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gdp出炉,意料之中的失望。结合当下经济发展情况,贴一篇发表于2020年3月的旧文,作者方元,中共铜陵市委政研室二级调研员、铜陵市社科联副主席、铜陵市技术经济研究会会长。
根据铜陵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1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960.2亿元,增长率为-1.7%;实现工业增加值595.7亿元,增长率为-8.0%。显然,工业增速下降是全市经济总量衰退的主要因素。经济衰退至负增长,已经退无可退,位居全省末位。究其原因,主要症结在:
01
铜产业发展不突出,慢进也是退。
铜产业是我市最具特色与最具竞争力的支柱产业,虽有所发展,但特色优势彰显得不够突出。2019年,全市共有规上铜产业企业84户,生产电解铜97.7万吨、铜材166.7万吨,实现工业增加值163.5亿元;而鹰潭市2018年就已有规上铜产业企业106户,生产电解铜109万吨、铜材317.66万吨,实现工业增加值279.5亿元,均比我市高。尤其是我市铜加工深度不够,从事杆线等粗加工产品企业多,从事高档铜合金、覆铜板、PCB、引线框架等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企业少,因而我市在铜加工方面与鹰潭市差距越来越大。
02
工业企业技改投资增速低,转型升级难。
2019年,我市工业企业技改项目303个,比上年增加62个,完成投资下降31.7%,低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5.6个百分点,低于全省技改投资增速46.1个百分点。其中,亿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71个,完成投资下降49.8%,影响全市工业企业技改投资下降34.6个百分点。2019年我市工业企业技改项目投资120.9亿元,下降达31.7%。正因为我市工业企业技改投资低增长,工业发展后劲堪忧,产业转型升级乏力,工业经济形势较为严峻。
03
工业项目落地差,发展增量少。
据调研,2019年1至7月全市已签约未开工的亿元以上的项目达58个(制造业项目42个、食品类项目7个、产业园项目2个);2019年1-7月份新开工亿元以上62个工业项目的投资应达到448.83亿元,而依据项目入库必须有现场建设照片,营业执照,项目施工合同等相应的材料进行统计,全市工业投资总额仅为113.1亿元。这说明招商引资的项目并未完全真正落地。招商引资的项目转化率低、工业项目落地差,是导致我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症结所在。如,我市2017年至2019年三年才新引进亿元以上铜产业项目26个,总投资87.3亿元,开工26个,投产19个;而鹰潭市仅2018年一年就引进华尔达线缆集团8万吨铜漆包线、九星铜业5万吨铜箔铜管等铜精深加工项目46个,总投资263亿元,其中42个项目实现当年开工、19个项目实现当年投产。甚至由于营商环境不优,我市不仅没招来项目,还出现现有的企业跑走的现象。如,自晶威特电子搬迁至合肥后,我市电子新材料产业已呈萎缩之势;铜基新材料产业也因我市载体不足等问题的约束,导致有色公司部分项目在合肥、池州等地布局。因此,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过去铜、化工等传统产业的发展情况,可谓啃老本。
04
园区发展不理想,支撑作用小。
市经开区在全市工业经济的担纲承梁作用体现不明显。2019年1至7月,市经开区占全市工业投资比重下滑幅度较大,占全市比重仅为25.8%,与义安区、铜官区比重接近。全市5家省级以上开发区的发展效益不理想。2019年,全市开发区亩均规上工业增加值、亩均税收分别为40万元/亩、7.6万元/亩,还不到江浙开发区平均水平的1/3 、1/4。而且开发区改革创新不够,部分开发区行政化、机关化色彩浓,在人员管理上,把内设机构作为安置干部的地方,以致人浮于事,存在混岗、混编现象,没有将包括管委会领导在内的所有人员的职务、职级、工资和身份等全部封存,一律按照市场机制,实施无差别的人力资源管理,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尤其在薪酬待遇上,全市开发区对全市经济贡献不大,但也执行较高的绩效标准,绩效与贡献脱节,激励机制失灵。
剔肤见骨找病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项目为王”的意识树的不牢,工业强市的声音叫得不响,精准招商研究得不深,一些领导干部名为招商引资实质上也是到外面走马观花,有的不仅没招到商反而上当受骗,加之营商服务环境更没有从骨子里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导致近几年来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少、工业项目也招引的不多。正因为如此,市委书记丁纯深刻指出,我们决不以资源型城市转型为借口自我开脱,决不因人均指标曾经在全省靠前而自我陶醉,决不在纵向比有进步中自我满足,决不用美好的愿景来代替当前的实干,以背水一战、奋起直追的决心,剔肤见骨找病灶,聚焦聚力抓项目,以好项目的真投入推动城市的快发展。
一方面,要把“项目为王”的举措落得更实,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突出围绕铜产业的延伸抓招引。铜陵作为我国重要的铜产业基地,拥有铜陵有色、铜陵精达等一批优势铜企业,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已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铜基新材料产业集群。然而,铜陵的铜产业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产业链延伸不够,高精尖产品供给不足,铜产业附加值较低,必须要围绕强链、补链来招引。例如,铜杆附加值是0.11万元/吨、铜线(漆包线)附加值是0.7-1.5万元/吨,而耳机、声学器件所用的超细导线(0.03毫米到0.1毫米之间)附加值高达30万元人民币到20万美元之间;又如,铜粉出厂价每吨几十万元,但是做成纳米级,一吨就是300多万元。如果能把这些企业招引来,铜陵又怎能不加快崛起呢?
另一方面,要把“改革创新”的举措落得更实,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必须要创新园区管理机制、投入机制和要素保障机制,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推进园区产业集群发展,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产业、生活配套功能,提升园区要素集聚力和项目承载力,增强园区发展硬实力和环境软实力。园区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必须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改革创新,可大胆推行全员聘任改革,实行干部编制内任职与岗位聘职相分离、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与合同聘用管理相分离、档案工资与岗位工资相分离的“双轨运行”。借鉴济南高新区管理体制创新的实践,将包括管委会领导在内的所有人员的职务、职级、工资和身份等全部封存,一律按照岗位实施无差别的人力资源管理,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建议尽快出台《市级下放开发区管委会行政权力清单》,向省级开发区管委会全面下放行政审批、行政处罚等市级行政权力事项,将涉及到规划、建设、土地、财政、工商、税务、项目审批、劳动人事、进出口经贸等方面的经济管理权限最大限度地下放到开发区。如果我们的开发区通过改革创新,真正变成了铜陵乃至安徽的工业经济增长极,铜陵又怎能不步入安徽前列呢?
根据铜陵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201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960.2亿元,增长率为-1.7%;实现工业增加值595.7亿元,增长率为-8.0%。显然,工业增速下降是全市经济总量衰退的主要因素。经济衰退至负增长,已经退无可退,位居全省末位。究其原因,主要症结在:
01
铜产业发展不突出,慢进也是退。
铜产业是我市最具特色与最具竞争力的支柱产业,虽有所发展,但特色优势彰显得不够突出。2019年,全市共有规上铜产业企业84户,生产电解铜97.7万吨、铜材166.7万吨,实现工业增加值163.5亿元;而鹰潭市2018年就已有规上铜产业企业106户,生产电解铜109万吨、铜材317.66万吨,实现工业增加值279.5亿元,均比我市高。尤其是我市铜加工深度不够,从事杆线等粗加工产品企业多,从事高档铜合金、覆铜板、PCB、引线框架等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企业少,因而我市在铜加工方面与鹰潭市差距越来越大。
02
工业企业技改投资增速低,转型升级难。
2019年,我市工业企业技改项目303个,比上年增加62个,完成投资下降31.7%,低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5.6个百分点,低于全省技改投资增速46.1个百分点。其中,亿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71个,完成投资下降49.8%,影响全市工业企业技改投资下降34.6个百分点。2019年我市工业企业技改项目投资120.9亿元,下降达31.7%。正因为我市工业企业技改投资低增长,工业发展后劲堪忧,产业转型升级乏力,工业经济形势较为严峻。
03
工业项目落地差,发展增量少。
据调研,2019年1至7月全市已签约未开工的亿元以上的项目达58个(制造业项目42个、食品类项目7个、产业园项目2个);2019年1-7月份新开工亿元以上62个工业项目的投资应达到448.83亿元,而依据项目入库必须有现场建设照片,营业执照,项目施工合同等相应的材料进行统计,全市工业投资总额仅为113.1亿元。这说明招商引资的项目并未完全真正落地。招商引资的项目转化率低、工业项目落地差,是导致我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症结所在。如,我市2017年至2019年三年才新引进亿元以上铜产业项目26个,总投资87.3亿元,开工26个,投产19个;而鹰潭市仅2018年一年就引进华尔达线缆集团8万吨铜漆包线、九星铜业5万吨铜箔铜管等铜精深加工项目46个,总投资263亿元,其中42个项目实现当年开工、19个项目实现当年投产。甚至由于营商环境不优,我市不仅没招来项目,还出现现有的企业跑走的现象。如,自晶威特电子搬迁至合肥后,我市电子新材料产业已呈萎缩之势;铜基新材料产业也因我市载体不足等问题的约束,导致有色公司部分项目在合肥、池州等地布局。因此,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过去铜、化工等传统产业的发展情况,可谓啃老本。
04
园区发展不理想,支撑作用小。
市经开区在全市工业经济的担纲承梁作用体现不明显。2019年1至7月,市经开区占全市工业投资比重下滑幅度较大,占全市比重仅为25.8%,与义安区、铜官区比重接近。全市5家省级以上开发区的发展效益不理想。2019年,全市开发区亩均规上工业增加值、亩均税收分别为40万元/亩、7.6万元/亩,还不到江浙开发区平均水平的1/3 、1/4。而且开发区改革创新不够,部分开发区行政化、机关化色彩浓,在人员管理上,把内设机构作为安置干部的地方,以致人浮于事,存在混岗、混编现象,没有将包括管委会领导在内的所有人员的职务、职级、工资和身份等全部封存,一律按照市场机制,实施无差别的人力资源管理,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尤其在薪酬待遇上,全市开发区对全市经济贡献不大,但也执行较高的绩效标准,绩效与贡献脱节,激励机制失灵。
剔肤见骨找病灶,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项目为王”的意识树的不牢,工业强市的声音叫得不响,精准招商研究得不深,一些领导干部名为招商引资实质上也是到外面走马观花,有的不仅没招到商反而上当受骗,加之营商服务环境更没有从骨子里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导致近几年来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少、工业项目也招引的不多。正因为如此,市委书记丁纯深刻指出,我们决不以资源型城市转型为借口自我开脱,决不因人均指标曾经在全省靠前而自我陶醉,决不在纵向比有进步中自我满足,决不用美好的愿景来代替当前的实干,以背水一战、奋起直追的决心,剔肤见骨找病灶,聚焦聚力抓项目,以好项目的真投入推动城市的快发展。
一方面,要把“项目为王”的举措落得更实,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要突出围绕铜产业的延伸抓招引。铜陵作为我国重要的铜产业基地,拥有铜陵有色、铜陵精达等一批优势铜企业,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铜基新材料产业链,已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铜基新材料产业集群。然而,铜陵的铜产业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产业链延伸不够,高精尖产品供给不足,铜产业附加值较低,必须要围绕强链、补链来招引。例如,铜杆附加值是0.11万元/吨、铜线(漆包线)附加值是0.7-1.5万元/吨,而耳机、声学器件所用的超细导线(0.03毫米到0.1毫米之间)附加值高达30万元人民币到20万美元之间;又如,铜粉出厂价每吨几十万元,但是做成纳米级,一吨就是300多万元。如果能把这些企业招引来,铜陵又怎能不加快崛起呢?
另一方面,要把“改革创新”的举措落得更实,不能停留在形式上。必须要创新园区管理机制、投入机制和要素保障机制,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推进园区产业集群发展,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产业、生活配套功能,提升园区要素集聚力和项目承载力,增强园区发展硬实力和环境软实力。园区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必须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改革创新,可大胆推行全员聘任改革,实行干部编制内任职与岗位聘职相分离、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与合同聘用管理相分离、档案工资与岗位工资相分离的“双轨运行”。借鉴济南高新区管理体制创新的实践,将包括管委会领导在内的所有人员的职务、职级、工资和身份等全部封存,一律按照岗位实施无差别的人力资源管理,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建议尽快出台《市级下放开发区管委会行政权力清单》,向省级开发区管委会全面下放行政审批、行政处罚等市级行政权力事项,将涉及到规划、建设、土地、财政、工商、税务、项目审批、劳动人事、进出口经贸等方面的经济管理权限最大限度地下放到开发区。如果我们的开发区通过改革创新,真正变成了铜陵乃至安徽的工业经济增长极,铜陵又怎能不步入安徽前列呢?