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玄雅集吧 关注:5,715贴子:438,679

我们聊聊墨的胶法,墨法,烟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很多朋友和我推荐这个平台,也挺欣慰的,有这么个平台可以好好的聊一聊东西,挺好的
我是汪楠,敏楠氏后继的庄主,其实一直挺想和大家交流所谓墨的胶法,烟法,墨法的,碍于13年后,一直是没有一个真正的平台去探讨,挺可惜的。现在,确实有这么个机会,心里还是挺欣慰的。
直奔主题吧,其实大家一直在说墨的胶法,其实我挺迷惑的,什么是胶法?所有人都在说某某胶好于某某胶,比如吧,这样说,大家都说鹿角胶好于牛皮胶,我是真不太明白,胶作为粘结剂,判断胶的好坏,一则胶性,二则胶法。光说胶好坏,那意义何在呢?搞不懂。。。。
就这一点引出后面的,大家讨论吧。。。。


1楼2022-11-17 23:34回复
    中国用动物胶2000年历史,不仅仅制墨用胶,生活中各种手工制造业都用胶,《考工记》即述:鹿胶青白,马胶赤红,鼠胶黑,鱼胶饵,犀胶黄。这一段直观可以知道,动物胶本身是有色的,用在制墨上会产生光感的不同。所以,可能就有了单论胶的说法。(动物胶有太多特性,比如凝冻性需要根据气温调整稀稠,松烟时代,用鹿胶本身就对墨有增艳增色的效果,胶使用环境不同收缩度也不同,所以北方易裂脱南方易变形,鱼胶紧密骨胶次之皮胶最松,同等重量下,鱼胶体积最小…)
    但是,动物胶发展到今天,己经能提纯到很透了,可以在动物胶基础上再制成明胶。单论胶就有点局限,况且据说传统骨胶的手工方法己经失传了,现用的都是工业提胶法。
    所以,啥法都好,古法制墨现代制墨,都是个根据性能调色的活。过去多依靠经验,固定方法固定原料做出来的胶,怎么用,怎么兑,结果是什么,都是经验。现代,其实可以有更科学的方法,所以日本制墨就从学中国墨基础上走了更有针对性的路。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11-17 23:5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您既然来了别扔块砖就走,如您所说,确实没法说鹿胶龟胶一定好于牛皮胶,各种胶特性不同用法也不同,您厂家之前有个人员曾经转发过一大段专注,说过些敏楠氏的轻胶比硬胶的事情,正好您来了可以继续深入给大家讲一讲,毕竟大家是使用者,只能靠自己的感受说话,跟胶质胶性这些事情很难直接关联起来,难免有些想当然的地方,希望您作为专业人士能来给大家解惑。您上边这段恐怕很难讨论起来,那我先提个很多人都遇到过的问题吧:如果不是单纯因为冬天气温低的情况下墨起果冻的原因是什么呢?使用时可以通过一些手段避免或者完全解决么?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11-18 00:07
      收起回复
        欢迎大佬,之前大家讨论都是从使用者的角度,只能从效果来分析讨论,欢迎大佬从制作者的角度来和我们一起讨论分享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11-18 00:33
        回复
          所以我觉得吧,我们作为墨工,因为多数遵循古法,多少知道为什么古人这样说,为什么古人这样去做?而不是一味的把书香门第普及到大中华的文化复兴。墨的轻胶不是真正的轻胶,也不是所谓的快速使用。墨做到的胶轻至极,对砚台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胶轻就特别好下墨


          5楼2022-11-18 00:43
          收起回复
            其实,我们再引申出来所谓的胶法,当然,胶法之上有药法,但墨里面的胶法叫根本,胶法不好者,好药不可补。可能这一块大家都避而不谈,美其名曰老祖宗的内传


            7楼2022-11-18 00:55
            回复
              其实吧,老祖宗已经把胶法透透彻彻的公开了,啥“轻胶十万杵”“入水三年而不化”“坚如石、润如玉”“书三千而不下一滴墨”等等等等,其实对于胶的说明已经够彻底了,包括最常见的“程氏墨苑”“方氏墨谱”里面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记录到了兑胶。胶比例从一成到三成,最多最多到了4成,老祖宗早就记录好了,有啥好扭扭捏捏的。再放眼看现在所谓的徽墨,五成胶都已经叫少了,怎么不黏啊?怎么能不黏呢?


              8楼2022-11-18 01:02
              收起回复
                现在大家一拿到手,拿起一块石头就刷刷刷的想下墨快,不下墨就说胶多。不下墨还得分情况,分手感啊。你拿一块纯胶磨和一个纯石头磨,他结果可能是一样的,都是不下,但至少手感上十不同的。古人是脑子短路了还是咋滴,非要在那资源丰盛的情况下去找所谓的老坑?


                9楼2022-11-18 01:05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从使用者角度来说,我自己能看到感受到的,无非是黑度,扩散性,从浓到淡墨的色阶,书写时的流畅度这些。不同的使用者,不同的使用方法,侧重点和喜好也各有不同,所以往往会出现同一款墨评价相差巨大,希望能从制作者的角度简单分享一下各个不同效果需要的不同造墨胶法和原材料,让大家能有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2-11-18 01:06
                  收起回复
                    其实我在上面说了“胶法、墨法、烟法”,这三种其实是递进的,胶法定好坏、墨法定优良、烟法定乾坤。
                    胶法直接决定了这个墨是好还是坏,在这个时候不要和我谈烟,啥烟也不行
                    墨法即药法,有了上等的胶法,没有上等的药法,那也只能屈居良品
                    最终如果前者都确定了,那么烟才是最终的关键。
                    而现在吧,各个都在忽略前者,直接一步到位说这啥啥烟,所以咋咋咋的贵。。。。对于我来说,我感觉很无聊


                    11楼2022-11-18 01:13
                    收起回复
                      给汪总点赞,期待多分享干货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2-11-18 01:24
                      回复
                        欢迎汪总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2-11-18 01:42
                        回复
                          感谢汪总讲课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2-11-18 01:58
                          回复
                            呀,欢迎欢迎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22-11-18 08:3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看似普通蕴含传统的精髓!


                              IP属地:山东17楼2022-11-18 09: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