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科角度讲,对沉积盆地成因的研究已经成为跨沉积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现代地层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的新兴交叉学科,称为“沉积盆地成因学”是当之无愧的。以Allen 和Allen(1990)编著的Basin Analysis: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为标志,“沉积盆地成因学”已经成型,它作为反映沉积盆地形成规律的知识体系已经确立。
从“沉积盆地分析”到“沉积盆地成因学”,不仅仅是术语的变换,而是把对沉积盆地的分析研究提升为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使沉积盆地成因研究成为一门科学。
中国科学院“科教融合”的改革浪潮把笔者推上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讲台。议定的任务是给研究生们讲解“沉积盆地分析”。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沉积盆地成因学”的确立,笔者和同事们提出,应该把“沉积盆地成因学”作为我们讲授课程的名称。感谢中国科学院大学认可了“沉积盆地成因学”教学大纲,并从2014 年起把“沉积盆地成因学”列为研究生专业核心课程。
《沉积盆地成因学》(王清晨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9)是以“沉积盆地成因学”课程讲义为基础编著的,力求反映国际沉积盆地研究发展趋势。全书分为7 章。第1 章为绪论,介绍沉积盆地成因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中国沉积盆地研究历史。第2 章和第3 章介绍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岩石圈的流变学特征,这些是认识沉积盆地成因的必备基础。第4章和第5 章从正演角度讲解沉积盆地成因,阐述沉积盆地的形成机制和沉积盆地的充填过程。第6 章从反演角度分析沉积盆地成因,概略介绍沉积盆地分析方法,尤其侧重介绍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第7 章从沉积盆地形成过程角度介绍沉积矿产的形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