沸点一般高于乙醇(乙醇沸点为78℃,丙醇为97℃,异戊醇为13l℃),在白酒蒸馏时,应掌握温度,进行掐头去尾,减少成品酒的杂醇油含量。
      (二)醛类
      酒中醛类是分子大小相应的醇的氧化物,也是白酒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低沸点的醛类有甲醛、乙醛等,高沸点的醛类有糠醛、丁醛、戊醛、己醛等。醛类的毒性大于醇类,其中毒性较大的是甲醛,毒性比甲醇大30倍左右,是一种原生质毒物,能使蛋白质凝固,10克甲醛可使人致死。在发生急性中毒时,出现咳嗽、胸痛、灼烧感、头晕、意识丧失及呕吐等现象。糠醛对机体也有毒害,使用谷皮、玉米芯及麸糠做辅料时,蒸馏出的白酒中糠醛及其它醛类含量皆较高。
      白酒生产中为了降低醛类含量,应少用谷糠、稻壳,或对辅料预先进行清蒸处理。在蒸酒时,严格控制流酒温度,进行掐头去尾,以降低酒中总醛的含量。
      (三)甲醇
      果胶质多的原料来酿制白酒,酒中会含有多量的甲醇,甲醇对人体的毒性作用较大,4—10克即可引起严重中毒。尤其是甲醇的氧化物甲酸和甲醛,毒性更大于甲醇,甲酸的毒性比甲醇大6倍,而甲醛的毒性比甲醇大30倍。白酒饮用过多,甲醇在体内有积蓄作用,不易排出体外,它在体内的代谢产物是甲酸和甲醛,所以极少量的甲醇也能引起慢性中毒。发生急性中毒时,会出现头痛、恶心、胃部疼痛、视力模糊等症状,继续发展可出现呼吸困难,呼吸中枢麻痹,昏迷甚至死亡。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粘膜刺激症状、眩晕、昏睡、头痛、消化障碍、视力模糊和耳鸣等,以致双目失明。
      甲醇产生的数量与制酒原料有密切关系,为了降低白酒的甲醇含量,可采取以下措施:
      (1)选择原料过熟的或腐败的水果、薯类以及野生植物(如橡子),果胶质含量较高,用这些原料来酿酒,甲醇含量会高。应选择含果胶质少的原料来酿酒,以便降低甲醇的含量。(2)使用黑曲作糖化剂时,由于黑曲霉所含果胶酶较多,因此成品酒的甲醇含量也高。若使用黄曲作糖化剂,由于它所含果胶酶少,因而成品酒的甲醇含量也低。(3)利用甲醇在酒精浓度高时易于分离的特点,可通过增加塔板数或提高回流比的方法,提高酒精浓度,把甲醇从酒精中提取出来。精馏时,若控制回流比在1∶10—1∶20,可把甲醇分离出来。例如含有0.18—0.2%甲醇的白酒,只要分馏出3%的酒精,即可把甲醇含量降低到0.12%以下。也可另设甲醇分馏塔除掉甲醇。
      (四)铅
      铅是一种毒性很强的重金属,含量0.04克即可引起急性中毒,20克可以致死。铅通过酒引起急性中毒是比较少的,主要是慢性积蓄中毒。如每人每日摄入10毫克铅,短时间就能出现中毒,目前规定每24小时内,进入人体的最高铅量为0.2—0.25毫克。随着进入人体铅量的增加,可出现头痛、头昏、记忆力减退、睡眠不好、手的握力减弱、贫血、腹胀便秘等。白酒含的铅主要是由蒸馏器、冷凝导管、贮酒容器中的铅经溶蚀而来。以上器具的含铅量越高,酒的酸度越高,则器具的铅溶蚀越大。
      为了降低白酒的含铅量,要尽量使用不含铅品金属来盛酒或制作器具设备。同时要加强生产管理,避免产酸菌的污染,因为酒的酸度越高,铅的溶蚀作用愈大。对于含铅量过高的白酒,可利用生石膏或麸皮进行脱铅处理,使酒中的铅盐[Pb(CH3COO)2]凝集而共同析出。在白酒中加入0.2%的生石膏或麸皮,搅拌均匀,静置1小时后再用多层绒布过滤,能除去酒中的铅,但这样处理会使酒的风味受到影响,需再进行调味。
      (五)氰化物
      白酒中的氰化物主要来自原料,如木薯、野生植物等,在制酒过程中经水解产生氢氰酸。中毒时轻者流涎、呕吐、腹泻、气促。较重时呼吸困难、全身抽搐、昏迷,在数分钟至两小时内死亡。去除方法:应对原料预先处理,可用水充分浸泡,蒸煮时尽量多排汽挥发。也可将原料晒干,使氰化物大部分消失。也可在原料中加入2%左右的黑曲,保持40%左右的水分,在50℃左右搅拌均匀,堆积保温12小时,然后清蒸45分钟,排出氢氰酸。原料粉碎得细,排除效果较好。
      (六)黄曲霉毒素
      麦类、大米、玉米、花生等由于霉烂变质,会污染上黄曲霉,有些黄曲霉菌会代谢产生出有毒物质,人们食用这些原料制成的食品后,会产生致癌物质,对于发酵食品尤其要引起注意。发酵食品中黄曲霉毒素(以黄曲霉毒素B1计)不得超过5微克/公斤。对原料要采取妥善的管理措施,防止发霉变质,超过黄曲霉毒素允许量的原料不可直接使用。发酵用的菌种应经有关部门鉴定,确认无毒产生,才能使用。
      (七)农药
      谷类和薯类在生长过程中,由于过多施用农药,经吸收后,会残留在果实或块根中。在制酒时,这些有毒物质会进入酒体,特别是有机氯和有机磷农药。按卫生部规定,每公斤粮食,六六六不得超过0.3毫克,滴滴涕不得超过0.2毫克。为了防止农药中毒,对原料要加强检验。积极推广生物防治等无毒无害的灭虫办法。农药要合理使用,推广高效低毒农药。积极治理三废,不用有毒有害的废水灌溉农田,防止有毒农药和三废污染农作物。对原料要推广缺氧保管,低温保管,少用药剂熏蒸,不能把有毒有害物质与原料同库贮存。


      IP属地:湖北3楼2022-10-08 20: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