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松静功。 头脑要静,身体要松,这是太极拳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要求。练松静的功夫,基本方法是“打坐”。坐在一个高度适当的座位上,两脚放平,把束缚身体的物品尽量放开,头正项直,微微上领,身体坐正,坐直,双手平放在膝盖上,全身放松。双目微闭、垂帘,唇轻合,牙轻扣,舌上卷,耳静听,把身体各部位调整到最舒适的状态。这叫“调身”。然后把心收回来,什么都不要想,让大脑尽量轻松。如不由自主地想起什么,就马上打消,时间长了,杂念会越来越少,达到完全“入静”的状态,这是“调心”。同时调整好呼吸,要深长细匀,出入绵绵。吸气时,收腹提肛;呼气时,落入小腹,即所谓“气沉丹田”,这是“调息”。总之,做“心静、体松、身正、气平”八个字。在这样状态下尽可能持久,逐渐形成习惯。有了这种功夫,打拳时才能完全松静下来。此外还可用站姿、卧姿,要领与坐姿相同。第二,桩功。 又称“站桩”,即双腿站立练功。拳谚讲“百练不如一站”。站桩最基本的是马步桩,又称“无极桩”。即双腿分开,略宽于肩,脚尖向前,屈蹲成马步。腿的弯曲度可大可小,即视身体条件而定,角度越小即身体越低越吃力,功力也越大。开始练功可用高架,随着功力增加,逐渐降低。但高不能直立,必须保持一定角度;低大腿不能低于水平。头正项直,身躯中正,膝盖不超过脚尖。垂肩坠肘,胸部微含,松腰落胯,收腹敛臀,如同端坐在凳子上。环手抱于胸前,如同抱一棵大树。其它要领与静功相同。做好“三调”,然后静站不动,坚持时间越长越好。 站一定时间就会有种种生理反应,如双腿发胀、酸痛,甚至发抖,双手有麻热感,身体有膨胀感,出口水,肠鸣排气等,这都是正常现象,说明外静内动,血脉流动与新陈代谢加快,肠胃蠕动加强。练久了,会感到全身无比舒畅,欲罢不能。 还可以站虚步桩,前脚掌或脚跟着地,后腿支撑, 力量分配约前三后七。也可站独立步。 以上为定桩,是静止不动的;还有活桩,即有动作的。常做的有“升降桩”与“开合桩”两种。 “升降桩”如同套路里的“起式”。双手向上托起,如托重物,到与肩同高,手下按,同时两腿屈蹲,再慢慢托起,反复进行。高度可由高到低,到完全蹲下,动作要尽量缓慢。 “开合桩”是站成马步,双手手心相对,置于胸前。开时双手外撑,与肩同宽;合时双手内合,与脸同宽,双手相吸相系。在双手开合同时,全身也像气球充气一样,随之开合。桩功可能还有许多形式,套路慢练就起一定的桩功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