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大同吧 关注:39,369贴子:2,346,605
  • 1回复贴,共1

大同城墙砖赏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同是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回顾历史,大同是汉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融合之地,更不必提到北魏时首都的平城还是中外文化碰撞交汇的前沿窗口。位于城市中心的古城各朝叠加痕迹明显,明初所筑砖城是因辽、金、元三代的西京旧土城增筑。城内街道布局与隋唐长安洛阳里坊情况相同,为方形城、每面各一门,内以大小十字街划分大小区域,宿白先生按照大同这个规律去寻找唐代地方城址。
元代覆灭,洪武元年八月二十日,大将军徐达遣右丞薛显,参政傅友、陆聚等将兵略大同,从此大同纳入明廷,而期间又有元将脱列伯等人滋扰和官山卫的整体叛逃,形势严峻。正德八年诏书有“朕惟大同实西北重镇,内以拱护京师,外以控制戎虏”。可见大同作为明初九边重镇,军事位置极为重要,筑城就成为头等大事。对于历史上大同城究竟是如何从旧城改制增筑的细节,府志仅有:洪武五年徐达因旧城增筑,包砖、门开各四等泛泛之谈,所幸前年我和文物监察大队高峰老师发现一批城墙砖,砖上印有的文字和式样可以为了解筑城提供一些信息。


大同洪武四年砖和河北迁安榆木岭万历三年长城砖拓片
为什么城墙砖要有文字纪年,就要从造物的约束责任“物勒工名”说起,在先秦及汉代,铜器和漆器上就常常铭刻监制的工官名和制作匠人的名字,同城墙砖文一样都是具有责任性质的核查标记。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字不苟且,注重工整和可读性。在《礼记·月令》篇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说明工匠刻款是为了追究责任,这种制度从先秦一直延续到明代。《英宗实录》载:“今后,令各编号,署提调及经织造官吏、匠作姓名。有不堪用者,照号问罪,责陪偿。从之”。
大同城砖还在版式上不同于其他明城,文字都印在砖面而不是侧楞,这可能与当地的泥土有关,城墙烧砖地点最集中于御河两岸,一来有水源,二来有优质沉积河泥。辽代时御河两岸出产印有西京某坊箩土沉泥砚。烧砖温度在一千度上下,采用河泥不需淘洗,省时方便。大同本地土壤含碱性大烧砖时原料也有各种碱性硅酸盐,烧砖时能降低熔点并增加胶结度。在不少城墙砖的侧楞能看到因温度高烧成黑色琉璃状,所以可能因为这样砖文才印制在砖面上。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3-01-22 19:07回复
    涨知识了


    IP属地:广东5楼2023-01-23 09: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